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觀/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
國內外肉類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高觀/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

從1954年到2014年的60年間,我國肉類人均占有量從6.1公斤上升到63.8公斤,增長了9.5倍。從我國前60年的發展情況看:
—1954年到1985年人均肉類消費從6.1公斤增加到16.6公斤,30年時間人均肉類消費增加10.5公斤;
—1985年到1995年人均肉類消費從16.6公斤增加到33.5公斤,10年時間人均肉類消費增加約17公斤;
—1995年到2005年人均肉類消費從33.5公斤增加到53.6公斤,10年時間人均肉類消費增加了20.1公斤;
—2005年到2015年人均肉類消費從53.6公斤到人均62.7公斤,10年時間增加了9.1公斤,增速放緩。
這標志著肉類消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新階段的特點:
提高質量——吃點好的
增強效益——有益健康
調整結構——品種豐富
保護環境——生態優美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不限于滿足數量上的基本需求。
(一)品類結構
1、過去豬肉占肉類消費95%以上。改革開放以來,豬肉占比逐步下降,肉類產品更加豐富。2016年,豬肉比重為62%,禽肉比重升至22.1%,牛羊肉比重13.8%。和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豬肉在肉類消費中的比重下降了三分之一。
2、肉制品的種類更加豐富。
(二)品種結構
1、地方品種:原來我國生豬有100多個地方品種。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適當的歸并,確定我國地方品種為48個。
2、引進品種:在我國影響較大的瘦肉型豬種有大約克夏豬、長白豬、杜洛克豬和漢普夏豬。
3、培育品種:通過國家驗收鑒定的生豬培育品種(系)有幾十個。
牛羊禽也都做了類似的引種、育種工作。
(三)品質結構
1、選育優良品種,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好的肉質。
2、通過選育優良品種、改進飼養方法和加工方式,通過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我國肉類的品質有了新的提高。表現為:
——優質肉的比例逐步提高;
——“瘦肉精”使用得到禁止;
——“冷鮮肉”市場逐步擴大;
——肉品合格率穩步上升。
為此,國家提出了“三品”戰略:
1、品種:優化產品結構
2、品質:推進分等分級
3、品牌:實行優質優價
中國肉類進口猛增,貿易逆差擴大:

年222222 000000份111111 13456 2 進口2 2 1224(9546 0 6 06487 7萬......9 2 5342噸 )出口(88947 8 2 935 98.....萬.448582 噸)逆差2 13 11 1(652 019 196205萬......157560噸)
2016年(十三五初期)和2011年(十二五初期)相比:進口增加276.7萬噸,增長1.45倍;出口減少17.2萬噸,下降19.3%。
2016年中國肉類消費總量8 935萬噸,人均64.7公斤,人均消費比2011年增加了5公斤。
從進口的結構來看:
2016年進口豬肉309萬噸,同比增長93.9%,占進口總量66.3%;進口牛肉60萬噸,同比增長21.6%,占進口總量12.8%;進口禽肉59.3萬噸,同比增長45%,占進口總量12.7%;進口羊肉22萬噸,同比下降1.3%,占進口總量4.7%。
中國肉類對世界的影響:
(一)產銷總量繼續增長。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對肉類的消費需求將不斷增加。2015年全球肉類生產3.12億噸,同比增長2%。肉類貿易量5196萬噸,占產量的16.6%。
(二)區域特點有升有降。中國、南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肉類消費將繼續上升,而發達國家的肉類消費開始有所下降。中國升幅在兩位數。
(三)質量安全普遍關注。盡管人類飲食習慣不同、各國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情況不同,但是對于肉類食品的質量安全,全世界人民都是普遍關心和高度重視的。
(四)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為了實現肉類的可持續生產,需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善待動物、保障安全,未來的生產成本將逐步提高,肉類價格不可能很低。
根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約為14.5億人。按照人均消費肉類29公斤計算,肉類總產量達到4205萬噸就可以了,比2014年減產4 502萬噸,降幅51.7%。按照人均消費肉類83公斤計算,肉類總產量需要達到12 035萬噸,比2014年增產3 328萬噸,增幅38%。
我們在做“十三五”規劃的戰略研究時,提出了一個折衷的目標,就是到2020年,人均肉類消費達到69公斤,肉類總需求量達到1億噸,比2014年增產1 293萬噸,增幅14.8%,平均每年增幅不到3%。
根據前期的相關研究,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肉類產量只能達到9000萬噸左右;會有1 000萬噸左右的供求缺口,要靠進口來彌補。
從2016年的市場供求看,證實了上述判斷:
1、肉類產量8 540萬噸,同比下降1%,占市場供應總量的95.6%;2、肉類進出口貿易逆差395萬噸,同比擴大77.4%,占供應總量的4.4%。
前者說明增產確實不易,不可能持續增長,但國產肉仍是主體;后者說明進口增速很快,所占比重不高,但還大有拓展潛力。穩步發展國內生產,保障市場基本供應;積極發展國際貿易,提高城鄉消費水平。
未來,中國肉類產業將長期面對來自國外肉類產品的競爭。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將成為中國肉類產業的常態。
(一)創新發展
1、品種創新:育種、飼養、飼料技術進步。
2、加工創新:屠宰、分割、加工技術進步。
3、流通創新:包裝、貯藏、運輸技術進步。
(二)協調發展
1、產業協調:畜禽養殖-屠宰加工-批發零售一二三產業融合。
2、區域協調:產區之間、銷區之間、產銷區之間關系的和諧。
3、城鄉協調:建立肉類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利益共同體
(三)開放發展
1、對外合作:中國企業“走出去”;外國企業“請進來”。
2、肉類貿易:擴大肉類進口;增加肉類出口。
3、服務貿易:技術、金融、培訓等服務的引進與輸出。
(四)共享發展
1、環境資源意識:與全人類相關,要運用先進技術緩解環境資源風險。
2、健康衛生意識:與全人類相關,要運用先進技術緩解肉類安全風險。
3、動物福利意識:與可持續相關,要通過動物福利提高品質增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