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俠
超聲診斷對糖尿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檢測分析
高俠
目的 對診斷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掃描, 探討超聲診斷對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意義。方法 50例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設為 a組, 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設為 b組, 均對外周動脈粥樣硬化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掃描, 觀察兩組患者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以及血管病變發生情況, 研究其診斷意義。結果 a組左側股動脈IMT值為(0.76±0.39)mm, 右側股動脈IMT值為(0.78±0.39)mm, 左側頸動脈IMT值為(0.93±0.78)mm, 右側頸動脈IMT值為(0.95±0.75)mm;b組左側股動脈IMT值為(0.76±0.31)mm, 右側股動脈IMT值為(0.75±0.30)mm,左側頸動脈IMT值為(0.74±0.34)mm, 右側頸動脈IMT值為(0.73±0.33)mm。a組血管閉塞發生率為4.00%、狹窄發生率為46.00%、硬化斑塊發生率為34.00%, b組血管閉塞發生率為6.00%、狹窄發生率為52.00%、硬化斑塊發生率為40.00%。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糖尿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能夠清晰檢查血管病變具體情況。
超聲;糖尿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臨床檢測
糖尿病是眾多中老年慢性疾病的一種, 發生胰島素抵抗與胰島B細胞功能缺陷, 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患者最為明顯的生理特征[1-3]。胰島B細胞胰島素分泌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這會導致就餐時或餐后血糖濃度升高, 從而引起胰島素抵抗。隨著糖尿病的不斷發展, 可能誘發全身性疾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便是其中一種。動脈粥樣硬化是在動脈硬化疾病中屬最常見的一種, 臨床上頸動脈與股動脈發生較多,動脈病變的初始部位為動脈內膜。主要由復合糖類以及脂質的堆積引起, 大多伴有血栓的形成, 同時發生鈣質沉積以及纖維組織增生, 有動脈中層也會逐漸發生鈣化。主動脈的病變在發病初期常無明顯的病變,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會逐漸導致行走困難、跛行, 又稱之為“糖尿病足”[2,4-7]。對于這類病變及時的診斷尤為重要, 現對診斷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掃描, 探其對外周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意義,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已被確診的50例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設為 a組, 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設為 b組。其中a組中男37例, 女13例, 年齡最小40歲, 最大76歲, 平均年齡(50.42±8.57)歲;糖尿病病程最短5年, 最長14年, 平均病程(7.12±2.78)年。b組中男36例, 女14例, 年齡最小41歲, 最大75歲, 平均年齡(49.12±8.64)歲;糖尿病病程最短6年, 最長13年, 平均病程(6.89±2.73)年。
1.2 檢查方式 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頸部墊一小墊枕, 充分暴露需要檢測的頸部區域,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s2000型彩色多普勒進行超聲檢查, 探頭頻率控制在8~12 MHz, 采用連續橫掃的方法。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檢查:患者取仰臥位, 掃描角度>60°, 探頭頻率控制為10 MHz, 使患者下肢能夠充分暴露, 用外旋探頭對患者的腹股溝韌帶的中央位置進行測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IMT值及血管病變發生情況。
2.1 兩組患者IMT值分析 a組左側股動脈IMT值為(0.76± 0.39)mm, 右側股動脈IMT值為(0.78±0.39)mm, 左側頸動脈IMT值為(0.93±0.78)mm, 右側頸動脈IMT值為(0.95±0.75)mm;b組左側股動脈IMT值為(0.76±0.31)mm, 右側股動脈IMT值為(0.75±0.30)mm, 左側頸動脈IMT值為(0.74±0.34)mm,右側頸動脈IMT值為(0.73±0.33)mm。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管病變發生情況分析 a組血管閉塞發生率為4.00%、狹窄發生率為46.00%、硬化斑塊發生率為34.00%, b組血管閉塞發生率為6.00%、狹窄發生率為52.00%、硬化斑塊發生率為40.00%。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IMT值分析(±s, mm)

表1 兩組患者IMT值分析(±s, mm)
組別例數股動脈頸動脈左側右側左側右側a組500.76±0.390.78±0.390.93±0.780.95±0.75 b組500.76±0.310.75±0.300.74±0.340.73±0.33

表2 兩組患者血管病變發生情況分析[n(%)]
糖尿病是人群中常見的慢性疾病, 主要是指胰島素分泌達不到對體內血糖的降解的需求量, 導致脂肪代謝、蛋白質代謝以及糖代謝發生障礙, 主要特征為血液葡萄糖含量增加,患者消瘦、飲食與飲水次數增多, 多尿同時尿液葡萄糖濃度增加。隨著糖尿病人群的增加, 糖尿病患者動脈內復合糖類以及脂質的堆積, 極易誘發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糖尿病極易引發嚴重的血管病變, 尤其對下肢血管動脈影響極為嚴重, 已成為導致致殘的重要原因[3,8-11]。部分患者本身已經被糖尿病嚴重影響了工作與生活質量, 再加之糖尿病足的發生, 更加對患者的身體與心理帶來雙重打擊, 可能失去對治療的信心, 這類并發癥一定要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4]。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糖尿病足”, 對于這類病變及時的診斷尤為重要,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使用頻率較大的現代診斷方式, 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各種疾病的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較為嚴重的患者IMT值甚至達到了1.8 mm, 此時若不加以及時的干預治療, 患腦卒中的幾率極大。同時對于血管病變的觀察發現, 主要為血管閉塞、狹窄、硬化斑塊,其中表現為血管狹窄的人數最多。
綜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糖尿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能夠清晰檢查血管病變具體情況, 診斷結果較為有效。
[1]張波. 彩超對老年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評價與分析.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1, 15(5)∶865-866.
[2]高改英, 師玉, 師順平. 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和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檢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全科醫學, 2011, 14(20)∶2266-2268.
[3]趙萍. 高頻超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分析. 陜西醫學雜志, 2016, 45(4)∶446-447.
[4]何雁, 李小晶, 彭紅艷,等. 超聲造影時間-強度曲線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2型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相關性.實用醫學雜志, 2016, 32(4)∶600-603.
[5]鐘慧, 李熠, 肖揚,等. 新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視黃醇結合蛋白4與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6, 24(4)∶381-385.
[6]周宇, 蘇本利, 張宇虹. 超聲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內臟脂肪厚度及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5, 17(7)∶491-493.
[7]彭雪萍, 李桂平, 鄧華釗,等.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分析. 醫學綜述, 2015, 21(17)∶3226-3227.
[8]龍威. 超聲診斷對糖尿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檢測分析.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8)∶611.
[9]杜海莉, 胡雄毅, 黃小花,等. 高頻超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4(29)∶20-22.
[10]莎仁高娃, 姜穎, 樓慧萍. 高頻超聲對糖尿病老年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09, 20(7)∶512-515.
[11]邱爽. 高頻超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中的價值.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9)∶181-1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31
2016-12-22]
110044 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電診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