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芃
摘 要: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企的前提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是企業工會的基本職能。只有通過深入研判新形勢,積極適應新常態,才能使女職工權益保護的機制更加健全可靠,廣大女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方可得到有效保障,女性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極大調動,充分發揮半邊天強大作用,促進企業和諧健康發展。
關鍵詞:研判新形勢 適應新常態 女職工合法權益 特殊利益 重要意義 保障對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維護好女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是企業女職工組織的一項重要工作。女職工的社會地位直接反映著企業的進步和文明程度。在電力國有企業的發展改革創業進程中,女職工的比例占到企業總職工的五分之二,她們在勞動生產中從事著甚至比男性還要繁重精細的工作任務,巾幗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半邊天作用。切實維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使女職工能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熱情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婦女兒童事業和婦女工作做出了“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應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切實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權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我們依法治企的前提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更是工會的基本職能。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常態,保護國有企業女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成為我們工會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是加強學習,不斷增強做好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工作的自信心。國有企業要站在服務服從于黨和國家的全局高度,加強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結合十八大精神,深入思考,準確把握,把國家有關職工與工會工作的法律法規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工作方針,深化對維權觀重大意義,基本精神的學習、研究和把握,把思想認識進一步統一到維權觀來,增強信心,增強和推進國有企業的女職工權益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培訓,提升女職工權益保護的法律素養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強法制宣傳,使國有企業正確認識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大力宣傳《婦女權益保護法》、《勞動法》、《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良好氛圍,提升職工自我保護意識。組織舉辦女職工維權能力培訓班,提高女職工自我保護能力,讓女職工掌握依法維權的手段和途徑。
三是探索創新,建立完善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機制和載體。隨著企業改革逐步深化,做好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工作,是對國有企業工會組織及工會干部政策水平技能力的檢驗。國有企業要在善于總結,提煉好的經驗做法同時,大膽創新新方法,勇于探索新路徑,認真分析新的形勢下面臨發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立足企業實際,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經濟關系、勞動關系發展的趨勢;探索構建和諧企業過程中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特點與規律,進一步加強機制建設,拓寬維權渠道,豐富維權載體,提高維權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實效性,贏得女職工信賴。
四是強化國有企業工會維權能力建設,提高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維護水平。國有企業要切實加強對各級工會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培訓,使廣大工會干部熟悉和掌握勞動關系相關法律法規、社會管理、現代經濟、工會工作業務法律等知識,不斷豐富知識內容,提高業務能力,善于運用法律、政策等手段解決女職工合法權益保護等問題,增強依法維權的水平。企業女工委要切實依照有關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法律法規,參與企業重大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敢于為女職工說話辦事,倡導平等競爭,消除性別歧視觀念,維護女職工勞動權利、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平等協商集體合同,簽訂集體合同,把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的內容和重大事項寫入,以法律的形式規范,使集體合同條款更加全面細致地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
五是轉變作風,高效務實地做好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維護工作。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國有企業要把加強作風建設作用為首要任務來抓,工作中牢記“兩個務必”“兩個服務”,不斷增強做好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責任感、使命感,竭誠為企業服務的同時,做好為女職工服好務。要大力弘揚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杜絕走形式,輕敷衍,打太極的不良作風,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基層,放在困難女職工身上,放到情況復雜,問題較多,意見集中的部門,沉下身子,靜下心思,開動腦子,與廣大女職工一起查找問題、分析問題、積極應對。企業女工委擔負著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基本職責,要深入群眾,密切溝通聯系,關心女職工疾苦,傾聽女職工心聲,爭做女職工貼心人。懷揣深厚感情和滿腔激情,著力解決涉及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的突出問題,切實幫助女職工解決好、處理好、回復好她們所期盼的結果,使企業女職工充分發揮好半邊天作用,助推固有企業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