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
摘 要:河南作為中部的重要省份,其經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中部崛起戰略是否能夠成功實現。本文通過介紹河南在人口、交通、能源、勞動力素質、經濟開放程度等方面的情況,闡明了河南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與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 制約因素 經濟開放度
一、引言
中部六省之一的河南省位于我國內陸腹地,具有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區位優勢。省會城市鄭州地處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此外,作為人口過億的人口大省,河南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具備上述豐富的比較優勢,河南省在近幾年始終保持全國第五的GDP排名。然而,在河南經濟長期平穩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時刻警惕“比較優勢陷阱”,轉變產業結構,以謀求長足的發展。
二、比較優勢理論概述
作為國際貿易學科的基礎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在指導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狹義的“比較優勢理論”僅指大衛·李嘉圖的理論,廣義的“比較優勢理論”則是指由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以及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所構成的完整的理論體系[1]。
亞當·斯密最早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絕對優勢”的概念,是指發生貿易的兩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自在一種產品生產上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各自進行專業化生產并交換的過程。大衛·李嘉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后,在其《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較優勢理論”,即在發生貿易的兩個國家中,即使一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均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也不可能在所有產品上具備高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故任何一個國家都具備比較優勢,貿易的過程依然有利可圖。此后,赫克歇爾和俄林又提出“要素稟賦理論”,即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三、河南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
(一)勞動力充足
河南省勞動力數量豐富,長期以來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2015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480萬,僅次于廣東、山東兩省,且相比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河南平均工資較低,勞動力成本低廉,具有相當大的用工優勢,適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
(二)交通便利
河南地處中原,區位優勢顯著。以鄭州為核心的“兩環多放射”高速公路網、“三橫八縱”國省干線公路網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鐵路網基本形成、二十余條地鐵正在積極籌劃建設中。此外,2013年批復的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成投入,使河南成為集航空、高鐵、城際鐵路、地鐵、高速公路于一體、可實現“鐵、公、機”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三)能源豐富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旅游資源大省,石油、天然氣、金屬礦、非金屬礦、發電量、煤產量、主要農產品糧棉油產量和地上地下旅游資源均位居中部六省之首。目前全省已發現礦產資源157種,探明儲量的有81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鑰礦、藍晶石礦等8種,居前5位的有26種,居前10位的有48種[2]。
四、河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經濟開放度低
經濟開放度是指市場經濟下,經濟開放的程度。它不僅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特點、經濟發展階段、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關系格局的影響。河南由于受外貿依存度底、投資依存度低、引進外資項目層次不高、地區分布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經濟開放程度依然處于較低水平,這些因素已然成為影響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位次的制約因素[3]。
(二)比較優勢陷阱
所謂“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于不利地位①。河南省因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也因此限制了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經濟結構不協調,人均消費始終處于較低水平。
(三)勞動力素質較低
河南無論是人口還是地區生產總值GDP均居中部六省之首。但在“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這三個指標的對比中卻處于劣勢,高等教育極其薄弱。此外,雖然河南總人口過億,但農業人口比重較大,落后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也有很大缺失,相當一部分鄉村依然屬于國家重點貧困縣,勞動力素質水平整體較低
五、對策與建議
1.擴大對外開放水平
面對日益緊迫的競爭局勢,必須把自身的優勢和外部的力量結合起來,堅持“走出去”的戰略,加快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要利用鄭州航空港的輻射帶動效應以及完善的交通運輸設施,與省外、境外聯系起來。此外,還應充分利用河南區位、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抓住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積極接受沿海地區的輻射,全面推動經濟與沿海地區經濟的對接,進而提升全省的經濟發展水平。
2.優化產業結構
河南作為糧食大省,農業比重高,工業以及第三產業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因此,必須改變普通加工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工業產業中的弱勢地位。大力營造適合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積極承接來自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接納和接受市場經濟規則,為河南經濟的順利轉型奠定良好的基礎。
3.大力發展教育
二十一世紀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才的出現是與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國家建設正高速發展著,這便需要教育提供強勁的人才動力,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是依賴人才建設的。經濟的落后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缺失,因此大力發展教育對河南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政府應該正確全面開展基礎教育,大力扶持高等教育,將高素質人才真正轉化為生產要素,以人才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
參考文獻:
[1]梁丹. 突破比較優勢理論的束縛 推進競爭優勢戰略的實施——河南經濟貿易發展戰略選擇研究[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98-101.
[2]張宏軍. 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及對策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02):97-100.
[3]張惠玲. 制約河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J]. 經濟師,2003,(08):232-234.
注釋:
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zh3pAeHkqr4w1QF9v5cxCmTnTKPQncNsKvEU1L-wmyev6NBR2WjreNIzIHHTBlADvyxo027SZ-Myt7PIYVD0Q9PGqrTj5XA60Grlj8x_Rial3zuzLOVvs1S92d3c2M6-TwvlTCK5dQQRSN3ltO_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