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分析
陳松
目的 對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6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0例。實驗組患者使用潘托拉唑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使用奧美拉唑進行治療,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治愈15例(50.00%)、顯效12例(40.00%)、有效2例(6.67%)、無效1例(3.33%), 總有效率為29例(96.67%);對照組治愈14例(46.67%)、顯效11例(36.67%)、有效4例(13.33%)、無效1例(3.33%)、總有效率為29例(9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第2周和第6周后的癥狀改善率分別為46.67%和53.33%,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0.00%和60.00%;兩組癥狀改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奧美拉唑和潘托拉唑治療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效果相當, 均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奧美拉唑;潘托拉唑;十二指腸潰瘍;治療;效果
十二指腸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的臨床疾病, 該疾病常伴隨上腹部灼痛、鈍痛、脹痛等臨床癥狀, 造成該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胃酸分泌過多、十二指黏膜防御能力弱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1-3]。十二指腸潰瘍如不及時進行治療, 極有可能會引起出血、穿孔、梗阻等并發癥, 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相關的臨床資料表明, 近年來奧美拉唑和潘托拉唑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中起到的效果令人滿意, 被廣大醫生和患者所接受[4-6]。本文旨在探討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 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實驗組男12例, 女18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57.12±5.56)歲。對照組男14例, 女16例, 年齡18~71歲, 平均年齡(57.04±6.65)歲。60例患者經胃鏡檢查和X線鋇餐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疾病, 排除穿孔、出血、幽門梗阻等嚴重并發癥及存在藥物禁忌證的患者, 且無胃腸疾病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奧美拉唑進行治療, 20 mg/次, 1次/d, 睡前口服, 連續治療2個療程(1個療程為4周)。醫護人員在患者用藥過程對其體征進行動態監測, 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立即匯報給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實驗組患者采用潘托拉唑治療, 40 mg/次, 1次/d, 睡前口服, 4周為1個療程, 共治療2個療程即可。患者在治療期間, 醫護人員應對其日常飲食進行指導, 叮囑患者多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盡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酸性以及辛辣性食物, 注意控制日常的食量, 不宜過飽或過饑, 注意養胃[7-9]。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安排專業的醫護人員整理以及記錄, 探討治療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的有效的手段, 客觀真實的記錄治療過程, 整理記錄結果并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第2周及第6周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治療效果, 并計算出臨床癥狀改善率和治療總有效率。治療效果評價標準[10]:治愈:患者的潰瘍、炎癥反應等臨床癥狀在經過治療后消失,胃腸等基本功能恢復正常;顯效:在經過治療后, 患者的潰瘍和炎癥反應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改善明顯, 基本功能水平顯著提高, 潰瘍面積縮小>80%;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潰瘍及炎癥癥狀有所改善, 基本功能水平正在恢復, 潰瘍面積縮小>50%;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較, 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基本功能未得到任何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愈15例(50.00%)、顯效12例(40.00%)、有效2例(6.67%)、無效例1(3.33%), 總有效率為29例(96.67%);對照組治愈14例(46.67%)、顯效11例(36.67%)、有效4例(13.33%)、無效1例(3.33%)、總有效率為29例(9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改善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第2周和第6周后的癥狀改善率分別為46.67%和53.33%,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0.00%和60.00%;兩組癥狀改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改善情況比較[n(%)]
十二指腸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的臨床疾病之一, 上腹部疼痛是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 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1]。藥物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疾病的主要方法, 奧美拉唑和潘托拉唑是治療該疾病的常用藥物, 對治療十二指腸患者具有明確的療效。
奧美拉唑和潘托拉唑均屬于新型質子泵抑制劑, 在治療過程中均能有效抑制壁細胞分泌膜內的質子泵驅動, 從而阻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 抑制胃酸的分泌[12-14]。潘托拉唑可以有效抑制胃液酶的活性, 阻礙酸性物質與胃部的反應速度,從而減少患者的潰瘍面積, 值得一提的是潘托拉唑藥物不會對肝細胞色素酶進行抑制或誘導, 從而對其它藥物的代謝進行干擾, 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與安全性[15-17]。奧美拉唑也是脂溶性弱堿性藥物, 在抑制胃酸作用的同時, 該藥物還可以使胃液的pH值迅速升高, 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且在治療后的復發率較低, 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少[18]。近年來, 該藥物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被廣大醫護人員和患者所認可。
在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分別使用潘托拉唑和奧美拉唑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 實驗組治愈15例(50.00%)、顯效12例(40.00%)、有效2例(6.67%)、無效1例(3.33%), 總有效率為29例(96.67%);對照組治愈14例(46.67%)、顯效11例(36.67%)、有效4例(13.33%)、無效1例(3.33%)、總有效率為29例(9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第2周和第6周后的癥狀改善率分別為46.67%和53.33%,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0.00%和60.00%;兩組癥狀改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奧美拉唑和潘托拉唑治療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均有顯著的效果, 在改善臨床癥狀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效果確切, 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Saghaei F, Karimi I, Jouyban A, et al. Effects of captopril on the cysteamine-induced duodenal ulcer in the rat. 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at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Gesellschaft fuer Toxikologische Pathologie, 2012, 64(4)∶373-377.
[2]劉維潔. 兩種用藥方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對比.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0)∶2186-2187.
[3]謝榮迪, 陳林莉.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探討及治療效果分析. 河北醫學, 2011, 17(2)∶177-179.
[4]吳偉.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 環球中醫藥, 2013(z2)∶266-267.
[5]李梅, 毛增宇, 袁秋貞, 等. 兩種用藥方案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效對比. 陜西醫學雜志, 2010, 39(12)∶1688-1689.
[6]趙宏然, 趙海, 岳秀婕, 等. 泮托拉唑和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對比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6)∶72-73.
[7]張瑾. 舒適護理在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治療中的應用分析.大家健康旬刊, 2013, 7(3)∶156-157.
[8]柏小月.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臨床護理干預. 健康必讀旬刊, 2013, 12(10)∶531-532.
[9]黃淑貞. 十二指腸潰瘍病156例舒適護理效果觀察. 福建醫藥雜志, 2015, 37(3)∶147-148.
[10]和海霞. 舒適護理在消化性潰瘍病中的應用.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09, 2(9)∶74-75.
[11]吳新霞.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綜合護理效果分析. 現代醫藥衛生, 2013, 29(19)∶3000.
[12]鄧小明.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綜合護理效果分析. 河南中醫, 2014(B11)∶159-160.
[13]梅珍, 黃海霞.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綜合護理效果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30)∶6282.
[14]朱秋芳.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護理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34)∶274-275.
[15]陳海華. 消化內科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藥物治療臨床分析. 家庭醫藥, 2016(5)∶109-110.
[16]李萍. 分析消化內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措施和效果.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6)∶70-71.
[17]鄧欣. 分析消化內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措施和效果. 醫學信息, 2015, 28(47)∶343-344.
[18]沙莎.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臨床護理體會. 健康必讀旬刊, 2012, 11(4)∶67.
Analysis on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of duodenal ulcer 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CHEN Song.
Shantou City Chengha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antou 5158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of duodenal ulcer 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Methods A total of 60 duodenal ul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antoprazole fo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meprazole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15 cured cases (50.00%), 12 excellent cases (40.00%), 2 effective cases (6.67%), and 1 ineffective case (3.33%), with 29 total effective cases (96.67%). The control group had 14 cured cases (46.67%), 11 excellent cases (36.67%), 4 effective cases (13.33%) and 1 ineffective case (3.33%), with 29 total effective cases (96.67%).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wo groups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meliorative rate of symptoms after 2 and 6 weeks of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s 46.67% and 53.33%, while 40.00% and 6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meliorative rate of symptoms (P>0.05). Conclusion Omeprazole and pantoprazole show equal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uodenal ulcer 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both 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reduc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ith high promotion value in clinical.
Omeprazole; Pantoprazole; Duodenal ulcer; Treatment;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09
2016-11-29]
515800 汕頭市澄海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