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摘要:本文把通山縣綠滿行動造林地劃分為5大類型,并對各個類型成因、特點、森林培育思路等進行分析,總結出各個類型的造林模式,為“綠滿通山”行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滿通山;造林地類型;造林模式
中圖分類號:S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6)06-0073-02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林業的發展,出臺鄂發[2014]24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綠滿荊楚”行動的決定,要求全省林業部門用3年時間,實現宜林地、無立木林地、通道、村莊綠化地等應綠盡綠。通山縣是湖北省“綠滿荊楚”行動的重點縣之一,全縣有宜林地、無立木林地、四旁綠化地等311萬hm2,居全省前列。根據《湖北省“綠滿荊楚”行動造林綠化標準(試行)》,結合“綠滿通山”行動實施方案,綜合考慮本縣的氣候、地理位置、立地條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因素,積極探索出適合全縣5大類型25種造林模式,為“綠滿通山”行動提供技術參考。
1“綠滿通山”造林地類型劃分
根據國土部、林業部門對“綠滿通山”行動造林地的調查、摸底,將全縣可造林地劃分為五大類型。即宜林地無立木林地造林類型、“四旁”地造林類型、退耕還林地造林類型、石漠化造林地類型、濕地消落區造林類型。
2主要造林地類型造林模式的選擇
2.1宜林地和無立木林地造林模式
通山縣有宜林地和無立木林地235萬hm2,占綠滿行動總任務的756%,是“綠滿通山”行動的重點與難點。主要分布在洪港、黃沙、南林、大畈、楊芳等鄉鎮。其成因主要是:①人畜損毀、自然災害、造林失敗等原因形成的無立木林地;②人工過度采伐、森林火災等原因形成的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和疏林地;③廢棄芭茅桿基地。該造林地特點是中低山中厚土層,立地條件較好,適宜生長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柏木、楓香、油茶、毛竹等。對該種類型造林思路應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統籌規劃,與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相結合。主要造林模式有:林苗一體化模式,杉松用材林模式、林藥復合模式、油茶生態經濟兼用林造林模式、針闊混交林造林模式、毛竹林培育模式。
2.2“四旁”地造林模式
“四旁”主要指溝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造林地類型包括村莊綠化地、通道綠化地、公共綠地、水旁周圍空閑地等。該類型造林地分布廣而散,具有造林空間大、光照充足、土壤水肥條件優越、立地條件好、管理方便等特點。造林思路應按照綠化與造景相結合,環境與經濟兼顧的原則,選擇以觀賞價值高,季相美的樹種為主,如桂花、紅葉石楠、紫微、欒木、櫻花、鵝掌楸、水杉等。在種苗選取上以大苗造林為主,做到四個一致,即樹種、樹高、樹齡、規格保持一致。主要造林模式有:見縫插綠模式、果樹主導或點綴模式、交通主干線綠化帶模式、鄉村路肩模式、公共綠地景觀林模式、環湖景觀林模式。
2.3退耕還林地造林模式
退耕還林地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地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通山縣位于長江一級支流富水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根據國土部門調查,全縣坡度在16°以上的坡耕地有036萬hm2。該類造林地的特點是坡度大,中薄土,無腐殖質層,立地條件相對較好,保水性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造林的思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為主,同時兼顧農民經濟利益,使退耕還林能夠退得下,穩得住。主要造林模式有2大類7小類,其中低山丘陵生態林模式有:楠竹水土保持林模式、針葉林模式、闊葉速生林模式、針闊混交林模式;低山丘陵經濟林模式有:果類經濟林模式、綠化苗木培育模式、兼用經濟林模式[3]。
2.4石漠化類型區造林模式
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石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為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①過度樵采,亂砍濫伐;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③過度開墾放牧等。該類造林地的特點是土壤稀薄貧瘠,植被覆蓋率低,立地條件差,環境對降雨的調蓄能力低。主要造林模式有:低山丘陵生態防護林模式,中低山地區人工促進封山育林植被恢復模式,交通不便地直播模式等。
2.5濕地區消落區造林模式
濕地消落區是指河流、湖泊、水庫中由于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水淹沒的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成為陸地的一段特殊區域。通山縣消落區面積有07萬hm2,其中可造林地029萬hm2,絕大多數屬于湖盆-河口-庫灣-庫尾型消落帶,本類型區的特點是土層深厚,蓄水保肥能力好,地勢平坦,出露時間長,具有良好的植被生長條件。該類型區主要造林模式有:楊樹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造林模式、林魚復合模式、洲灘模式。
3結論
科學地選擇和確定造林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林地生產能力,而且還可以增強森林群落的穩定和防災、抗病能力[4]。通過對“綠滿通山”行動5種造林地類型的分析,建議在宜林地,無立木林地選用林苗一體化模式,杉松用材林模式、林藥復合模式、油茶生態經濟兼用林造林模式、針闊混交林造林模式、毛竹林培育模式;四旁地選用見縫插綠模式、果樹主導或點綴模式、交通主干線綠化帶模式、鄉村路肩模式、公共綠地景觀林模式、環湖景觀林模式;退耕還林地選用楠竹水土保持林模式、針葉林模式、闊葉速生林模式、針闊混交林模式、果類經濟林模式、綠化苗木培育模式、兼用經濟林模式;濕地消落區選用楊樹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造林模式、林魚復合模式、洲灘模式;石漠化造林地選用低山丘陵生態防護林模式,中低山地區人工促進封山育林植被恢復模式,交通不便地直播模式。
參考文獻
[1]馮新華.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J].中國林業,2007(7):53.
[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思想[EB/OL].(20141009).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95/content-708524html.
[3]李武.咸寧完成退耕還林技術模式總結[EB/OL].(20130806).http://wwwhblygovcn/wzlm/xwzx/xwzx/jclx/48560htm.
[4]朱世忠.江西省造林模式研究[J].山西林業科技,2009,8(1):14.
(責任編輯:唐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