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遼寧省依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結合自身條件制定了《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及相關科普政策,但在省級政策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青少年科普的推進。本文通過制定分析標準并分析遼寧青少年科普政策,提出改進建議,以便有效提升遼寧省青少年科學素質。
關鍵詞 青少年;科普;科普政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0-0102-03
為有效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樹立科學精神,國家出臺了多部相關政策,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也多次提及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問題。遼寧省依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結合自身條件頒布了《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簡稱《遼寧綱要》)。下面就《遼寧綱要》中有關青少年科普問題做簡要探討。
1 青少年科普政策概述
1.1 青少年科普的涵義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隨著“雙創”聲音的擴大,科普一詞已被廣泛熟知,但各界卻沒有為科普做明確的定義,厘清界限,青少年科普作為科普的下位概念也同樣“身無名分”。
在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提出: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應當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網絡有釋義: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在1995年一篇未署名題為《什么是科普》的短文中:科普即科學技術普及。科普是把人類已經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包括各門科學技術的概念、理論、技術、歷史、最新成果、發展趨勢和作用、意義以及應當提倡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廣泛地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為廣大人民群眾所了解,用以開闊眼界、啟發思想、豐富知識、提高技能。
以上為官方的、典型的、較為清晰的對科普進行的解釋,其他闡述科普含義的文字都與上述內容類似。但都是用描述的方式對科普進行解釋,且時間久遠,無法體現當前社會的發展特征。筆者將青少年科普定義為:國家利用多種傳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少年傳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以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的一種公益性教育活動。
青少年科普屬于教育范疇,是一種公益性的教育活動,主體是國家,受益者是青少年,客體即科普的內容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途徑是現代化的各種傳媒手段,傳播方法要通俗易懂,最終達成的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其中,科普方式通俗易懂,并非普及淺顯的、簡單的科學知識,而是把紛繁復雜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平民化;當下科普多注重科技含量,而忽視了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最終要使青少年應用科學知識改善生活質量,并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這對于未來提高全民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青少年科普政策
筆者認為,青少年科普政策是國家為傳播科學知識,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使其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而協調青少年科普活動內外部關系而制定的戰略性、準則性的規定。迄今,我國出臺了多部科普政策,2016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出臺并實施,青少年科普與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和公務員科普并列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青少年科普政策是一種規范,有著很強的政治性、權威性和規范性,本身就具有管理和控制功能,也是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只有控制了青少年科普政策自身的異化,才能使政策真正為青少年科普服務。
2 青少年科普政策的分析標準構建及闡釋
2.1 理論支撐
1)教育公平包含起點平等、過程平等、結果均等三層含義。保證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才可能有結果公平即實質公平。青少年科普政策正是保證和促進教育過程公平的手段和措施,良好的科普教育可以適當彌補學習環境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不公平問題。
2)教育的基本規律包括: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是指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與整個社會系統及其他子系統——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系統的相互關系的規律;以及教育內部關系規律,是指教育系統內部各個因素或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規律。
因此,青少年科普政策既要協調青少年群體與其他階級的關系,又要做好青少年科普活動的有力保障。
3)主體教育政策觀強調教育政策要發揮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原動力作用,注重教育的政治性、社會性和相對獨立性之間的有機統一,它為青少年科普政策研究和分析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從本質觀上說,青少年科普政策是有關青少年素質教育利益表達與整合的政治措施和政治行為,是通過保證和促進素質教育的生存與發展而培養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人,從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和準則性的規定和行為。從價值觀上說,青少年科普政策的價值表現具有客觀的層級結構,從政治的價值、社會的價值、教育的價值到人的價值體現出由低到高的等級秩序。青少年科普政策客觀上要求在統一性原則基礎上堅持偏移性原則,突出“發展”和“公平”的價值取向。從實踐觀上說,青少年科普政策不排除權力控制,仍然強調國家或政府在青少年科普政策過程中的強制職能及其合法性,同時也強調青少年科普政策實踐的交易屬性,其交換的基本方式就是利益博弈。
2.2 分析標準闡釋
1)主體需要的分析標準。主體構成:政策主體有決策者、咨詢者、執行者、評價者、受益者共同組成,不同主體在決策機構中比例相當;青少年無論身處何種教育環境或社會環境,都享有科普權利。
價值取向:突出青少年科普的主導地位,繼續推進青少年科普政策的完善;突出青少年科普政策的應然價值和直接價值,強調科普教育活動的公平、均衡發展及青少年個體的和諧發展。
2)客體屬性:保證青少年科普政策的導向功能、協調功能和管理功能,實現三者統一;提高青少年科普政策的技術性屬性,保證政治性和技術性的統一。
3)科普政策過程: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普政策的決策體制,過程公開,建立健全完善的聽證制度和辯論制度;增加經費投入,加強老少邊窮地區科普資源建設;建立及時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機制,推行問責制,建立配套的獎懲制度。
3 青少年科普政策內容及現狀分析
追溯遼寧青少年科普政策的歷史,政府出臺的科普政策主要有如下幾部:2005年《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2007年《中共遼寧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科協工作的意見》,2011年《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辦法》,2011年《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發展規劃(2011-2015年)》,2016年《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政策中分別提出了加強基礎教育、普及農村義務教育,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等活動,發揮社區作用,整合社會資源并發揮其科學教育的作用,校內開齊開足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加強監督指導等內容。
這些政策都以遼寧省自身條件為基礎根據《國家綱要》或法規制定,不同程度涉及了城市、農村、校內、校外相關機構、教師、家長等青少年科普相關人員和部門。政策的受益者是青少年,是一個力量薄弱、權利受限的群體,在政策決策中無法表達自身意愿,與其相關的學校、教師、家長絕大多數也是政策決策的旁觀者,這種缺乏政策主體的決策模式會使政策表達的利益發生偏移。決策主體缺失,咨詢主體理論提升較弱,聽不到受益群體的聲音,政策決策無疑似閉門造車、管中窺豹,缺乏可信度、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青少年無法享受優質的科普教育,加上執行者的行為差異,使得青少年科普政策無法導向農村地區。科普執行部門之間存在著溝通不力,由于各部門有著不同的權力和利益,抱持著不同的價值觀,對于科普這種公益性活動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和態度,相互之間的支持、合作存在較大問題。
在青少年科普過程中,沒有專門化、科學化、法制化的評價和監督,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監督,使得執行過程出現偏差,雖然《遼寧綱要》里寫有監督條款,但一筆帶過且沒有明確監督部門和獎懲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監督環節缺失,執行出現偏差,決策體制不健全,這些都是遼寧青少年科普政策存在的問題。
4 青少年科普政策的改進建議
在決策過程中增加咨詢者、執行者和受益者的比例,尤其要吸收學生、教師、家長的意見。國家應給予下級科普事業單位足夠的權利,讓其對青少年科普政策做出識別和判斷,由區縣-市-省-國家自下而上的路徑進行決策。要將決策過程制度化,避免政策出臺后的盲目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建立中介咨詢組織,參與決策過程中來。
遼寧是經濟弱省,在青少年科普政策執行中缺乏資金保障。依法增加科普經費投入,才能擴大科普受益群體,增強科學普及效果。在財政投入上要有長期全面的規劃,政府要加大力度宣傳青少年科普帶來的優異成果,吸引除財政以外的企業贊助等。
加強各執行部門的溝通協作,統一價值取向,樹立正確向上的價值觀,使各階級利益能夠有效表達,使青少年科普政策能夠促進青少年個體的個性發展、和諧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科普事業的均衡發展。
在舉辦青少年科普活動中,不應僅將“科技”作為科普題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科學普及的內容,人類社會前行的腳步離不開科技,但哲學社科知識也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
要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普政策監督機構和制度,青少年科普政策執行要公開化。建立動態評價機制,不僅要對青少年科普政策實施的當前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其將來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價。要推行問責制,要建立一種由政府、學校、教師、家長、社區對青少年科普共同承擔責任的體制。
參考文獻
[1]孫綿濤.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孫綿濤.教育政策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政策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任清亮.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政策的價值分析[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9.
[6]丁亮,祁型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科書政策的內容分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