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楊
奏響航天強國建設強音
□ 胡楊

2016年12月2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繼2000年、2006年、2011年后,第四次發布航天白皮書。白皮書內容包括“發展宗旨、愿景與原則”、“2011年以來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發展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等。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政府發布第四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既體現繼承性,又有新的變化和亮點。
梳理11000多字的白皮書,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提出了“航天強國”的發展愿景,并從創新發展能力、科學探索能力、經濟社會服務能力、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已初步研究提出航天強國發展路線圖”,中國計劃用15年時間,到2030年左右躋身航天強國之列。
什么是“航天強國”?似乎可以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既然是航天強國,總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具備強大的能力:
一是強大的航天運輸系統。強大的進入空間能力是航天強國的基礎,沒有進入空間的能力,則航天的一切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白皮書提及航天運輸系統時,最大亮點是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工程。吳艷華透露,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為“長征九號”,計劃2030年左右實現首飛。重型火箭研制成功后,我國將實現低軌運載能力從25噸級到100噸級的跨越。白皮書還提出“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新型上面級、天地往返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等技術研究”。重型運載火箭,提升的是單次發射運載能力,而“低成本運載火箭”、“天地往返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降低的是單次發射成本,是提升航天運輸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所有航天國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是強大的空間基礎設施。空間基礎設施,是航天技術服務于人類社會的載體。白皮書提出,“提升衛星系統水平和基礎產品能力,構建形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基本建成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形成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能力,促進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衛星發射上天,是為了應用;要實現應用,光“上天”不行,還要能夠“落地”,實現天地一體化。白皮書多次提及空間基礎設施的“應用”和“服務”,可謂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強大的空間基礎設施與強大的應用能力缺一不可。
三是強大的載人航天能力。載人航天能力是航天強國航天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空間站建設無疑是未來五年載人航天最重要的任務。白皮書提出,未來五年“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制工作,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運營”,還提出“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提升載人航天能力,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后者雖然沒有更明確的表述,但載人航天工程在完成空間站建設后,將向“地月空間”進發的目標正日益清晰。
四是強大的深空探測能力。深空探測代表航天科技的尖端水平。要成為航天強國,必須在深空探測能力上有所突破。白皮書中除強調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實現“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以及已經公布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外,還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注意:“開展火星采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深空探測,目光所及決不止于火星。未來,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行星穿越探測等,都將提上日程。而這,也是“航天強國”概念中的應有之義。
總之,《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的發布,可以視作航天強國建設的第一個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