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清
一、群文舞蹈的概念
群文舞蹈是群眾利用業余時間,以自己為主體,以自愿參加社會活動的方式進行自娛、自樂、自教的文化活動,其作品創作理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新時代的節律;它的取材與表現手法也應優先采用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同時又必須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要為群眾所樂于接受和參與,以此來滿足不同層次的群眾對舞蹈藝術的審美要求,從而完成它自身的藝術使命。它的著眼點在于向群眾普及舞蹈文化,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群眾的舞蹈文化素養,最終達到滿足群眾對舞蹈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群文舞蹈編排中的體會
(一)群文舞蹈的創編要符合群眾性。
群文舞蹈在創編時應密切聯系現實生活,經過選材、構思等環節來完成群文舞蹈的創編工作。人民群眾是群文舞蹈的對象,因此在創編群文舞蹈的過程中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在創作時要將著眼點放在普及舞蹈文化上,并且還要根據當地的情況、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來進行編排。
今年,我參與編排了文化館組織的“藝術扶貧”活動,我們編排的《翠屏風光》以多彩的藝術表現和整齊劃一的節奏感,贏得了全場各位觀眾的好評,通過這些群文舞蹈的創作與表演,我也深刻地認識到,在創編舞蹈時必須要堅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路線,選擇與人民群眾現實生活及文化活動息息相關的文化題材。這樣才能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
(二)群文舞蹈的創編要有平民性。
舞蹈藝術也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雖然舞蹈只具有形體動作,但在舞蹈中,能起到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非凡審美效果。因此,在創作群眾文化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要使舞蹈抒發出真摯動人、濃厚強烈的情感,還要以抒發平民情感作為群眾文化舞蹈的重點。對于群眾文化舞蹈而言,其情感的表達就是整個舞蹈的內涵的體現,也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情感緊密聯系的心聲。
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紅綢舞》與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紅手絹》,均具有平民性的情感。其中《紅綢舞》主要抒發出廣大人民群眾對解放、當家做主的喜悅之情;而《紅手絹》抒發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發展的喜悅之情。因此,在創作群眾文化舞蹈的過程中,應多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進行整理,從而創作出能抒發人民群眾情感、體現人民想法的文化舞蹈,以真正體現文化舞蹈創作源于生活的思想。而現實生活就是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藝術源泉,毛主席曾提出:“藝術就是廣大人民所喜愛、受熟悉的東西,其必須有一定的人民性,必須與人民生活貼近。”的觀點。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牢記這一點,以創作出符合人民生活、貼近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
(三)群眾文化舞蹈創編應具有親和性
所謂的舞蹈形象,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塑造出的包含主客體情思的,同時有著典型體態特征的動態形象。作為群眾舞蹈來說,因為多數表演者都沒有過專業的舞蹈學習經歷,所以在舞蹈形象的塑造上就要注意親和性特征。也就是說,這個舞蹈形象,一定是生活中所常見的、受到老百姓普遍喜歡的形象,人民群眾一見到他們,就會獲得一種由衷的喜悅之感,在這種情感基礎上再進行舞蹈表演,一定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點在很多優秀作品中都有鮮明的體現。如東北大秧歌中的小老媽,漢族民間舞中的獅子和龍等,都是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形象。在創作中,不妨向這些形象靠攏。如果需要全新的藝術形象,也需要注意對其的刻畫,不能超出人民群眾的認知和理解范圍外,力求創作出的舞蹈形象,有著一種突出的親和力。
(四)群眾文化舞蹈的風格應具有地方特色
每年一次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在臨水宮祖廟隆重舉行,本縣多次舉辦陳靖姑文化節,以陳靖姑文化為紐帶,提升陳靖姑文化在兩岸間的積極影響,以文化交流凝聚民族共識、維系民族情感、增進同胞情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在藝術節開幕儀式上,本館組織舞蹈、音樂等專業人士組織群眾原創了舞蹈作品《童子頌恩》《六佾舞》與音樂作品《圣母頌》《臨水祭祀典樂》、等,為陳靖姑信俗文化內涵注入更多新鮮活躍的元素,表演大型送神舞《臨水情》——“三十六宮婆”身著雍容華貴的盛唐禮服載歌載舞給陳靖姑送行,她們用優美的肢體語言表達了順天圣母陳靖姑與“三十六宮婆”間的姐妹深情,展示了陳靖姑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因此,舞蹈的地域風格越鮮明,群眾越容易接受,在創作舞蹈時,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來創作,才能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
在舞蹈的創作中,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群眾生活,讓群眾舞蹈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讓舞蹈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群眾的舞蹈文化素養,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各得其樂。
參考文獻:
[1]黃蘭.編舞技法在舞蹈創作和教學中的利與弊[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04)。
[2]曾錚.計算機三維輔助系統下的高校舞蹈專業編導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教育,2014(08)。
[3]陸紅云.淺談對群文舞蹈編創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3(20)。
(作者單位:古田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