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2017年3月16日,2017“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年”開幕式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分別向開幕式致賀詞。此外,有業內分析稱,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年的開啟,將為中國旅游企業布局東盟旅游業帶來諸多利好。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旅游合作是中國同東盟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內容,增進了雙方人民相互了解與友誼,帶動了各產業領域的務實合作。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大游客來源國。我們愿同東盟朋友們在東盟成立50周年之際,以共同辦好“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年”為契機,為促進新時期中國—東盟關系繼續提質升級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中國—東盟雙邊關系廣受歡迎,合作正逢其時,向外發出共同努力實現遠大目標的明確信號。衷心祝賀東盟—中國旅游合作又邁出成功一步,期待通過合作帶動包容性、可持續增長,讓各國關系更加緊密,促進本地區和平、安全與發展。
螞蜂窩旅游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中國—東盟旅游合作的開啟,在商業、政策層面給旅游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契機。據中方有關部門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雙方人員往來達到2200萬人次,中國已經成為東盟第一大客源國,而中國主要客源市場前15位國家中,有6個是東盟國家。這為雙方的旅游業帶來了頗具潛力的商機。
2017年3月8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他表示,中菲關系雨過天晴,為中國—東盟合作驅散陰霾,中國—東盟關系亦將好上加好。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中菲關系雨過天晴,也為中國和東盟關系驅散了陰霾。2016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2017年又恰逢東盟成立50周年。25年是銀婚,50年是金婚。對于地區合作而言,這兩年是雙喜臨門,我們要兩好并一好,好上加好。我們將支持菲律賓履行好東盟輪值主席國的職責,也將助力東盟推進共同體的建設。我們愿做大互利共贏的蛋糕,深化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的結果能夠盡快落地,推動RCEP談判盡早結束。我們愿拉近人民友誼的紐帶,共同辦好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年,要努力實現2020年雙方人員往來3000萬人次這個目標,從而將人文合作打造成為雙方關系的新支柱。
我們還愿意提升瀾湄合作的水平,我們將加快完成45個已經確定的早期收獲項目,啟動瀾湄合作專項基金申報。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瀾湄合作的中國秘書處馬上就要正式成立,我們希望瀾湄合作能夠成為周邊利益共同體建設的一塊金字招牌,從而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推進地區一體化進程發揮更大作用。
2017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對于廣大民營企業來說,如何借力“一帶一路”,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參加中國兩會的部分政協委員,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董文標:中國民企“走出去”,要把中國的優勢產業和優勢品牌推出去。我們的目標是用最短的時間把產業園區打造出來,推動中國制造、中國標準進一步走向世界,并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民營企業對接“一帶一路”應借鑒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經驗,以大力推動海外產業園區的建設。推動海外產業園區建設有利于與當地達成發展共識、實現共贏,也有利于中國企業享受集體優惠,降低中國企業的成本,同時還有利于減少貿易壁壘。
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民營企業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既能輸出中國的優秀產品,也能讓中國企業學到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我們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白了就是一句話,生產好東西。我們要積極“走出去”學習。
全國政協委員、宗申產業集團董事長左宗申:民營企業應當緊跟國家政策,主動對接“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沿線幾十個國家多是發展中國家,蘊藏著大量雙贏的好機遇。民營企業“走出去”,特別希望得到中國金融機構的幫助。希望國有四大銀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更好地為企業“走出去”服務。
2017年3月,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中國的發展成就和“兩會”引起包括東盟國家媒體和學者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印度尼西亞《印華日報》總編輯李卓輝:中國應繼續推動全球化進程,增強國際社會對全球未來發展的信心。
印度尼西亞東盟南洋基金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中國模式在全球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印尼政府需要學習中國精準扶貧、從根本上緩解貧困的經驗。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3月“兩會”召開、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9月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第9次會晤、下半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有這些都是世界所關切的。實際上,今天中國內政外交的任何動向,都會牽動全球的關切,關切中國已經成為各國關切自身利益的必需。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今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一直為世界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著最大的貢獻份額。盡管近年來經濟下行,但因為中國經濟基數龐大,其貢獻仍然最大。人們也相信,只要中國維持在官方所規劃的經濟增長水平,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只會增長,而不會減少。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剛: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從外需驅動向內需驅動轉換,而來自外部的壓力可以刺激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在中長期給中國帶來好處。
泰國暹羅智庫首席執行官洪風:2016年的中國外交更加主動,更加進取,更加自信,更加成熟。外交全方位推進,與其他國家的政治關系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