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梁
巴夢河奔騰不息,在高山峽谷中蜿蜒前行,匯入金沙江。地處川滇藏三省交界的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雖然有“高原江南”之美譽,但受高山峽谷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全國的貧困縣,也是四川32個藏區貧困縣之一,基礎設施落后、產業支撐乏力、民生難題突出。
2012年以來,成都市雙流區根據四川省委對口支援藏區決策部署,援建巴塘縣。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戰役中,雙流區瞄準制約巴塘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產業、內生動力等難題,精準施策,將“雙流速度”和“雙流效率”融入對口支援全過程,先后投入援建資金1.33億元,實施援建項目28個大項、60個小項,有力助推了巴塘經濟社會發展。
巴塘縣委書記汪玉瓊說,雙流對口支援巴塘五年來,巴塘縣經濟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實現“雙提升”,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9億元,是2010年的兩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3243萬元增加至2016年的1億元,是2010年的3倍;城鎮居民、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位于甘孜州前列。
激發活力:強“基”更要壯“骨”
每年7-10月份,是巴塘各種水果成熟的時節,這本是喜悅的時刻,但由于缺乏銷路、產業化水平不高、種植戶市場觀念不強,雖偶有過路游客采摘,但還是有很多特色水果因無法及時賣出而爛在地里。
“看著心疼啊,那么好的果子,就那樣爛掉了,拿到成都那得換多少錢???”雙流援藏干部人才領隊譚永生說。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積極推進巴塘特色生態農產品走出高原,另一方面廣泛引進內地的現代種植技術、營銷人才、投資業主走進巴塘。
特色農產品“躲在深閨人不識”,這是川滇藏結合部高原地區的通病。為解決這一問題,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在對口支援工作中發出了“三進”的倡議,即甘孜州特色農產品到成都進機關食堂、進電商平臺、進各大超市。巴塘縣作為甘孜州最西、離成都最遠的貧困縣,首要任務是把產品送到對口支援的成都市雙流區。
運輸問題如何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如何解決?原生態產品誰來收集、誰來加工?如何取得SC認證這一進入超市的基本通行證?電商、微商操作人才從哪里找?雙流援藏干部著力尋找破解這些問題的“鑰匙”。
譚永生帶著援藏干部對巴塘各鄉農產品品種、數量以及農業企業、合作社的情況進行調研后,確定破解難題的思路:雙流企業帶巴塘企業,巴塘企業帶合作社,合作社帶農戶。
2016年10月下旬,“三進”活動巴塘營運方比選會在巴塘縣農牧科技局舉行,族跡、大鵬兩家青年創業企業脫穎而出,正式承擔起把巴塘特色農產品推送到雙流區乃至成都市場的重任。
與此同步,雙流區西航港開發區內一家在電商領域頗有影響力的電商企業——海匯天佑也開始行動。按照約定,他們將建立巴塘農業企業孵化平臺,以“師父”和“引路人”的角色,幫助族跡、大鵬公司解決產品加工、品牌包裝、市場推廣、SC認證等方面的問題。
在雙流區的幫助下,巴塘縣夏邛鎮、竹巴龍鄉、波密鄉等地的合作社也動了起來,老百姓手中的蜂蜜、土豆、核桃、蘋果統一進入專業合作社,由族跡、大鵬兩家公司統一加工成“五彩藏鄉,弦舞巴塘”系列產品銷往成都。
“沒有雙流區各家公司的幫助,我們可能幾年時間里都發展不起來,更別說品牌戰略這些長遠的問題?!卑吞量h大鵬農產品公司的負責人鄧珠說,“在雙流的幫助下,我們解決了巴塘特色農產品加工、進入電商平臺等難題,目前正在積極申報SC認證,為下一步全面進入超市作準備?!?/p>
賣產品能解決短暫之需,但要從根本上激發巴塘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必須認真解決好“壯骨”的問題。
針對市場經營主體嚴重不足的短板,雙流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積極引進內地種植業主、農業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通過示范帶動,全力打造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企業三大主體,先后幫助蘇哇龍鄉王大龍村建成了200余畝酸石榴種植基地、幫助夏邛鎮建成近100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在狹窄的巴楚河床旁,一排排整齊的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平原地區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首次在這里開花結果。
截至目前,全縣已培植專業合作社30余家、家庭農場10余家、現代農業企業5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巴塘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營銷的隊伍之中,原生態的巴塘蘋果、核桃、無花果也紛紛轉變成蘋果脆片、核桃油、無花果干,在雙流的農貿市場、機關食堂、OTO(編者注:線上到線下)體驗中心以及各個電商平臺上陸續亮相……
社會參與: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2016年12月5日,雙流區西航港街道黨工委主任盧光榮致電巴塘縣亞日貢鄉黨委書記四郎扎巴,雙方再一次就幫扶事宜進行溝通。雙方約定,2017年西航港街道將組織轄區內的企業為亞日貢鄉適齡青年開展一場專場招聘會,以解決該鄉群眾的就業問題。
“西航港街道還幫扶我們40萬元資金,用于亞日貢鄉的基礎設施改善。”四郎扎巴說。
2016年下半年以來,雙流區12個鎮(街道)與巴塘縣19個鄉鎮進行全覆蓋結對幫扶,以此帶動巴塘鄉鎮發展。
對口援建過程中,雙流區不斷拓展幫扶外延,著力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搭建黨政部門、友好鄉鎮“結對幫扶之橋”。雙流區組織20多個黨政部門與巴塘縣相關部門結對,通過兩地交流、項目幫扶、干部人才跟訓等形式,向巴塘支援規劃項目外資金和物資逾500余萬元,派出專家100余人次,完成各類干部人才跟崗學習、掛職鍛煉、業務培訓2500余人次,幫助巴塘把制約發展的“短板”變成跨越發展的“跳板”。
搭建集體經濟組織、工商企業“定向扶助之橋”。援建中,雙流區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項目資金引流到高山雪域。依托區工商聯對接雙流企業家協會、區婦聯對接女企業家協會,大力實施“萬企幫萬村”計劃,先后促成蛟龍集團、三強軋輥、川開電梯、四川航宇等近20家企業在巴塘開展定向幫扶貧困村活動,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幫助夏邛鎮夏??ù濉⒘幸锣l列西村等10多個村實施了道路通村、合作社扶助、蔬菜大棚建設、太陽能路燈建設等20多個項目。
搭建社會愛心人士、志愿者“接續奉獻之橋”。在對口支援巴塘建設過程中,雙流區援藏干部人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協調社會愛心人士助貧幫困,在巴塘縣建立了“蒙泉愛心基金”,先后幫助114名貧困兒童聯系到社會愛心人士進行“一對一”“點對點”長期幫扶,匯聚愛心資金30余萬元。針對巴塘教育、醫療資源缺乏和貧困群眾多的實際,雙流援藏干部人才還通過互聯網平臺,組建了“愛心無敵”“愛灑高原”等3個社會愛心人士群,先后吸引了130余名社會愛心人士和10余名志愿者向巴塘教育園區、貧困群眾、基層鄉鎮醫院奉獻愛心。
在援建過程中,黨政主導、企業響應、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初步構建,截至目前,雙流區行政事業單位、工商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現金、物資累計達1000余萬元以上,受益人群達5萬人次以上。(供圖/成都市委宣傳部)(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