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輝
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靜脈溶栓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
黎錦輝
目的 研究探討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靜脈溶栓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各50例。常規組使用尿激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 實驗組使用瑞替普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 對比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急性期的病死率以及溶栓治療2 h內冠狀動脈的再通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2 h內的再通率84%高于常規組6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16%低于常規組3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6%低于常規組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 瑞替普酶的療效要優于尿激酶,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瑞替普酶;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當中, 主要采用監護以及用藥和溶栓等對急性心急梗死進行治療[1-3]。因此本文研究探討了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靜脈溶栓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 現得出的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隨機選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3例,女47例, 年齡49~78歲, 平均年齡(63.5±5.7)歲。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各50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組 患者采用的是尿激酶溶栓來進行治療, 具體方法為使用含量為5%的葡萄糖100 ml, 然后配上100萬單位的尿激酶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 滴注的時間為0.5 h。在完成溶栓治療的12 h后, 使用5000 U的低分子肝素鈣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 連續對患者用藥5~7 d。
1.2.2 實驗組 患者使用瑞替普酶溶栓來進行治療, 具體方法為使用10 MU的瑞替普酶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 每次注射的時間≥2 min, 間隔0.5 h后再對患者進行重復用藥, 使心肌得到再次的灌注。在對患者進行2次瑞替普酶溶栓治療后, 使用5000 U的低分子肝素鈣, 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 連續對患者用藥5~7 d。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急性期的病死率以及溶栓治療 2 h內冠狀動脈的再通率。其中溶栓治療再通的標準為[4]:①在進行溶栓治療 2 h內患者的胸悶胸痛癥狀得到緩解;②在進行溶栓治療的 2 h內,患者的心電圖顯示的抬高程度最為明顯, 并且導聯的ST段下降的幅度≥50%;③在溶栓治療的2 h內, 患者會出現短暫的心律失常現象;④在治療的16 h內, 患者肌酸激酶的高峰向前移動, 治療的14 h內, 患者的肌酸激酶和同工酶的高峰都向前移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溶栓治療2 h內冠狀動脈的再通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在進行溶栓治療的0.5 h內冠狀動脈能夠再通的患者共15例, 1 h內再通的患者共27例, 2 h內再通的患者共42例;常規組患者在進行溶栓治療的0.5 h內冠狀動脈能夠再通的患者共12例, 1 h內再通的患者共20例, 2 h內再通的患者共33例。兩組患者0.5 h和1 h再通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2 h內的再通率84%高于常規組6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中, 出現牙齦出血的患者有2例, 出現輕度咳血的患者有1例, 出現蕁麻疹現象的患者有3例, 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現象的患者有2例, 出現并發癥的總例數為8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6%;常規組中, 出現牙齦出血的患者有5例, 出現輕度咳血的患者有3例, 出現蕁麻疹現象的患者有5例, 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現象的患者有4例, 出現并發癥的總例數為17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4%。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比較 實驗組中, 急性期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患者有1例, 因為出現嚴重心律失常而死亡的患者有1例, 因為出現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患者有1例, 總的死亡例數為3例, 病死率為6%;常規組中, 急性期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患者有4例, 因為出現嚴重心律失常而死亡的患者有2例, 因為出現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患者有4例, 總的死亡例數為10例, 病死率為20%。實驗組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低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表1 兩組患者溶栓治療2 h內冠狀動脈的再通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n(%)]

表3 兩組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比較 [n, n(%)]
目前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監護和常規的治療, 對患者進行鎮靜止痛并調整患者的血容量, 再灌注治療等, 而溶栓治療即屬于再灌注治療中的一種[5-9]。
溶栓治療指的是應用纖溶酶原激活劑等相關的溶栓藥物, 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 將患者血液血栓中的纖維蛋白進行溶解, 從而達到對血管再通的目的[10-12]。溶栓非常適合用在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的腦梗死以及肺梗死的治療。本文主要探討的就是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這兩種不同的溶栓藥物對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同治療效果。
尿激酶指的是從健康人的尿液中分離出來的或者是從人體的腎組織中培養出來的蛋白酶[4]。尿激酶可以直接的運用在纖維蛋白的溶解系統當中[13-15]。在臨床治療中主要用于治療血栓栓塞等疾病, 包括廣泛性的肺栓塞, 冠狀動脈栓塞以及心肌梗死等。而瑞替普酶則是第三代的溶栓藥物, 主要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肺栓塞的搶救以及外周血管的血栓性疾病等。瑞替普酶具的主要特點是對纖維蛋白的選擇性特別強, 在發生突變的情況下時間能夠延長至18 min, 并且使用瑞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時并不需要考慮患者的個體情況,按照臨床規定的常規用量來對患者進行用藥即可。
本文通過研究對比發現, 實驗組患者在使用瑞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之后, 患者2 h內的再通率84%高于常規組6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16%低于常規組3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6%低于常規組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訴,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 瑞替普酶的療效要優于尿激酶的療效, 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劉卓, 李艷艷, 王雪. 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觀察. 中華全科醫學, 2012, 4(10)∶558-559.
[2]溫春鳴. 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3)∶70-71.
[3]蘇蕊雅.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療效比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4)∶150-151.
[4]王緯. 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探討. 中外醫療, 2014, 25(34)∶21-22.
[5]尹魯強, 謝鳳, 何桂榮, 等.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對比分析. 現代醫藥衛生, 2015, 9(31)∶1387-1388.
[6]葉君明, 黃文軍. 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應用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療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 2011, 6(2)∶155-156.
[7]桑紅斌, 劉連友, 張凱.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分析.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08, 16(10)∶15-16.
[8]王建軍, 李志民, 方潔, 等. 急診應用瑞替普酶尿激酶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隨機對照研究. 中國急救醫學, 2012, 32(5)∶455-457.
[9]宋毓青, 陳威, 胡宏宇, 等. 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 中國老年學, 2012, 32(5)∶1049-1050.
[10]郎九立, 姜寶盛, 李曉輝, 等.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作用比較. 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3)∶43-44.
[11]李志榮, 袁耀峰.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對照研究.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09, 11(20)∶10.
[12]白福新.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18)∶42.
[13]王平, 岳元龍. 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研究.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6(11)∶180.
[14]尹文躍.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比較.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17)∶92-93.
[15]孫喜平.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 當代醫學, 2013(8)∶48-49.
Effect of reteplase and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n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LI Jin-hui.
Guangdong Tongjiang Hospital, Foshan 5280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effect of reteplase and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n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urokinase fo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reteplase fo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fatality rate in acute stage and recanalization rate of coronary artery in 2 h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recanalization rate in 2 h as 84% than 66%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16% than 34%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fatality rate in acute phase as 6% than 20%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Reteplase provides higher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an urokinase, and it is worth promotion in clinical.
Reteplase; Urokinas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39
2016-12-15]
528000 廣東同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