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梅
摘要:近期微信朋友圈中頻繁看到孩子離家出走、家人尋找的消息。而細心觀察會發現這些孩子的年齡集中在12—15歲,該年齡段處于心理學中的第二次反抗期,這時的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有明顯的變化、情緒變得不穩定、渴望自主獨立的做決定,開始對父母的管教進行反抗,父母與孩子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致使問題嚴重化,為孩子成長帶來隱患。本文針對幫助孩子度過第二反抗期,從父母和學校兩方面入手,給出如下建議:第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第二、初中校園應當加強心理建設。
關鍵詞:第二反抗期;親子溝通
一、第二反抗期的概念
人生會出現兩次反抗期,第一次是2-4歲、幼兒時期。這時的孩子由于自由活動能力增強許多,各方面知識也不斷的增多,就表現出渴望獨立,雖然能力達不到也要自己動手去完成活動,開始變得不聽話。這種意志自我的表現,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第二次是12-15歲、少年時期。這時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他們討厭和反感父母的管理和教導,甚至在行為上也有所反抗。有的學者將這一時期定義為“心理斷乳期”。國外有的心理學家把它稱作“為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戰斗”的時期。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問題比較多復雜。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在變化,當代的孩子面臨著更多的誘惑,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式也有所變化。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嘗試與這個時期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引導,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這個時期。
二、第二反抗期的影響因素
首先是心理因素,在上文中提到孩子這一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發生明顯的變化,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能夠自主做決定,而不是服從父母管教。
其次是家庭因素,當代家庭問題中面臨著新的因素—二胎問題。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新的生命同時,父母對于老大和老二的照顧能否平等,能否給予孩子們來自家庭足夠的呵護和愛。很多父母迫于生計忙于工作賺錢從而很少與孩子溝通,使孩子陌生父母、疏遠父母,不愿意與父母敞開心扉去溝通和交流。也是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
第三是學校因素。首先是學習壓力。這期間,孩子要第一次面臨升學競爭-小升初,接著是中考,這兩次大考試將決定他們以后擁有什么樣的學習環境,因此初中年級的學業壓力也變得繁重起來。其次是同伴的影響,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這時期的孩子將視角從以家庭為中心轉變為以學校的同伴為中心,也開始向往與同伴交往,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心事說給同伴聽,很多事情也愿意與同伴商量,甚至可以為同伴做錯的事保守秘密。
第四是科技因素,我們現在面對的孩子是新世紀的00后,生來便處于這個信息與科技發達的時代,接觸著科技帶來的各種電子產品。兩三歲會操縱手機電腦的孩子不在少數,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視聽,讓孩子對于旅行或是出走沒有陌生,反倒是更多了些好奇,而且現在的孩子手里的零花錢多到足夠滿足孩子走出去的愿望。
三、應對第二反抗期的辦法
(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第一,首先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不止來自照顧上的,還要有肢體上的,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后就很少抱抱孩子,親親孩子,拍拍孩子肩膀,實際上在恰當的時候這樣做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的,而且可以增加與孩子的親密程度,讓孩子直接的感受到關愛。二胎政策的開放給許多家庭帶來新的契機,同時也是新的挑戰,如何讓老大與老二和諧相處,父母是否能夠平等對待兩個孩子,也是如今最熱的話題。作為老大一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集家中所有寵愛于一身。當家中誕生新的生命時,因為老二小需要照顧而占去很多精力和時間,在老大看來便是奪去了更多的愛,處于反抗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感情也是敏感的。在孩子眼中父母永遠是對另一個孩子的關愛更多一些,作為父母要做的不是將愛一分為二,而是付出兩倍的愛給孩子,讓孩子時時感到關心和關愛,這才足夠。
第二,由于孩子心理上,認知上都有渴望自己做決定的愿望,不喜歡甚至厭惡父母的嘮叨和管教,不如以尊重孩子的決定為前提與其心平氣和的商量,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的想法,嘗試著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們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空間,孩子正是這樣慢慢摸索才會成長起來,并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孩子的想法不對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將事情的利弊分析給孩子聽,給他有利的引導,讓孩子做生命中的主角。
(二)學校應當重視心理教育的建設
根據年齡推算孩子的反抗期基本貫穿初中階段,除了家庭之外,學校也是重要環境之一,引導孩子渡過反抗期也是中學和老師的重要課題,提醒我們加強中學對于學生反抗期的心理建設,如豐富心理課堂的教學形式、即開展團體活動、心理劇等;適當開展些以反抗期為主題的心理活動,盡量讓孩子參與其中并且成為主角,給他們空間充分的設計活動,如創立心理社團、使孩子主動去學習和體驗心理的相關知識。
四、總結
幫助孩子健康度過反抗期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這個成長包括孩子的認知、生理發展還有心理發展,使孩子能夠意識到責任的重要意義,也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素質。家長積極配合孩子度過,也會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學校的正確引導會使孩子在學習中真正的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陳亞莉.青春期親子溝通中的傾聽與共感[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04):46-47.
[3]孟廣義.“第二反抗期”心理問題探析[J].家教指南,2004(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