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紹良??向珊珊 徐向陽 李金柱 李愛華



摘要:在分析羅田縣板栗低產林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5種低產林類型及分類改造試驗結果。改造試驗結果得出,低產林用良種穗條嫁接換種后,第4~5 a能達到豐產水平,經濟效益增加最高;密林疏伐改造將栗林密度控制在30~45株/667 m2,恢復產量見效快;整形修剪增產明顯,能有效調節板栗大小年,實現穩產。生產中低產林因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成為多種類型的綜合體,需各種改造技術組合使用,達到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板栗;低產林;改造
中圖分類號:S6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6)06-0025-04
Low Production Forest Improvement and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n Chestnut in Luotian County
YanShaoliang(1)Xiang Shanshan(2)Xu Xiangyang(1)Li Jinzhu(2)Li Aihua(2)
(1.Luotian Bureau of Forestry IndustryHuanggan436600; 2. 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low production chestnut forest in Luotian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5 types, the improvement tests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grafting improved varieties, the forest can reach to high level yield in the 4th to 5th year, which increased the most economic benefit;The density thinning in jungle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30 to 45 plants per 667 m2; pruning can also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adjust alternate bearing effectively. Every low production forest of chestnut caused of its different forming reason is a complex of several types, and it need the combination of thos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maximizing the benefit.
Key words:Castanea mollissima;low production forest;improvement
湖北省羅田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是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傳統分布區,現有板栗品種17個,素有“板栗基因庫”之稱。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羅田縣政府將板栗產業確立為縣支柱產業,加強推進力度,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全縣板栗面積在十余年間迅速增加,到2008年,總面積達到653萬hm2。至此,羅田縣板栗建設布局基本形成,但板栗低產低效林也逐年增加,嚴重阻礙了板栗產業的發展。本文在分析羅田縣板栗低產林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低產林分類改造試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羅田縣板栗低產林現狀和類型
目前羅田縣板栗面積667萬hm2,其中低產林面積29萬ha,占全縣板栗面積的435 %。根據板栗林分低產形成原因,將羅田縣低產林劃分為5大類型[1,2]:
實生型:天然實生林或者人工栽植板栗林,密度合適,樹體高大,冠幅開張,采收困難。品種不清,或者低劣品種多,結果不良,成熟期不一致。
退化型:早期人工栽植的成熟老林,面積大,品種不清,管理措施不當,缺乏撫育更新,導致果實變小、蟲害果多、品質下降、品種退化嚴重。
密植型:郁閉度達08以上,退耕還林地段甚至高達110余株/6667 m2。造林早期通過加大密度的栽植方式實現了早產豐產,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但經過10 Symbol~A@ 15 a的生長,板栗逐步成林,開始封行郁閉,導致植株間相互爭光爭水爭肥,大部分樹木生長不良,枝條生長細弱,結果部位上移,中下部全是光干大枝,內膛枝條郁閉枯死,產量逐步下降,結果大小年較為突出。
病蟲危害型:栗林內通風透光差,林分內病蟲害流行,栗實象鼻蟲、剪枝象鼻蟲、板栗膏藥病、栗大蚜、栗疫病、栗癭蜂等嚴重危害板栗莖葉果實,造成發病生蟲的板栗樹多、大枝多,結果少,甚至不結果。
荒蕪型:近些年由于效益下滑,林農疏于管理,有的幾近荒蕪。林內枯死枝較多,光干主枝較長,結果部位上移,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根系上浮,致使減產幅度高達10%
Symbol~A@ 80%。
湖北林業科技第45卷
第6期晏紹良,等:羅田縣板栗低產林改造及經濟效益分析
2低產林改造方法和結果
2.1試驗地和方法
針對不同類型低產林的形成原因,于2008年~2015年,分別開展了品種改良、密林疏伐、整形修剪改造試驗[2,3]。
2.1.1品種改良試驗
試驗林位于勝利鎮大竹園村、大崎鎮泗泊河村和白廟河鎮跨馬墩村,分別位于羅田縣北部、西部和東北部,土壤質地、土層厚度、海拔等立地條件各不相同,林分都有樹體高大、密度大和品種低劣混雜的特點。對試驗林統一標準進行間伐去密,保留密度為40株/667 m2左右,于2010年和2011年春季,采用二次截干低接換種技術,就近采集優良品種的穗條進行嫁接,品種分別是羅田縣表現優良的烏殼栗、大果中遲栗和八月紅(表1)。嫁接后2013年開始連續3年測產,比較分析產量和效益。
2.1.2密林疏伐試驗
試驗林位于大崎鎮背畈村和泗泊河村,林分樹體較高大,密度大,郁閉度達到08以上。于2008年對背畈村試驗林進行間伐25%,抽除中心主枝改造,面積70 667 m2;于2010年對泗泊河試驗林進行間伐50%和間伐25%改造,面積分別是15 667 m2和105 667 m2(表2)。疏伐第3年開始,連續3年測產,比較分析產量和效益。
2.1.3整形修剪試驗
試驗林位于大崎鎮背畈村和白廟河鎮跨馬墩村。背畈村試驗林樹體高、密度大,采用修剪主枝,抽除中心枝的整形方式,跨馬墩試驗林樹體矮、密度低、樹勢弱,采用重剪,去除每樹1~2根大枝的整形方式。于2011年冬季開展整形修剪,面積各為70 667 m2(表3)。整形修剪第3年開始,連續3年測產,比較分析產量和效益。
2.2結果與分析
2.2.1品種改良試驗
從品種改良試驗結果(表4)可以看到,大竹園低接烏殼栗試驗林單位面積產量在改造第3年、第4年、第5年分別比改造前提高了544%、2879%和4394%;泗泊河低接大果中遲栗試驗林單位面積產量在改造第3年、第4年、第5年分別比改造前提高了2000%、4571%和5523%;跨馬墩低接八月紅試驗林單位面積產量在改造第4年、第5年、第6年分別比改造前提高了75%、2000%和2575%。大竹園、泗泊河和跨馬墩試驗林的單產改造后分別達到了178 kg/667 m2、137 kg/667 m2、143 kg/667 m2。試驗結果說明不同產量水平的低產林、低接不同的品種,其成林時間、增產速率有差異,在改造后第4~5年都能達到豐產水平。品種改良需要的時間長,嫁接管理成本高,但后期產量較原低產林可增加4~5倍,效益可觀。
2.2.2密林疏伐試驗
密林疏伐后降低林分密度,增強林分通風,促進板栗樹的養分積累,提高結果量。從(表5)試驗結果看到,疏伐程度為20%~25%時,改造后第3年和第4年單產大幅增加:背畈村試驗林增加到97 kg/667 m2,比原產量增加了830%;泗泊河試驗林增加到82 kg/667 m2,比原產量增加了7200%。改造后第5年產量稍有回落,背畈村試驗林單產降到90 kg/667 m2,泗泊河試驗林單產降到45 kg/667 m2。疏伐程度為50%時,改造后第3年開始,單位面積產量逐年大幅增加,到第5年達到123 kg/667 m2。試驗結果說明,疏伐程度低時,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但隨年份增加,郁閉度也逐漸增加,造成產量回落;疏伐程度高時,增產效果好,并且持續穩定豐產,值得推廣。密林疏伐改造的特點是投工少,見效快,特別適用于山洼平地立地條件好、板栗樹勢強的密林。
2.2.3整形修剪試驗
整形修剪的目的是培養合理的樹體結構,低產林改造中常用的修剪有主枝回縮、大枝修剪和結果母枝的培養。試驗結果(表6)可以看到,2011年整形修剪后,第4年(2014年)產量開始增加,背畈村試驗林和跨馬墩試驗林單位面積產量分別提高了27.0%和25.0%,第5年(2015年)產量保持穩定。試驗結果說明整型修剪也有較好的增產效果,能調節板栗大小年的問題。在板栗林經營管理中,整形修剪可以節約養分,較好地避免減產,實現連年穩產。
2.2.4經濟效益
依照2013~2015年平均市場價,通過改造前后試驗林年均產量,計算不同措施改造后單位面積增加的經濟效益(表7),對照人工成本,可以看出,從單一改造措施來說,品種改良投入成本最高,增加經濟效益也最高,達到4404 元/667 m2;密林疏伐增加經濟效益次之,為2226元/667 m2;整形修剪增加經濟效益最小,為642元/667 m2。但這些技術在改造過程中不單一使用,而是根據低產林類型組合使用,達到效益最大化。
3總結和建議
2008年以來,羅田縣在板栗品種改良、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土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了板栗低產林改造試驗,本文主要總結了品種改良、密林疏伐和整形修剪的試驗結果。在實際生產中,低產林因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成為多種類型的綜合體,需各種改造措施組合使用。
實生型和退化型等品種不清、低劣和退化的板栗低產林需要進行品種改良,要選用適宜本地發展的優良品種穗條進行嫁接改造;不同產量水平的低產林、低接不同的品種,其成林時間、增產速率有差異,在改造后第4~5 a都能達到豐產水平;這種方式嫁接管理成本高,需要的時間長,但后期能實現快速豐產,效益可觀。密植型低產林需要進行疏伐,根據地形將密度控制在30~45株/667m2之間;密林疏伐改造投工少,見效快,特別適用于山洼平地立地條件好、板栗樹勢強的密林。密植型和荒蕪型是羅田縣主要低產林類型,需要進行密林疏伐和整形修剪組合,是有利于增產穩產、效益較高、更易推廣的板栗改造措施。
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措施落實,要根據板栗生長習性,抓住最佳時期進行。秋季是栗林管理重要的季節。一是板栗樹還沒有落葉,林分的郁閉狀況能直觀地看出來,可以根據板栗林郁閉的程度,確立疏伐對象,調整栗林密度;二是氣溫開始下降,樹木生理活動降低,非常適合修枝伐樹。修剪的傷口不會出現春季的樹液傷流現象,也不會出現冬季的低溫凍傷情況,同時溫度還適宜于樹木生長,修剪傷口在這個溫度下能自行生長愈合,保證改造成效。此時做好秋冬季節的清園消毒,消滅越冬的病蟲源,減少來年病蟲危害,同時追施有機肥,增加樹體營養,為來年穩產高產打好基礎也是不可忽視的管理措施。
板栗低產林改造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改造技術和技術推廣兩方面研究適宜于羅田縣板栗低改現狀的措施,建議加強低產林改造示范林建設,增加示范面積,規范示范標準,探索林下立體經營,長短期效益結合,提高單位面積林地產出,凸顯低改示范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改造,才能見效好、見效快。
參考文獻
[1]潘斌,黃河,梁玖華.板栗低產林改造及增產途徑試驗[J].貴州林業科技.2013,41(3):2731.
[2]曹陽,陳建華,李昌珠.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與經濟效益分析[J].經濟林研究.2003,21(3):4445.
[3]陳云龍,葉浩然,徐永星,等.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探討及經濟效益分析[J].經濟林研究.2007.25(1):4245.
(責任編輯:夏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