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蘭蘭
綠色電力,何時飛入尋常百姓家?探微屋頂發電項目
本刊記者 張蘭蘭
不需要消耗煤炭等傳統資源,單單依靠取之不盡的陽光,便能保證日常用電,甚至還能把多余的電賣掉來“掙外快”——您以為這是癡人的夢囈?當然不是。隨著光伏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推廣,昔日天馬行空的想象已經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為調整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中國充分扶持“追風逐日”的新能源產業。2013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政策利好推動分布式光伏電站迅速增長。真金白銀的利好襲來,效仿者有之,追逐者有之,“拓荒”大幕也正徐徐拉開。那么真實的發展狀況究竟如何?

記者采訪得知,看似“高大上”的“微電廠”,企業申請接入并不太復雜,大體上與居民戶用光伏發電項目的申請流程類似,只需要經歷提出并網申請、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和答復、項目核準和工程建設、提出并網驗收調試申請和并網驗收及調試等幾個步驟即可。
“在屋頂自建家庭光伏電站,不僅能防曬隔熱,減少紫外線,而且能解決屋頂防雨漏水的問題。一座3至5千瓦中等規模的家庭光伏電站,大概10年能收回投資成本。通常來講,普通建筑屋頂都具備安裝光伏電站的場地條件?!?湖北省太陽能產業協會副會長嚴新民介紹。
2013年5月,武漢首座“個人屋頂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這種個人電站讓不少市民躍躍欲試。據了解,武漢市民個人申請自建屋頂電站的不少,但目前申請成功的只有108戶,且都是私房戶主或別墅業主,完全擁有屋頂產權。普通高層住宅的頂樓業主很難擁有屋頂產權,而一棟樓的業主有幾十上百戶,業委會協調起來更難,所以真正能建起來的并不多。
家住湖北省氣象局宿舍的徐爹爹就一直想著自己也試試,但因為產權的問題而無法如愿。2015年5月,他聯系上本地一家可建光伏發電站的企業,做了建設評估和建筑檢漏等工作,而且覺得2萬多的包干價也不貴。5月11日,他向單位后勤物業公司遞交在樓頂搭建個人光伏發電站的申請,5月13日收到了拒絕的回復。“在屋頂建個人電站享受清潔能源是值得鼓勵和推廣的行為,為什么不能在政策上放寬?”徐爹爹有點想不通。
對此,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相關人士解釋,個人申請自建屋頂光伏發電站,必須擁有屋頂的產權。如果沒有產權,若征得該棟樓所有業主的簽字同意,通過物業方提出申請也可以批。
可徐爹爹對自己住的樓頂平臺并沒有產權,在物業的回復中,也稱其想在屋頂建電站的行為會違反《武漢市房屋安全管理條例》中“房屋的裝飾裝修不得影響共有部分的使用”,及《湖北省氣象局多層住宅裝修管理辦法》中“不得改變或損壞建筑物整體外觀”等規定。
記者了解到,在德國,光伏發電80%的裝機來自“屋頂電站”。但在我國,這類項目雖呈現燎原之勢,但尚未形成一定規模。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首先與我國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并不像歐美國家的居民那樣擁有獨門獨戶的別墅,更多的是居住在十幾層、二十幾層的塔樓中。小區內多層或高層建筑的屋頂屬業主共有。業主占用屋頂建光伏電站,需要征得小區相關業主的同意,由物業公司開具同意建設證明。但是想取得一致同意不是那么容易的。
“申請建設光伏電站需要出示繳費單據、需要并網運行等,但是很多小區實行‘專變’供電模式,變壓器產權屬業主或開發商所有,供電部門不抄表到戶,想建電站的業主就不具備條件。而對于有條件安裝屋頂電站的農村,高昂的成本則成為另一道門檻?!痹摌I內人士表示,這種種因素都在無形之中限制了屋頂電站在城市居民用戶中的推廣,使“屋頂電站”在短期內不可能成為“救心丸”。
如果說有限的房頂面積和較高的成本投入是限制家庭分布式光伏電站發展的主要原因,那么缺乏可行的商業模式則是無法激起投資者參與熱情的另一誘因。
據記者了解,相比德國采取的“上網電價統一購買統一銷售”模式及美國的“凈電量計算”模式,國內還未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光伏產業發展模式。盡管國家相繼出臺若干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業界普遍認為現有政策過于宏觀,缺乏細則。對關系到光伏產品生產企業投資規模的分布式電源,國家并沒有界定清晰的補貼政策。這讓不少投資者只能選擇坐壁觀望。
因此,差距并不在于生產規模的大小,而在于缺乏一個有利于產業發展,由政策、法律、投資、技術、標準等多重要素構成的完整的市場化產業環境。政策可以讓屋頂電站一夜間規模變得很大,但無法讓這個產業變強。
上述中的徐爹爹之所以未能如愿自建發電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涉及到了產權。那么這種產權的問題能否解決?記者就此咨詢了相關專家。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指出,雖然我國存量屋頂面積很大,但符合屋頂電站項目要求的并不多。由于我國房屋產權并非永久,很多投資者和房主對于動輒需要近20年才能收回成本的分布式光伏投資帶有疑慮。即使項目協調下來,屋頂業主與投資方不一致的情況下,電站投資方無法得到受法律保護的產權證明,也會使其投資經營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企業發展如果不穩定,依附于企業屋頂之上的光伏電站就難以保證其處于始終存在的狀態;或者屋頂業主會根據自身發展要求不斷做出規劃廠房布置,就會有拆除廠房建筑的可能性;又或者由于政府規劃和土地性質的變化,企業有可能整體搬遷,就會導致光伏電站擁有者全線崩潰,而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能保護這類損失得到完整賠償。因此,產權制度設計的漏洞亟待解決。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紅煒提出,對于如何保證未來屋頂電站,無論是投資方還是金融機構,都能在政府的引導下降低存續風險,保證收益長期可靠。
“具體而言,就是經過政府完成備案手續以及政府制定機構驗收電站之后,允許建成屋頂電站在有租賃合同的情況下,完成產權登記,最好是能夠頒發電站產權登記證書,擁有者可以和屋頂業主是同一主體,也可以是不同主體。經過產權登記的光伏電站,按照物權法對應的法律條款保證擁有者的利益,成為投資業主的資產登記法律文書?!北本┠惩顿Y有限公司總裁彭立斌也表示。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產權登記的光伏電站,在面臨企業改造、城市改造,土地性質變更等行為時,政府應該按照不動產權的補償辦法給予補償。如果屋頂業主基于自身發展需要,改造和拆除此類電站,在雙方協商的基礎上,經過政府規劃批準或者備案,可以選擇重新在原址建設光伏電站,也可以是原業主提供其他屋頂,以相同的租賃條件提供給電站業主用于重建光伏電站。


屋頂電站的推廣程度歸根到底取決于成本因素。有專家分析,從現在政策看,屋頂電站的投資回報周期起碼在10年。國家新政規定光伏電站余電上網收入可免征增值稅,可是因為沒有落實細則,最終業主賣電收入還是要上繳17%。目前,各省市安裝太陽能的用戶按照當地脫硫電價上網,但是每度補貼多少并不明確。亟待強化頂層設計,探尋更好的商業模式,讓屋頂業主有更高的收益。
據了解,美國市場自2006年以來興起,并在最近幾年逐步占到光伏新裝機市場份額60%以上的創新商業模式是:以電力購買協議(PPA)/租賃為載體的第三方融資模式。通過第三方融資,眾多中小規模的電力用戶通常不需要任何前期投資就可以獲得比電網更便宜的電費。而對于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而言,由開發商和用戶簽訂的PPA相當于一個固定收益產品——合同長達10到20年,電是必須消費的能源,系統本身又有相關的保險,因此幾乎不存在違約風險,值得借鑒。
但專家表示,應用PPA/租賃這種第三方融資模式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經濟前提,即在現有的補貼優惠政策下,開發商投資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系統既要有能力為投資者提供可以接受的回報水平,又要為電力用戶提供低于現有電價水平的光伏電力;二是政策前提,即使用凈電量結算制度,使得光伏電力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將電網作為大型“蓄電池”,隨存隨用,最終結算。
與此同時,想要提高屋頂業主的積極性,還需對不同的屋頂類型設置有針對性的方案。某光伏CEO建議,住建部門可將新建廠房、住宅屋頂預留光伏電站安裝條件,作為建筑竣工驗收的標準之一,并優化在建或待建建筑的屋頂設計,這樣能在更大范圍內引導新建建筑采用光伏發電,適應建光伏電站需求,提高利用價值。同時要采取措施,充分調動企業主的積極性。國家在實行節能減排政策時,最好能把指標直接落實到每個企業頭上,跟企業利益直接掛鉤,倒逼企業更加主動參與屋頂電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