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遠 指導專家|余曉丹 (上海新華醫院兒童保健科 主任醫師) 插圖|李麗 編輯|嚴芳
消失的小蛋蛋
文|高遠 指導專家|余曉丹 (上海新華醫院兒童保健科 主任醫師) 插圖|李麗 編輯|嚴芳
果果剛剛2個月大,長得粉嫩白凈,家人別提多喜歡了。一天媽媽在給他洗澡時,發現他的陰囊不對稱,一側能摸到一個如花生米大小的睪丸,另一側卻空無一物。家人趕緊帶果果去醫院檢查,結果果果被確診為單側隱睪癥。

男寶寶的小蛋蛋沒有了?這會把父母嚇傻的。這就是傳說的隱睪癥。大家可能會奇怪,怎么會沒有了呢?其實,隱睪癥并不是小蛋蛋沒有了,而是其中一只或兩只都待在腹股溝或是腹腔里,沒有下降到陰囊里。隱睪癥的發病率并不低,在足月產的男嬰中患隱睪癥的要占到差不多1%~4.5%呢,如果按每年1700萬寶寶出生來計算,嬰兒按男女各半來估計,小蛋蛋不見了的男寶寶最高竟然達到38萬!比戛納等很多歐洲著名小城市的總人口都多呢。
這是被嚇傻的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吃瓜群眾”想知道的。據統計,這38萬寶寶中,大約70%的隱睪會在出生后3個月內自然下降至陰囊內,也就是說,大約26萬寶寶會變得正常。那還有10多萬寶寶呢?大多數也會在1歲前正常下降到陰囊內,真正出現隱睪問題的寶寶,只有其中的1%左右,也就是3800名左右。這3800名沒有小蛋蛋的寶寶,他們真的患了隱睪癥,父母應該帶他們去醫院。
發生隱睪的原因比較復雜,可能和睪丸引帶發育異常、血管發育異常、腹股溝管過緊,以及激素異常有關。統計表明,出生時體重較輕的男嬰或是雙胞胎寶寶,更容易出現隱睪的情形。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出生時體重少于2000克的男嬰,隱睪癥的發生率是7.7%,而出生時體重大于2500克的男嬰,隱睪癥的發生率為1.41%,這說明出生時胎兒的體重與隱睪癥的發生關系密切。大部分隱睪癥的病患是單側隱睪,而且右側發病的概率高于左側,當然也有雙側發病的(雙側隱睪占25%)。

最好選擇在給寶寶洗澡時檢查。因為在溫熱的洗澡水中,睪丸容易自然而然地降到陰囊底端,此時進行檢查,結果是較為準確的。如果寶寶比較肥胖,由于其皮下脂肪太厚,使得睪丸位置相對較高,有時不容易觸摸到睪丸,容易與隱睪相混淆,家長要格外小心。
檢查時動作宜輕柔。家長檢查寶寶的睪丸,要小心撫摸他的陰囊,查看一下陰囊內是否有兩個狀如小花生米大小的睪丸,動作一定要輕柔。如果未能在陰囊內觸及睪丸,那就沿著腹股溝輕柔地觸摸,看是否能觸摸到睪丸。如果觸摸到,切勿盲目暴力地強行將睪丸推至陰囊內,應積極到醫院就診。
確診B超來幫忙。通常選用B超檢查隱睪,簡便、快速,不但可以準確地查出睪丸所在的部位,還可以測量出睪丸的大小。相比B超外,CT檢查更為準確。
影響將來的生育能力。小蛋蛋負責制造精子,而精子對溫度要求苛刻,喜歡35℃左右的環境,如果處在體溫環境下,其活力會大大降低。陰囊剛好能使睪丸保持比體溫稍低的溫度,而隱睪時,睪丸待在腹股溝或腹腔里,溫度遠高于35℃,這會使睪丸上皮發生不可逆的萎縮,對日后制造精子的能力影響非常大,很可能導致不育。
容易引發疝氣。由于睪丸下降不全而使腹膜鞘突不能閉合,致使腹腔內容物循路下降,引發疝氣,所以疝氣常與隱睪癥同時存在。疝氣不僅影響孩子消化吸收,一旦發作,有可能出現疝囊粘連和嵌頓疝,甚至發展為絞窄疝,對孩子生命造成威脅。
容易出現外傷。正常睪丸位于陰囊內,活動空間大,受外傷的風險會小;而腹股溝或是腹腔里的睪丸,當腹肌收縮時腹股溝管也收縮,睪丸就會因腹壓而被擠壓,容易受傷。
容易發生惡變。隱睪癥的另一隱憂是睪丸癌,在青春期后有很高的惡變發生率,比正常人惡變概率高出數十倍。隱睪的位置與惡變有明顯的關系,腹內隱睪惡性變發生率4倍于腹股溝隱睪,而雙側腹內隱睪,如一側發生惡變,另一側睪丸有30%的機會亦發生惡變。
導致心理陰影。由于外生殖器畸形,使患病孩子心理上受到傷害,直接影響身心健康。比如洗浴時,有可能會遭到同伴不懷好意的提問或嘲笑。
細心觀察到半歲。從男嬰降生后的第一聲啼哭起,就要仔細檢查寶寶是否有隱睪癥狀,一直到6個月。因為在寶寶6個月之內,隱睪有自然下降的可能,暫時不用進行治療。
及時做手術。但如果寶寶到了1歲后,隱睪自行下降的機會就會變得很少。1歲以上的患兒若睪丸仍未下降,可進行手術治療,睪丸固定術是最常見的治療法。目前公認的手術時間在6個月~1歲合適。目前主流觀點并不推薦內分治療法,認為這項治療效果有限且可能影響睪丸將來的生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