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寶
彭林抗戰時期在湖州的活動
□楊友寶

彭林
彭林,1914年生,江西省廬陵(今吉安)縣人。他1930年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后,1937年8月,中央派張愛萍和余立金、彭林等四名干部經西安、南京前往上海,幫助培養訓練游擊戰的干部。
1937年11月10日,中共江蘇省委為開辟青浦、松江兩縣的工作,命青浦中心縣委書記王文林,偕組織部長兼軍事部長彭林等同志前往青浦組建青浦中心縣委。由于形勢突變,交通受阻,就乘火車抵杭州,經商議,王、彭二人轉道湖州。11月20日坐輪船抵湖,并在湖城儀鳳橋南堍的金婆弄內,二人找到了自滬回湖避難的進步青年貴誦芬。三人經徹夜長談,更堅定了就地組織民眾開展抗日救國的信心。次日下午,三人出湖州西門,到潘店村找到同學郎玉麟的家。大家一起吃過晚飯,圍坐在飯桌旁,談時政,談前途,談抗戰,直至深夜。
為迅速打開抗日救國的局面,郎、王、彭就聯絡了村上七八個有志青年,組織了“流動抗日工作團”,每天坐在郎的收音機旁,收聽戰時消息,隨即刻寫、油印傳單,四處散發。
11月24日下午,湖城陷入敵手。“流動抗日工作團”西撤安吉梅溪,途中巧遇國民黨吳興縣縣長王崇熙。郎、王、彭三人即向縣長慷慨陳詞,要求縣長在這民族危亡的時刻,組織民眾就地抗戰。經縣長首肯,三人就在梅溪招收了30多名有志青年,開辦了“吳興縣抗日青年訓練班”,由王講政治,彭主講我黨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彭、郎領導游擊組,王負責民運組。12月16日,王、彭二人介紹郎加入共產黨,隨即訓練班成立了抗戰初期浙西第一個黨支部。當月下旬,彭、郎率游擊組回到潘店,控制了村上的自衛武裝。待民運組回到潘店后,王、彭、郎三人根據黨中央“武裝人民,發動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精神,經過幾天籌備,浙西第一支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吳興縣抗日游擊大隊(群眾稱“郎玉麟部隊”或“郎部”),在今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何家埠同盟寺成立。郎為大隊長,王為政訓員、大隊黨支部書記,彭為參謀。
部隊組建不久,得到一小股日軍夜宿南埠頭的情報,大隊領導經過認真研究決定,由三人各率一支小分隊,從三個不同方向同時打響,打得鬼子一夜不得安寧。襲擾日軍的初戰告捷,振奮了軍心、民心。未幾,彭林等率部,在一連國軍配合下,又取得了潘店龍溪港兩岸伏擊運送給養的日軍汽艇隊的勝利。
1938年3月下旬的一天,彭林率60多人的武裝越過京杭國道,到織里地區宣傳發動群眾、籌集槍支給養,在織里瑞祥兜村口列隊歡迎來自長興虹橋的紅槍會時,紅槍會卻仗著人多勢眾,強行扣留了彭林所率的全部人槍。前往菱湖籌餉的郎玉麟得報后,即趕往太湖邊東喬村,向紅槍會徒曉以民族大義,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團結起來一致打鬼子。但那個樊姓頭頭根本不聽勸告,竟將郎、彭二人五花大綁押赴刑場。兩位共產黨人仍大義凜然地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宣傳團結一致、槍口對外。正在這時,遠處傳來了日軍的汽艇聲,紅槍會徒即作鳥獸散,那個頭頭更顯六神無主。彭林卻大聲說:“紅槍會的弟兄們,鬼子的汽艇離得還遠呢,大家不要慌!”樊頭頭當即命人松綁,并在郎、彭指引下,安全撤往戴山,釋放了被扣押的全部人員,并發還了部分槍支。24日,部隊返回南埠楂樹塢駐地,次日晨又遭吳興龍溪鄉等地數百名紅槍會徒的包圍。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黨支部書記王文林為贏得大隊主力安全轉移的時間,為保護就近隱蔽的同志,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挺身而出,向受蒙蔽的眾會徒宣傳黨的政策,竟遭慘殺,壯烈犧牲。
王文林犧牲后,部隊與上級黨的聯系中斷,為及早得到上級的領導,彭林以經商名義用暗語向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董必武同志寫了一信。信中寫道:“我們已營業開張,有一定基礎,且正在發展中,但朋友不多,請賜教。”適逢張愛萍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看了彭的來信,即復信:“彭林先生,祝賀你們營業開張,一本萬利,如有機會著人來看你們。”上級的來信,給這支戰斗在敵后的抗日武裝以極大鼓舞。
1938年夏,新任吳興縣長楊哲夫將“吳興縣抗日游擊大隊”改名“吳興縣抗日自衛大隊”,郎為大隊長,彭為大隊副,轄3個中隊、200多人槍。同年秋,“郎部”改番號為“浙江省一區抗衛總隊(團)第3大隊12中隊(后為9中隊),并移駐安吉小溪口整訓。
當年初冬,彭林在新四軍干部唐民(解放后曾任海南行署主任)陪同下,前往皖南涇縣新四軍軍部,向副軍長項英、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匯報工作。軍部肯定了彭林在浙西的工作,為加強部隊工作,軍部調孫秉夫、陳祖猛兩名黨員軍事干部隨彭林回浙西,還給了一份浙江省的軍事地圖、500發駁殼槍子彈。
1939年2月,中共浙西特委在安吉成立,彭林就任特委組織部長兼軍事部長(5月后專負責軍事),特委駐安吉小溪口。浙西特委成立后,“郎部”支部擴建為直屬特委領導的特別支部,由彭林兼特支書記。
1939年3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浙江視察,3月17日同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竑在潘莊商談。后在黃的陪同下,前往天目山禪源寺作抗戰形勢報告,彭林率部負責保衛工作。
當年夏,“郎部”為配合浙江省戰時政治工作大隊二隊菱湖組、菱湖鎮抗日群眾團體“國魂社”的工作,開赴菱湖鎮開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活動。一天,彭林率部在安瀾橋兩岸河堤伏擊日軍汽艇,彭把重機槍架在橋上,自己親自當射手,用火力封鎖河道。此戰把日艇打得狼狽逃竄,并打死、打傷日軍多名。未幾,浙西《民族日報》特刊載了一則“郎部大戰安瀾橋”的戰地消息。
由于“郎部”調離浙西,為便于省委就近領導,彭、郎二人以探親為名,經團長蒙志準假后,懷揣浙西特委給省委書記劉英的介紹信,從義烏出發,經金華,在省兒童保育會秘書貴婉蘭(黨員)的精心安排下,通過金衢特委在麗水農村找到了省委書記。劉英見到來自浙西前線的彭、郎二人十分高興,并詳細聽取了彭林關于浙西的抗戰形勢和“郎部”的組建、發展、被編、調防浙東等情況的匯報。聽了匯報,劉英語重心長地對二人說:“在目前形勢下,不要在部隊里公開黨的活動,要長期隱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今后你部的黨組織直屬省委領導;你們要把部隊牢牢地掌握在我黨手中。”當聽到郎說這支武裝還小時,劉英又說:“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只掌握一個連,便輕視自己,要重視這支武裝。你們要充分認識到,隱藏在國民黨肚子里的一個連,等于一個團,甚至作用還會更大。你們一定要把這個連帶好,為我黨今后軍事力量的發展、壯大,打好扎實的基礎。”
會見快結束時,郎玉麟毅然向省委書記提出了自己想回浙西重組抗日武裝、由彭林繼任連長的請求。劉英同志聽后說:“你們二人的分工問題,可根據實際情況研究解決。如果既能牢牢掌握現有武裝,又能發展新的武裝,這當然可以。”
郎玉麟返回浙西,新組建了“浙西第二經濟游擊大隊”。彭林接替郎玉麟任7團2連連長,爾后擔任義烏縣政府獨立大隊大隊長。1944年3月,彭林毅然率義烏獨立大隊的300多人槍,編入新四軍浙東縱隊金蕭支隊序列,并歷任獨立大隊大隊長、支隊參謀長、支隊長。1945年10月上旬隨浙東縱隊北撤后,擔任第一縱隊旅長。1955年彭林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海軍航空兵政委、海軍顧問等職。
彭林始終保持著與當年戰友的深厚友情。2002年7月,彭林在北京病逝。他在湖州地區的戰斗歷程和功績,將永遠被湖州人民緬懷和紀念!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