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偉
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很多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屬較重視冠心病急性發病期的搶救和治療,但對發病后的康復治療重視不夠,以致患者出院后得不到進一步的指導,反復發病、反復住院。為此,筆者將冠心病康復療法之一的運動康復介紹如下,供患者及家屬參考。
院內康復期
院內康復一般在患者脫離危險期即可開始,目的是使患者恢復體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出院時生活基本能自理。病情重的患者應推遲進行,病情輕的患者可按時進行,病情不穩定者延遲3~7天。開始時的參考指標:過去8小時沒有出現胸痛和嚴重心律失常;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等)正常或沒有進一步升高;沒有心力衰竭的癥狀體征(如靜坐時沒有自感呼吸困難,醫生聽診肺無羅音)。
康復先從被動運動開始,逐步過渡到坐位、坐位雙腳懸吊在床邊、床邊站立、床邊行走、病房內步行和上一層樓梯(或固定踏車訓練)。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1.被動運動(由家屬幫助活動肢體、按摩);2.緩慢翻身、坐起;3.床邊扶椅子站立;4.床邊坐便(這一步的心跳反應與靜息時比較,以每分鐘增加5~15次為宜)。
第二步:1.床邊坐起熱身運動;2.床邊行走(這一步的心跳反應與靜息時比較,以每分鐘增加10~15次為宜)。
第三步:1.床邊站立熱身運動;2.大廳走動5~15分鐘,每天2~3次(這一步的心跳反應與靜息時比較,以每分鐘增加10~20次為宜)。
第四步:1 .站立熱身運動;2.大廳走動5~15分鐘,每天3~4次;3.上一層樓梯或固定踏車訓練;4.坐位沐浴(這一步的心跳反應與靜息時比較,以每分鐘增加15~25次為宜)。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康復運動必須在醫護人員的監護下進行,如果運動時或運動后心跳加快20次、自感吃力,則應減少運動量或日常活動。
院外早期康復(門診康復)

一般在出院后1~6個月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2~5周進行。康復內容主要是每周3~5次心電圖、血壓監護下的中等強度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對抗阻力運動和柔韌性訓練,每次30~90分鐘,共3個月左右。本期是冠心病康復治療的核心階段,既是院內康復期的繼續,也是院外長期康復期的基礎。具體動作如下——
第一步:基礎階段。
1.準備活動(熱身運動)。目的是放松和伸展肌肉,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提高心血管的適應性,預防心血管事件和肌肉關節損傷。
2.低水平的有氧運動。目的是使心肺得到充分有效的刺激,增強其功能。包括休閑活動如散步、乘車、編織、手工縫紉;體育鍛煉如原地跑、慢跑、固定自行車、很輕松的健美操。
第二步:訓練階段。
1.基礎運動(有氧運動)。包括休閑活動如交際舞、步行、乓乒球、夫妻性生活;體育鍛煉如快步走、步行上坡、騎自行車、較輕松的健美操。
有氧運動可使心率加快,心臟負荷增加,改善心功能。每次運動時間20~40分鐘。最初從20分鐘起,漸漸增加運動量和時間;每周3~5次。運動強度為最大運動強度的50%~80%,體能差的患者為50%,可根據體能改善逐漸增加運動量。
2.補充運動(阻抗運動、柔韌性運動)。如俯臥撐、啞鈴、杠桿、拉力器、彈力帶,每周2~3次(或隔天1次),用力時呼氣,放松時吸氣,不要憋氣。柔韌性運動如拉伸運動,每一部位拉伸6~15秒,逐漸增加至30秒(如可耐受增加至90秒),其間正常呼吸,拉伸強度為有牽拉感但不覺得疼痛,每個動作重復3~5次,總時間10分鐘左右,每周3~5次。
阻抗運動的心率增加不如有氧運動,但能增加心臟血氧供應,改善骨骼肌和耐力,如伴其他慢性病(如骨質疏松、糖尿病、肥胖等),也能從阻抗運動中獲益。研究證明,阻抗運動對控制好的高血壓患者是安全的,對心力衰竭者也有主張進行阻抗運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的患者,可在醫護人員監護下進行此運動。
第三步:放松運動。
目的是使血流緩慢回流心臟,避免心臟負荷突然增加導致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腫等。放松運動的方式是慢節奏有氧運動的延續(或是柔韌性運動的繼續),可根據病情輕重和上述運動后的反應,持續5~10分鐘。病情重者放松時間相對延長,輕者縮短。
院外長期康復
是院外早期康復(門診康復)的繼續,時間從冠心病發作后一年開始。本期的關鍵是保持院內康復期、院外早期康復(門診康復)的運動習慣,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由清淡飲食過渡到平衡飲食、忌煙限酒、避免過度勞累、減輕精神和心理壓力等。低危患者(無明顯左心室功能失調、無心絞痛、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無需醫護人員監護;中危患者(輕、中度左心室功能失調、運動時誘發心肌缺血等)、高危患者(左心室功能嚴重下降、靜息或運動開始即出現多種心律失常、運動誘發的心肌缺血、心源性猝死幸存者等)仍需醫護人員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