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秋瑩
“沒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窮不長”,“治貧”必先“治愚”。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的關鍵所在。因此,針對廣大貧困地區農村文化水平落后,農民文化生活貧乏,觀念習俗滯后的現實,開展文化扶貧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工作。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文化扶貧方式不斷發生轉變,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逐漸發展為從輸血到造血再到"文化扶貧"的階段,這是不斷探索物質扶貧方式而產生的結果,為貧困戶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精神保障。因此,全面推進文化扶貧,加強文化扶貧力度,以先進文化代替貧困文化不僅是扶貧的根本之路,也是促進農村實現小康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文化扶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把文化扶貧工作列入領導的責任目標
文化的落后不僅使經濟發展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而且成為滋生社會丑惡現象和犯罪的溫床。當前,搞好文化扶貧工作,不能僅僅局限在為貧困地區農村辦幾件好事,也不能當成臨時性的社會文化福利活動,而應該當做刻不容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下大氣力來抓。各級領導機關要制定文化扶貧工作計劃,明確扶貧目標、手段、途徑、步驟、物質保障、監督檢查,以至驗收認定等等,增強文化扶貧工作的目的性、預見性、計劃性和主動性。
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對各個時期的任務和目標建立評價機制,將農村文化扶貧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以及農村群眾的滿意度等情況,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嚴格評價流程,抓好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做到獎懲分明。首先要把縣級文化設施做大。重點是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新華書店。其次,把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做強。給予指導和優惠性政策,增強文化活動中心的活力。最后把貧困村的文化活動陣地做活。積極發揮當地農村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的意愿,把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好。
二、千方百計籌集文化扶貧資金
缺少資金是貧困地區文化建設的突出困難,由于文化設施和活動匱乏,很多農民農閑和不打工時都以麻將打發時間,不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賭博、宗教和迷信等不良風氣就會乘虛而入。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文化扶貧工程的硬件建設,不搞好這方面的建設,文化扶貧便成為空談。
首先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是文化扶貧事業建設的關鍵因素。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資金投入機制,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其次,積極向上爭取到項目資金,如"村村通"、"戶戶通"、"送戲下鄉"等工程,并且重點對農家書屋、文化館站、文化活動中心配送相關設施設備,解決因硬件設備缺失而工作難以開展的問題。
其次是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文化扶貧是一項長久的事業,是一項全社會的工作,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除了國家撥款建設外,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通過多渠道、多方面來進行資金籌集。充分發揮各個方面的優勢力量,形成政府、社會、個人的多元化投入。只有吸引和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來進行貧困地區文化建設,才能增加各崗位文化工作人員的工作報酬,為開展文化活動的提供資金資金保障。
三、創新開展貧困地區的文化活動
在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建設的同時,要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多樣性、對農村有幫助的文化特色活動,更好地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使得農村群眾有更多、更廣的文化活動選擇和參與空間。
農村特色文化產業是發展農村文化扶貧事業最有效、最穩定、最長遠的方式。可以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名勝古跡、自然景觀打造農村文化產業、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化,可以提升農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興趣、政府對文化建設的動力、文化建設自身資金流動的活力。
作為一個傳承幾千年的中原古地,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對于現代社會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其中很多傳統文化技藝一直影響著我們,不斷給我們帶來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要努力發掘和保護即將消失和遭到破壞的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加以改造和創新,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可以選擇一些鄉鎮先行試點,積極發展當地文化特色事業,形成當地獨有的文化產品,并把有積極成效的文化活動及時推廣。其次,向全社會征集農村文化活動可行性方案,選擇條件允許、成熟可行的活動方案進行審核,把可行的方案優先試點。最后,積極鼓勵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和當地村民自主創新,對有積極效應的文化活動,政府應極大鼓勵和資助力度。
四、加強貧困地區的文化隊伍建設
農村文化扶貧事業的開展關系到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的優劣,決定國家在農村推行文化建設工作的組織基礎,關系到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好壞。因此,把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好,保證事有人干,農村文化扶貧事業才能穩定、持續、順利的發展。
要發揮基層干部在文化扶貧事業上的作用,從新時期、新目標發展的需求出發,把先進意識和文化思想不斷灌輸到農村基層干部的頭腦中去,培養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業務技能,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提高農村基礎干部的整體素質,帶領廣大村民盡快脫貧。
貧困地區的文化站,實行一站多能,一站多用,成為文化扶貧的基地和樞紐,應予特殊重視。借助鄉鎮綜合體制改革,應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切實解決好鄉鎮文化機構、編制和人員待遇等問題。文化專業戶為自負盈虧的個體文化單位,是縣、鄉、村文化機構的重要補充,政府應積極扶持。要建立健全鄉鎮(街道)文化工作指導員(輔導員)隊伍,大力培養和發展民間文化隊伍,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民間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及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生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各地文化部門要把加強輔導培訓作為提高農村文化活動層次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每年有計劃地培訓貧困地區文化陣地管理人員、文藝骨干,以保障其文化活動積極健康發展。
注意培養和選拔高層次文化人才。各部門要認識到農村文化扶貧建設的成敗人才是關鍵,選拔文化人才是進行文化扶貧工作的前提條件。應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給予充足的條件和待遇,使之一心扎根于文化扶貧事業的建設。首先,應提高那些自愿前往農村崗位工作的畢業大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優秀文化工作者的待遇,增加他們的積極性,不會因為條件差、待遇低而跳槽。其次,努力發掘長期在基礎工作的文化工作者,傳統文化、技藝繼承人和特別熱愛文化、藝術的民間能人。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發揮他們在農村文化扶貧事業上的最大優勢。同時,可以考慮從他們當中選撥文化干部,更好帶領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最后,培養新型農民加入到文化扶貧事業的建設當中來,對感興趣、學的好、有頭腦的農民應積極吸納,使其成為文化建設的骨干,在扶貧攻堅戰中發揮積極地文化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