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聯際 口述 戚興林 整理
穿越在敵特心臟的“女交通”
□孫聯際 口述 戚興林 整理

孫聯際
我叫孫聯際,生于1930年,是江蘇省泰興市孔橋鄉管營村人,中共黨員。我1944年參加革命,先后當過地下黨的交通員、宣傳員、婦女會長、區婦聯干事、科長、鄉黨支部書記、副區長等職,曾前后三次見過毛主席,上過天安門,坐過觀禮臺。
我的故事得從1944年春講起,當時我剛滿14歲,在別人的眼中是個極不起眼的黃毛小丫頭。正是我的這個不起眼的身份,引起了當時地下黨同志的關注——那時,距我家僅一箭之地的管營廟莊小學,有位名叫吳惠民的老師(當時的中共地下黨區委書記),他對我家的情況比較熟悉,知道我五哥在1941年參軍,是粟裕司令員主力部隊中的一名排長。沒事時,他常來我家串門。開始時,他只講些生活瑣事,時間長了,彼此熟悉了,他就逐漸講些革命道理。在吳老師的啟發下,我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由于家境貧寒,我上不了學,吳老師便勸我去學校免費旁聽。他給我講得最多的,是地主為什么會富、窮人為什么會窮的道理,告訴我窮人要翻身就只有參加革命。后來,他又進一步啟發我參加革命,為黨為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我按照吳老師的指引,以串門、割草、挖菜、爬樹掏鳥窩(瞭望敵情)等形式,去了解敵人的動向,由吳老師匯總后交我送出。
第一次送信,是我14歲那年的一天。吳老師遞給我一封信,要我送給情報站的曹正剛。后來,我又成了曹正剛站長的交通員。一次,曹站長命我將一封信送給許家莊地下黨員王照吾同志。那時正值夜色蒙蒙,往返路途20多里地,走大路怕被人發現,便盡可能走小道。信件送達,再抄小路返回家中已近午夜。爸媽聽到我進屋子的響聲,盤問我去了哪兒了,我一時回答不上來。爸爸十分惱火,劈頭蓋臉地伸手打了過來,同時大聲地吼著:“一個女孩家,深更半夜地朝外跑……”我靈機一動,編了個謊言:“跟幾個小姑娘在田邊瓜棚間捕捉螢火蟲子呢!”爸媽見我腿腳上有泥巴,就信以為真,不再追問。
正因為我及時送達情報,才使得第二天敵人消滅區游擊隊的企圖落空了。時間長了,送信,傳遞情報,便成了常事。爸媽好像也明白了什么,覺得女兒一定在干著一件了不起的正經事兒!我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革命意志!
1946年底,我借故走親訪友,或佯裝去拾柴草、剝樹皮,到幾個聯絡員處打探敵人動向,晚上將情報轉給時任副區長(新四軍北撤時留下堅持對敵斗爭的口岸區負責人)沈戰堤,再把沈戰堤的指示信件帶回來。傳遞情報,交通員之間是不可見面的,我有時將情報壓在墓地墳帽子(墳墓頂端形如帽狀的圓形土坯)間,有時將情報送進土地廟,壓藏在觀音娘娘的座位底下……急事須辦的情報,往往要冒很大的風險直接送達。一次,我在黎明前完成了任務,返回途中碰上了正在“掃蕩”的敵人。他們邊呯呯嘭嘭地開著槍,邊吆三喝四地驅趕著群眾。我急中生智跳入河中,折一根葦桿,將情報塞進蘆管里。一手抓住蘆葦桿,摘下一片荷葉,遮在露出水面的臉上。一個敵兵突然停下腳步,用槍刺指著我這邊大聲地喊著:“那邊,那邊,是什么聲音?”另一個敵兵走過來用槍刺撥弄著我身邊的蘆葦。“噗,噗噗——”就在這時,幾只受驚的水鳥,從我身邊不遠處騰空飛起。那人大罵了一聲:“娘的,是你們在跟國軍捉迷藏哪!”說完,槍刺一揚走了。哎喲喲,謝天謝地,要不是那幾只飛鳥,我和我的情報準會落到敵人的手里啦。
1946年某月,有一次,管營廟里正神座下,放有區委發展聯絡員和積極分子的機密名冊,由于情況特殊一時未能轉移,組織上要我以學生身份負責看管。這天中午,我發現學校的一名禇姓老師和德俊和尚在嘰嘰咕咕地低聲交談著,還時不時地走進神廟大殿,轉來轉去地看著。我見情況不妙,又來不及請示匯報,便當機立斷,不顧個人安危悄悄地繞到神像后邊,取出名冊藏在腰間,俯身走出神廟,將名冊及時送達中心區領導。次日早晨,當敵人前來搜索名冊時,撲了空。
由于我長期在這一帶轉悠,敵人便開始注意起我這個黃毛小丫頭來了。就在敵人準備對我下手之時,組織上從內線也獲悉了這一情報,便通知我立即撤出,去啟華鄉一帶投親靠友打埋伏。后來,敵人公開要追殺我,我在埋伏點蹲不下去了,只好利用青紗帳,東躲西藏,盡管如此,晚上我還是照樣去敵據點散發傳單。敵人抓不到我,于1948年3月2日槍殺了已身懷六甲我的四嫂。第二天,區委書記沈戰堤、副區長戴新廉特來我家吊唁,同日介紹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任命我為管營鄉黨支部書記。
敵人殺害我四嫂的罪惡手段,激起了我對他們更深的仇恨,使我堅持繼續與敵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1948年6月起,我調任區婦聯干事、科長。此時,解放戰爭主戰場捷報頻傳,縣、區、鄉武裝力量空前發展,我們的中心任務由堅持原地斗爭,轉變為迎接大軍南下、做好渡江作戰的后勤保障工作。1949年4月,蘇北解放后,我繼續投入到地方建設之中。組織上為了培養我,曾先后讓我去縣、地、省黨校和全國婦女干部學校學習,并脫產三年到工農干校學習文化,以提高思想覺悟、文化素養和增強黨性。現在我87歲了,回憶起戰爭年代的烽火歲月總是歷歷在目,生出無限感慨!
(編輯 孫素成)

愛國(篆刻)楊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