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鄉村旅游最早出現在1855年的法國,目前在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已有相當規模,系統完善。國際鄉村旅游現已形成以下八種類型1)觀光旅游型2)參與體驗型3)文化娛樂型4)回歸自然型5)品嘗購物型6)學習教育型7)療養健身型8)回歸自然型。鄉村旅游在西方國家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積累了充足的發展經驗和研究成果。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鄉村旅游是工業城市污染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的產物。而作為農業大國,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走向世界的重要問題,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可以有效的實現社會資源和財富在城鄉中的分配,以第一產業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改變城鄉貧富差距過大,產業結構單一化多項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旅游消費欲望越來越高, 1999年,國家推出“生態旅游年”,鼓勵全國各地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好資源發展當地旅游業。而這兩年中,我國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發展的效果顯著,國家在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這意味著,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景一片光明。清代皇家獵苑,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風景區,壩上草原獨特風光以及純樸農家小院,獨具特色的滿蒙文化成為圍場縣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依托。2003年起,圍場縣依托本地資源,結合當地發展特色,選擇景區所在村或者生態環境明顯良好的村莊,創新性的提出大力開展鄉村旅游建設的目標。自此,圍場縣鄉村旅游開始起步。在前些年生態旅游的發展后,又以鄉村旅游相結合,共同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2004年,在圍場縣政府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試點已經逐步起步。御道口鄉,哈里哈鄉率先發展,鄉村旅游農戶就發展到40戶,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營業收入達7.5萬元。到2005年僅僅一年的時間,發展迅速。發展到106戶,直接從業人員達300人,年接待游客達7萬之多,農戶總營業收入有139萬元,走出了一條“以戶帶組,以組帶村,以村帶鄉”的發展模式。[3] 2006年,棋盤山又被確立為河北省首批確立的30處鄉村旅游發展示范村之一。[3]隨著各村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各鄉紛紛成立專業旅游協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本地的旅游發展,完善規章制度,漸漸使各地走上了系統化,規范化的道路。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方式,加強宣傳推銷,全村共同力保當地旅游業的發展。2006年,組織各鄉鎮及部分農戶參加了廊坊“北方十省市旅游交易會”,舉辦了“木蘭圍場鄉村 旅游宣傳推介會”,共與80余家旅行社進行了聯系與溝通。還組織哈里哈、棋盤山、龍頭山、山灣子、御道口等鄉鎮參加了在承德舉辦的由60多家旅行社、100多人參加的鄉村旅游宣傳推介會,進一步宣傳了圍場的鄉村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客源。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圍場縣的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當地帶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得到了政府和當地村民的高度認可,全縣共同致力于旅游業的更好發展。截至2014年,全縣接待入境旅游人數達17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6億元。政府站在當地的發展角度和國家高度,科學規劃,明確產業方向。完成了《自治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編制全縣7個重點鄉鎮的旅游產業概念性規劃,聘請瑞典史威克公司編制《木蘭圍場可持續發展概念性區域空間規劃》,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將紅松洼、小灤河流域、城郊、敖包山、東廟宮融合成當地的五大旅游板塊共同發展,打造木蘭圍場精品特色景區。此外,近兩年政府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善配套的服務裝備,重點實施了總投資105億元的承德御道口皇家至尊旅游文化度假區、總投資23億元的大峽谷自然生態公園、總投資20億元的御道莊園等億元以上高端休閑旅游項目9個,總投資200.8億元。同時,全面改造升級景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加快旅游廁所、生態停車場、咨詢服務中心、旅游標識系統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健全旅游服務功能。目前,全縣37個鄉鎮,鄉村旅游農戶達到300余戶,鄉村旅游年收入過千萬元。[4]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帶領農戶脫貧致富,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基礎上使第三產業成為領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給當地帶來了生態和利益的雙豐收。隨著越來越多的農化參與到服務業中來,旅游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解決了就業的社會問題,大批閑置的地產房產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時,由于小農經濟的局限性也浮現出一些問題。
1.形式單一,定位模糊 圍場縣的鄉村旅游發展形式單一,內容單一,不能突出本地的鄉土特色,未能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和體驗性消費,重復消費的機率很大,直接導致流失客戶群的現象出現。在發展之初,本村或者農戶并為給自己的發展提出明確定位,使農戶對自身資源和當地發展情況認識不足,存在無序發展情況。此外,當地的宣傳方式也較為單一,單一的憑借媒體廣告,尚未建立屬于本地的旅游信息網,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幫助。
2.缺乏特色。作為清代皇家獵苑,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同時,人文歷史是當地的很大文化特色。滿蒙文化特色的存在是很大的旅游吸引點,但這一點并未被合理利用。在發展過程中,多數都未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只是一味提供食宿,雖然政府部門積極進行推動,但由于當地鄉村旅游業起步較晚,系統并不是很完善,經驗不足,導致現在吸引游客的項目單一,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較少,沒有形成鮮明的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旅游特色。
3.村民文化素質較低 經營理念落后。旅游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當地小農經濟的思想嚴重束縛了旅游業的發展。大多數農戶重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并未發展過程中科學的進行定位,對于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不懂保護,忽略了重視自然和環境的重要性。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形式以農家院為主,比較單一,院內工作人員多為親友幫工,服務體系不完善,經濟管理水平,服務質量較低,從而阻礙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目前,在多數的農戶經營中,工作人員以老年人和無業的婦女為主,兩類人文化素質較低,服務能力有限,且在當地的競爭中,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直接導致價格競爭激烈,與游客的關系緊張,惡性競爭的方式正在影響著當地旅游業的長期發展。
小農經濟下的鄉村旅游業發展比較分散,并未形成規模化經營的模式。整個縣城需要聯合起來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圍繞“皇家民俗生態三大主題,規模化經營,打造屬于木蘭圍場的品牌效應,形成“吃,住,行,購,娛”的完整產業鏈條。對價格,衛生等進行統一標準化管理,保證圍場縣鄉村旅游的消費質量。同時,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引進高品位的旅游項目和服務平臺,為當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強宣傳,第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媒體的宣傳,采取多樣式的廣告宣傳。同時因地制宜,與當地文化特色相結合。挖掘本地的鄉土文化,積極利用皇家獵苑的歷史傳統和滿蒙少數民族文化,培養農民對農耕文化的自豪感,結合圍場本地特色,可發展出觀光型,體驗性,民俗文化型等多種消費體驗方式,吸引游客,打造出不同于其他鄉村的獨特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