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知道的“兩會”小常識
1949年
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產生了中央政府。
1954年9月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12月
召開了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結束,但是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將繼續存在和發揮作用。
1959年
在三屆政協召開一天后,二屆人大也同時召開,政協委員列席人代會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兩會”形成。
1959年開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開始同步舉行。此后,四屆政協對應三屆人大,而全國政協比全國人大提前1至2天開幕。
“文革”中
全國政協停止,全國人大則在1975年恢復一屆(四屆)。
自1978年起
全國人大與全國政協再次完全同步。
1985年
開始了全國兩會在3月召開的慣例,并不是明確的法律規定。此前,會議時間從年初,到年中,到年末,歷年均有不同。
自1998年起
每年全國政協均在3月3日、全國人大均在3月5日開幕。人大議事規則的寫法則是“第一季度”。
問:全國“兩會”指哪“兩會”?
答: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問:召開“兩會”的意義是什么?
答:“兩會”召開的意義在于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
問:“兩會”要開多久?
答:“兩會”每5年為一屆,每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除了涉及換屆選舉的一次會議一般為兩個星期(14/15天)外,歷年“兩會”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
問:為什么“兩會”在3月召開?
答:說法一:中國人的春節一般是在1月底2月初,把開會日期定在3月初,便于人大代表有更充足的時間做準備。
說法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會日期固定下來,以便及時審查批準財政預算和國民經濟計劃,為一年的發展做好打算。
問:為什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要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前兩天召開?
答:原因一:政協先于人大成立。
原因二:為了保證政協充分發揮其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人大在做出決策前,須交于政協各界代表進行協商、討論。
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必須是黨員嗎?
答:人大代表并非一定是黨員。公民任職人大代表基本條件有三;中國公民;年滿18周歲;沒有被法律剝奪政治權利。
問:政協委員是怎么產生的呢?
答:政協委員是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或者無黨派人士反復醞釀協商推舉產生,經全國或者地方人民政協常務委員會同意成為政協委員。想要成為政協委員,首先是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各團體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要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問:為什么好多明星都是政協委員呢?
答:按照政協章程規定,政協全國委員會一般由黨派、團體、界別、特邀四部分人員組成。這其中包括文化藝術界、體育界,當然就會有一些明星。(來源:“黨建云”微信公眾號)(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