文│楊晨穎
西方藝術史系列之二 美索不達米亞的繁華
文│楊晨穎
編者按:
如何看懂西方藝術史?
西方藝術史的思想,其實非常簡潔明了:從畫神,到后來畫人,再到畫世界。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藝術家們討論“怎么畫”,再后來就是”還畫不畫”,最后是”藝術其實就是生活”。這是一個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旅途,西方美術史就是從宗教、哲學大道理一步步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內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過程……這條路,走了兩千年。


“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幾十個世紀后出土發現,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
周杰倫的一首歌讓人們在教科書之外看見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神秘、浪漫和雋永。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藝術確實如此嗎?標志著西方藝術史從“史前美術”進入“古代美術”的時期節點,那是一個與現代完全不同的社會,城市文明、宗教信仰剛剛出現,戰爭頻繁,時代在不斷更迭,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的藝術,究竟是怎樣一種風情?


維系蘇美爾文明的一大支柱,乃是與蘇美爾人生存休戚相關的對神的崇拜。

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語中意為“兩條河之間的地方”,即指注入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包括今天的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在這里兩河的水位落差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天然條件,形成一片沃野,滋養了藝術。因整個平原形同一輪彎月,也有人稱它為“新月平原”。
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在下游的沖積平原上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居民——烏博安人。繼他們之后,一支名叫蘇美爾的民族進入這里,圓顱鉤鼻的蘇美爾人開溝挖渠,秋收冬藏,過著安定的農耕定居生活,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出現了。從此開始綿延達3000年之久,歷盡滄桑。
維系蘇美爾文明的一大支柱,乃是與蘇美爾人的生存休戚相關的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
人神關系即是人卑神尊,祭神就成了兩河流域人的莫大要務。祭神是在神廟中進行的,這些神廟在百代香火之后,終于從簡陋的神龕發展成了各大城市中高大的神廟建筑。
為取悅神祗,宗教祭禮務必熱烈,神廟務必廣大,祭器務必精致,神像務必華美。因此,宗教活動的殿堂同時也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宏偉的神廟、驚人的雕刻、精美的石刻碑、華麗的鑲嵌以及動人的圓筒印章等美術杰作,無不是源自宗教或由宗教活動引發的靈感。
神廟的高臺基上面用燒好的磚、下面用土磚砌成,廟前有一個帶頂的柱廊,大門口立著一對銅獅,銅獅的眼睛、牙齒和舌頭均用彩色的石子鑲嵌而成。神廟的正前方有兩根椰棗木柱,上面涂成黑色,嵌有一塊塊貝殼和紅黑兩色的小石塊,這可以認做是后來流行的馬賽克墻面裝飾的前身。這兩根柱子上托著一塊銅匾,匾上有浮雕裝飾。
神廟的內墻上有陶片鑲嵌裝飾。神廟內墻的頂端有涂瀝青的銅制飛檐,用貝殼和石灰石塊鑲嵌成一幅神話故事的場景。這種墻面鑲嵌陶片或石塊的裝飾方法,逐漸發展成華麗的琉璃磚鑲嵌,在兩河地區的建筑物上這是一種特有的裝飾。
這樣“古樸的華麗”的建筑風格一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發展、演變,甚至波斯人毀滅了新巴比倫王國,但他們卻被巴比倫宏偉的建筑以及建筑裝飾所征服,建筑裝飾雕刻藝術傳統加上建筑氣勢在波斯帝國得到發展,產生了宏偉而裝飾華麗的波斯王宮建筑。
與建筑群共同發展的還有雕刻藝術,在沒有紙張發明的年代,雕刻是記錄的一種手段,但受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對未來的渴望不同的影響,雕刻的創造風格也在頻繁的發生變化。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最初誕生的雕刻風格就是“突出的大眼睛”,這一特色同樣來自于對神的崇拜。雕像身體繃得筆直,沒有絲毫動態,臉部表情劃一,眼睛瞪得很大,幾乎睜裂眼眶,流露出純真、樸實、向神祈求的目光。
浮雕藝術不僅表現在上述的石碑上,而且遍及宗教禮器。圓柱形印章是兩河流域地區特有的器物,這種印章與中國的印章不同,它不是把印紋刻在圓柱形的橫斷面上,而是刻在圓柱形的立面上,拓印時用圓柱在濕軟的陶板上滾動,就會壓出一條延續不斷的圖案來。
藝術一個成熟的標志是在對動物的刻畫和描寫方面,很善于表現動物的動態和力量的美。隨著時間的前行,雕刻的風格開始轉向敘述性,一些戰爭的宏偉場面被栩栩如生的記錄了下來。
蘇美爾人的工藝美術是古代東方美術的明珠。他們擅長用象牙和貝殼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鳥獸,然后巧妙地固定在涂有瀝青的平面上,組成一幅幅富有裝飾感的畫面。
兩河流域的工藝美術在亞述時期進入繁盛階段。亞述人用刻有反映重大事件的青銅板裝飾他們的木大門,用線條描述事件。亞述人的宮中藏有各種用途的大量牙雕,這些牙雕制品有的表面光潔,雕刻。有時候工藝細致,象牙上涂有色彩或鑲有彩色寶石,某些部分甚至包有金箔。還有裝飾在家居上的木雕等等。
這些藝術品的風格越來越豐富華麗,波斯人征服巴比倫之后,波斯軍隊把大批的巴比倫藝術品作為戰利品運回蘇薩,成為波斯雕刻藝術和印章藝術興盛的重要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