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友
“致富財神”:“五老”農業科技服務團
黃忠友
四川省蒲江縣全縣農村年人均純收入已達1.8萬元,有的村年人均純收入達3萬余元,以柑橘和獼猴桃種植實現年收入百萬元以上的農戶達10%,85%的農家購買了轎車。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位居全省丘區第二。有不少大學生、外出務工青年回到農村大顯身手,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以獼猴桃、丑柑、茶葉為主的三大農業產業,已成為蒲江農業的品牌。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縣關工委“五老”農業科技服務團成為助推全縣農村科技致富的有生力量和靚麗風景,基層群眾把他們譽為“致富財神”。
近年來, 縣關工委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將工作重點放在建設新農村培養更多的新型青年農民上,把“發揮‘五老’作用,建設新農村,培養新型青年農民”作為品牌工作來抓。縣關工委組織18名老專家及技術骨干,組建了“五老”科技服務團,相繼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協會”和“蒲柑協會”“丑柑協會”“獼猴桃協會”“茶葉協會”等服務組織。以“培訓青年農民,服務新農村”為宗旨,以“培訓一人,帶動一戶,造福一方”為目標,架起老專家和農戶之間的橋梁,教育、引導農村青年學科技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老專家”陳維君深入鶴山鎮鐵溪村就柑橘果實后期管理作現場培訓
把握科技服務的“切入點”,做到圍繞中心、服務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時代主旋律,實現精準扶貧是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縣關工委明確提出要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農業“三大產業”開展科技服務,群眾需要什么技術、基層需要什么項目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科技服務團成員準備了不同的講稿和技術資料,針對“三大產業”不同特點,采取專場培訓、分類指導的方式,努力滿足群眾需求,直到群眾真正弄懂和掌握。對群眾提出的問題,需要現場察看解決的,服務團的科技人員就進現場指導,就地解決技術難題,把科技服務送到農民手里,普及到田間院壩。
積極整合資源,團校合作,提高推進科技培訓的實效性。農業科技服務團與縣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合作,先后在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獼猴桃種植新技術、柑橘新品種培育、茶葉制作等專題培訓班。結合農時季節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重點,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現場培訓。針對互聯網迅速發展新形勢,“五老”農業科技服務團加大互聯網銷售知識培訓,引導農村青年進入電商行當。目前,從事互聯網銷售的農戶已達2000多家,全縣80%的獼猴桃、60%的柑橘實現了網上銷售。在各種學習培訓中,50%是農村青年人,這批用科技武裝起來的青年,掌握了栽培技術、生產管理、銷售技巧,是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蒲江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年輕的職業農民,已有不少人走出蒲江,到貴州、重慶、云南等地開疆拓土,承包大片土地、傳授農科技術、提供培訓服務,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典范。
突出“傳幫帶”,開展“師帶徒”,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五老”農業科技服務團扶持大學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先后在縣“勞動就業訓練中心”“縣職業技術學院”和“加威農莊”“官帽山莊”等地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農民職業經理人培訓基地”。對獲得“農民職業經理人”資格的農民,每人每年給予60%的個人社會保險補助。通過基地培育,返鄉大學生和外出務工回歸的農村青年,引領了農業產業全鏈條、高端化發展,吸引了不少外來青年“創客”成為“新村民”。比如,全國金話筒獎獲得者寧遠、2008年北京奧運會“水立方”中方設計者趙小均、四川省陶瓷藝術家李青等。這一批批充滿創新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民職業經理人和“新村民”在助力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科技致富的作用。

“老專家”就獼猴桃人工授粉作技術指導
突出重點人群,科技助力,做好精準扶貧。“不讓一個村社、一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被落下”,縣關工委把科技扶貧作為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抓手,鋪開了各項工作。一是從發展項目著手。大興鎮水口村是市級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是“空殼”,科技服務團深入調研,根據地理、交通、氣候、水源等情況,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同確定了規模發展優質柑橘和獼猴桃的項目,引導村民對低質果樹進行改造,用項目激發群眾創業熱情。現在,該村的有機柑橘、獼猴桃等水果注冊了“水口紅”商標,進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樹立了良好口碑,中央電視臺多次進行了專題報道。二是從扶持困難農戶發展著力。科技服務團積極助推土地規模經營和產業發展,復興鄉一躍成為“獼猴桃之鄉”。村民鄧朋先因患高血壓、糖尿病,缺少技術,經濟困難,種植獼猴桃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服務團的徐建老師主動上門服務,多方進行技術幫助,鄧朋先已成為獼猴桃種植大戶和縣、鄉科技致富示范戶。三是從推進專業合作社發展用功。科技服務團加強產業發展預測,幫助農戶提高組織化程度,先后在12個鄉鎮(街道)建立種養等各類專業合作社22個,合作社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極大地保障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的最大化,用科技的力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