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件“天大的事”。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表示:“必須管得嚴而又嚴”,“堅決把好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的每一道關口”。
源頭、流通、監管,這3道食品安全的關口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餐桌,怎么嚴守?
源頭:蔬菜水果“綠色”嗎?
【情景一】西瓜、草莓上市的時候,面對又大又甜的西瓜,你是不是懷疑它用了膨大劑?美味可口的草莓,你是不是懷疑它用了激素?更讓人真假難辨的是,微信朋友圈里不時有這樣那樣的所謂權威消息,讓人心驚肉跳。蔬菜瓜果,真的有那么“可怕”?怎么才能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林燚,算得上是西瓜膨大劑的“終結者”。她發明了一種西瓜花粉長期保存技術,把原先只能保存幾天的西瓜花粉延長到能保存7個多月,而且使用后田間結果率達50%以上,解決了早春西瓜在三四月份不使用膨大劑不能結果的技術難題。就是說,我們能在四五月吃上香甜又安全的黑籽西瓜,而不是用了膨大劑后的白籽西瓜。

全國人大代表、草莓觀光休閑種植園總經理吳東良,被乙草胺“坑”過。前年,因為一篇草莓中檢測出乙草胺成分的不實報道,吳東良和村民的草莓沒人問津,一畝地虧了5000元以上。“乙草胺是一種除草劑。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用了乙草胺,草莓苗也會被除掉。苗長不出來,怎么可能結果?”吳東良反問。
他解釋說,出現幾個頭的草莓,那是品種發生了變異,或者是草莓花芽分化期肥水過足造成的,并不奇怪;有的草莓個頭大,那是因為每一株上只有一顆大的,其余的就比較小。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這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突出、最重要的是解決農產品綠色、安全和放心問題。
【啟示】技術突破、行業標準、生產者堅守底線、嚴格的市場準入,四者結合才能讓更多綠色的農產品走上人們的餐桌,才能讓農民致富的產業不再輕易地被“偽科學”擊中。
流通:農殘檢測靠譜嗎?
【情景二】買蔬菜水果,我們常常去農貿市場、超市,要是你留心,就會發現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會有個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室。依照規范的流程,蔬菜瓜果進入市場、超市前,必須經過這個檢測室的分批抽檢。不過,檢測都在發揮作用嗎?消費者能放心嗎?
全國政協委員徐向東有兩個數據:食品檢驗檢測數據顯示,合格率高達96%以上;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70%群眾表示不放心。
“這種‘兩張皮的矛盾充分說明,現有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無論從數量還是技術水平上,都難以滿足日益高漲的食品安全監管需求。”他說,完善食品檢驗檢測標準體系,已迫在眉睫。
比如農村農貿市場的快速檢測室,林燚代表看到,這項“民生實事”已在浙江省甚至是全國很多地方推開,不僅制定檢測流程和標準,還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民“菜籃子”安全,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好評,不過也存在一些實際問題。
“一方面是人員專業素質低、設備使用率低,導致檢測結果有局限;另一方面,市場快檢結果不得直接作為執法依據,菜市場極少主動將問題食品進行相關處理,更沒有上報相關部門進行追溯。”林燚代表說。
鄭玉紅代表則把目光聚焦在一個更具體的食品上——豆芽。她認為豆芽作為特殊生產過程的產品,全國有些地方把它作為食品由食品藥品監管局監管,部分地方作為農產品由農業部門監管,存在執法監管法律依據模糊、執法監管主體不明、部門交叉管理又互相推諉現象,亟須國家統一明確一個監管主體,做到職責明確,依法行政。
林燚代表和鄭玉紅代表發現的問題,關系到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標準,是依法開展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科學評判依據。“當下亟須通過轉變國家標準管理體制、出臺專項的標準規劃,制定食安法細則明確法律界限,建立免費的權威標準查詢平臺等重要措施,來加快完善食品檢驗檢測標準體系,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徐向東說。
【啟示】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夯實各方責任,源頭控制、產管并重,這樣“重兵把守”,才能管好食品安全這個“天大的事”。
監管:網購美食放心嗎?
【情景三】網購食品已成為一種消費時尚。從日常三餐到年夜飯,從蛋糕點心到夜宵小吃,從美容靚湯到食補偏方,數字經濟時代,美食無奇不有、無所不在。然而,這邊“吃貨”們正忙著下單,那邊“網紅食品”卻屢屢被揪出問題:無證銷售、質量問題、逃避監管……怎樣才能放心地享用互聯網時代的舌尖美味呢?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已非管好田頭與路上那么簡單。“網絡食品銷售,隱蔽性強、經營門檻低、消息不對稱、地域分散,導致監管難度大、違法成本低、消費者維權難。”全國政協委員黃廉熙說。
代表委員們表示,隨著“互聯網+”帶動的創新創業熱情高漲,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如何情法兼顧,不傷及“雙創”的環境與熱情?黃廉熙委員認為,互聯網時代,食品安全監管不僅要在技術上更新換代,更要在思維上跟上潮流,方能讓消費者香在舌頭、甜在心頭。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消費者才能吃得更加安全放心。隨著“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出臺,代表委員們認為各地執法部門相繼約談當地網絡送餐平臺,對入駐商家提高準入門檻,同時加強對食品行業上游企業的突擊檢查,從食品原材料開始把關等,這些都是把工作做在前面,從源頭上遏制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這樣的做法值得肯定。
尋求市場與監管的“最大公約數”,關鍵還在監管創新。這不僅需要監管部門順時而變,順勢而為,更需要引入社會共治理念。
“政府應繼續高度重視網絡銷售食品安全,促進該新興行業的順利發展。”黃廉熙委員說。
【啟示】監管創新不能突破食品安全的底線,但也應開拓更多的空間。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消費者才能吃得更加安全放心;引入多方實現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最終有利于保護市場活力,提升監管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