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舍曲林聯用丁螺環酮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評價
李巍
目的 探究舍曲林聯合丁螺環酮與單獨使用舍曲林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差異及藥物安全性。方法 50例強迫癥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25例。實驗組采用口服舍曲林聯用丁螺環酮, 對照組單獨口服舍曲林。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耶魯-布朗強迫癥狀量表(Y-BOCS)評分差異、藥物療效以及安全性差異。結果 ①治療2、4、8周后兩組Y-BOC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有所降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實驗組患者的Y-BOC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下降程度更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8周治療結束后,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 高于對照組的7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 低于對照組的3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舍曲林聯合丁螺環酮比單獨使用舍曲林治療強迫癥具有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優勢,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舍曲林;丁螺環酮;強迫癥
強迫癥(OCD)隸屬于精神類疾病中的一種, 病癥主要表現在思維形式的強迫、異于常態的行為舉止, 對患者的情緒狀態、生活社交都有或多或少的干擾[1-5]。特別是18~45歲年齡階段成人, 諸多因素綜合下強迫癥發病率較高。在應對強迫癥的有關研究中, 多次強調通過外界環境、客觀因素緩解強迫癥程度, 但療效甚微且時間長。運用精神類相關藥物治療強迫癥仍有部分患者無藥物敏感性[6-8]。因此, 為探究治療強迫癥的有效藥物, 本文選用舍曲林與丁螺環酮兩種藥物連用的手段進行,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參照《國際疾病分類》中關于強迫癥的判定標準[1], 選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于本院精神科確診收治的強迫癥患者50例, 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實驗組:男13例, 女12例;年齡18~45歲, 平均年齡(28.3±5.6)歲;病程0.8~8.0年, 平均病程(3.2±1.9)年。對照組:男16例, 女9例;年齡18~47歲, 平均年齡(27.9±6.4)歲;病程0.6~10.0年, 平均病程(3.4±2.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歲;②首次確診為強迫癥且Y-BOCS評分≥16分;③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其他精神類疾??;②對使用藥物有過敏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患有其他重要器官性疾病。
1.3 方法 參與治療前患者須停用其他治療藥物。實驗組患者采用鹽酸舍曲林片(左洛復, 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規格50 mg), 首次服用劑量為50 mg, 1次/d。根據患者病癥改善狀態酌情增加至100 mg/d, 用法變更為2次/d。鹽酸丁螺環酮片(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規格5 mg), 首次服用劑量為5 mg, 酌情增加藥物至10 mg, 2~3次/d。兩種藥物均于餐后口服。對照組患者單純服用鹽酸舍曲林片, 用法用量與實驗組相同, 治療8周后停止。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及治療后的2、4、8周, 通過Y-BOCS評分對患者強迫思維和行為進行評估;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差異。③比較兩組患者服用藥物后安全性差異, 治療結束后通過副反應量表(TESS)評估。
1.5 療效判定標準[9]以Y-BOSC評分的評判標準分為:治愈:減分率≥75%;顯效:減分率50%~75%;有效:減分率25%~50%;無效:減分率≤25%??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Y-BOCS評分比較 治療2、4、8周后兩組Y-BOC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有所降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實驗組患者的Y-BOC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下降程度更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Y-BOCS評分結果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Y-BOCS評分結果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b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8周實驗組2527.83±3.1224.16±2.75a16.39±1.78ab12.73±2.01ab對照組2527.91±3.0724.07±2.59a18.24±1.48a14.96±2.34a
2.2 兩組治療臨床療效比較 8周治療結束后, 實驗組治愈7例(28%)、顯效11例(44%)、有效6例(24%)、無效1例(4%),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治愈2例(8%)、顯效9例(36%)、有效7例(28%)、無效7例(28%), 總有效率為72%。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藥物安全性比較 實驗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8%),頭暈頭痛1例(4%),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5例(20%), 頭暈頭痛4例(16%),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強迫癥是以患者強烈的強迫與反強迫的思維驅使, 迫使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作出違背意愿的行為[10-12]。從行為上干擾患者的生活狀態和身心健康, 嚴重的甚至伴隨出現焦慮、抑郁等更為嚴重的精神類病癥。有關資料顯示強迫癥的患病時長可致終生, 25%以上的強迫癥維持5年以上[2,13-15]。在強迫癥的專治藥物中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運用和認可度最高, 但臨床療效顯示有效程度僅僅維持在50%左右, 對于強迫癥各種干擾表現還不能夠高效持久的改善[16,17]。舍曲林是一種專治強迫癥的高選擇性的抑制性SSRIs藥物, 作用于調節腎上腺激素水平, 穩定改善患者強迫性行為。由于該藥物的高效性, 口服吸收后較短時間能藥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因此對腸胃有一定程度的刺激。在本研究中單獨口服舍曲林的對照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5例(20%)、頭暈頭痛4例(16%), 多于實驗組2例(8%)、1例(4%), 與劉松華[3]提到的舍曲林聯用丁螺環酮與單獨使用一種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差異結果基本吻合。
在對強迫癥患者跟蹤調查中, 結果顯示大多數強迫癥患者同時伴隨有焦慮、毛躁等癥狀出現[4]。舍曲林作為治療神經類相關病癥, 同時具有抗焦慮、抗抑郁的療效, 較長療程的服用可以鞏固穩定療效, 減少復發幾率。丁螺環酮主要用于治療神經性焦慮癥。藥效機制主要通過與腦內神經突觸前膜中存在的多巴胺反應作用, 藥物作用迫使多巴胺的分泌維持在相對穩定正常范圍內, 降低5-羥色胺1A(5-HT1A)活性,抑制焦慮情緒的產生。同時具有較強的親和性能與多類藥物聯合使用, 無明顯藥物排斥性, 同時能聯合其他精神病類藥物對并發的多種精神癥狀起到改善作用, 特別是抑郁、焦慮、強迫癥。除此之外, 長期合理的服用對患者思維與認知能力起到活躍和提高。當同舍曲林藥物連用時, 兩種藥物均有抗焦慮療效, 并且丁螺環酮能夠增加機體腦內神經受體對舍曲林的結合程度, 使藥物作用療效更高效明顯。本文中Y-BOCS評分從治療前到治療后2、4、8周的統計數值逐漸降低,可見治療后強迫癥癥狀逐漸改善。實驗組聯合兩種藥物總有效率96%明顯優于對照組單獨使用的總有效率7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聯合舍曲林和丁螺環酮兩種藥物對治療改善強迫癥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張力方, 牛琪惠, 楊磊, 等. 舍曲林聯用丁螺環酮和單用舍曲林治療強迫癥的療效比較.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15(3)∶236-238.
[2]焦峰, 鄭莉娜. 舍曲林聯合喹硫平治療強迫癥的臨床價值分析.社區醫學雜志, 2015, 13(21)∶20-22.
[3]劉松華. 舍曲林聯合利培酮治療老年強迫癥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1)∶158-159.
[4]尤秀敏. 舍曲林聯合坦度螺酮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分析. 中外醫療, 2011, 30(32)∶98.
[5]李新峰. 舍曲林聯合大劑量丁螺環酮治療難治性強迫癥對照研究. 中國醫學創新, 2014(17)∶47-49.
[6]段瑞瑞, 王強, 寧蕾. 舍曲林聯合丁螺環酮治療強迫癥30例的臨床觀察. 中國民康醫學, 2012, 24(23)∶2849-2850.
[7]黃幼昌. 舍曲林與阿立哌唑聯用對難治性強迫癥患者的療效評價. 抗感染藥學, 2016(3)∶630-632.
[8]張麗霞, 李崢, 王體賓. 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舍曲林治療青少年強迫癥的臨床療效研究. 醫藥論壇雜志, 2014(12)∶83-84.
[9]方海亮, 郝梟雄, 陳統, 等. 舍曲林聯合心理療法治療青少年強迫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5, 31(19)∶1937-1939.
[10]李新峰. 舍曲林聯合齊拉西酮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 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1(6)∶69-70.
[11]黨亞軍. 舍曲林聯合喹硫平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臨床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7)∶95.
[12]劉湘林. 奎硫平聯合舍曲林治療40例強迫癥的療效分析. 中國民康醫學, 2010, 22(3)∶268-269.
[13]黃書梅, 龔日東. 強迫癥采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療的臨床價值探析. 中國衛生產業, 2014(34)∶100-101.
[14]王雪梅, 肖澤萍. 強迫癥治療方法及進展.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09, 18(11)∶1054-1056.
[15]劉興華, 韓開雷, 徐慰, 等. 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行為療法對強迫癥患者的效果.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1, 25(12)∶915-920.
[16]陳晉東, 陳遠光. 強迫癥的藥物治療.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01(3)∶ 165-168.
[17]喻東山. 強迫癥治療的新進展.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5, 38(1)∶50-52.
Evaluation on clinical effect of sertraline combinde with buspi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LI Wei.
Ward Two, Shenyang C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Shenyang 110168,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difference in clincial effect by sertraline combinde with buspirone and pure sertr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drug safety. Methods A total of 50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oral sertraline combinde with buspiro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ure oral sertralin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Yale-Brown obsessional-compulsive inventory (Y-BOCS) score difference, drug effect and security in two groups. Results ①Both groups had lower Y-BOCS score after 2,4 and 8 weeks of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Y-BOCS score after 4 and 8 weeks of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②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6%, which was higher than 7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③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12%, which was lower than 3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sertraline and buspirone provides better curative effect and higher security than pure sertr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So this method is worth promotion in clinical.
Sertraline; Buspiron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35
2016-12-15]
110168 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二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