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易之 綜合
東盟紡織服務服裝業概覽
□ 文/本刊記者 李易之 綜合
紡織服裝業(以下簡稱“紡服業”)不僅是東盟國家最大的外匯增長點之一,而且還是多數東盟國家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因而這一行業長期受到該地區相關國家的高度重視。
截至2016年年初,印尼、泰國和越南已成為世界紡服業產品出口大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紡服業具有較好基礎,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柬埔寨、老撾、文萊等則成為新興成衣出口基地。
東盟逐漸成為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首選項。許多國際紡織服裝企業開始投資該地區,尤其是對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
以中國資本為例,2010~2015年,在東盟投資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數量逐年遞增,2015年投資企業數量已經是2010年的4倍,共計230家;其中柬埔寨是主要投資地區,占比達到43%。
東盟國家的生產成本以及優惠的外貿出口政策等,是吸引世界紡織服裝資本爭相涌入的主要優勢。
在政策方面,東盟國家政府為吸引國外資本,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柬埔寨政府規定,經柬發展理事會批準合格的投資項目,企業投資后可享受3~8年的免稅期,免稅期后交納9%的利潤稅,企業享受的免稅期最長可達9年。
此外,一些東盟國家還受益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給予的普惠制待遇,如出口歐盟的紡織品只需征收2~3%的進口關稅;與各方簽訂的貿易協定也發揮巨大作用,如越歐自由貿易協定(VEFT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等。
但東盟國家中有一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其紡服業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以新加坡為例,紡服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且附加值相對不高,對于勞動力成本高、國土面積小的新加坡而言并沒有太多盈利的空間。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泰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馬來西亞貿工部網站、中國商務部網站等

【文萊】
文萊經濟對化石能源嚴重依賴,但這并未阻礙文萊努力實現其經濟的多元化。文萊經濟發展委員會(BEDB)現正采取措施鼓勵外資進入,對包括紡服業、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等在內的多個行業外資,給予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柬埔寨】
紡服業出口額:0.8億美元(1996年)
紡服業出口額:68億美元(2015年)
給予普惠制待遇國家數:28個(2015年)
生產成本是柬埔寨紡服業的最大優勢。柬埔寨工廠的整體稅費大約比中國低20%;作為最不發達國家,多國給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也令柬埔寨產品更具價格競爭力。
然而柬埔寨紡織服裝業發展也嚴重依賴歐美市場的驅動,其在歐洲和美洲兩個地區的出口分別占出口總額的43%和29%,開拓新海外市場因此尤為重要。

【印尼】
紡織品出口額:123億美元(2015年)
占國家GDP比重:1.21%(2015年)
從業人數:300萬(2015年)
2016年數據顯示,印尼紡服業出口額已占全球紡服業貿易的1.8%,位列第十。隨著該國紡服產業每年以5~6%的速度增長,預計仍將有60萬的勞工缺口。
印尼紡服業產品質量良好,但生產成本偏高制約其國際競爭力。2016年上半年,印尼生產紡織品所需的電費成本達到23%;2014年該國紡服業發展放緩,國際油氣價格上漲被認為是主因之一。

【老撾】
紡服業出口額:174億美元(2015年)
占該國制造業比重:8%(2015年)
2015年,老撾紡服業出口額在東盟處于較高水平,但老撾國家經濟研究中心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該行業在老撾制造業比重呈下降趨勢,由截至2005年的36%,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8%。
該報告認為,主要原因有其他產業的發展、鄰國企業競爭和勞工短缺等。要進一步提升紡服業的競爭力,老撾應與國外規模較大、相對成熟的同行展開合作。

【馬來西亞】
紡服業出口額:約30億美元(2015年)
從業人數:6.8萬(2015年)
在該國出口獲利排名:第10名(2015年)
占該國制造業出口總額:1.7%(2015年)
馬來西亞是紡服業“老牌強國”。但由于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馬來西亞的紡服業者都在進行自我升級,如擴大業務范圍、實施自動化和電腦化的生產與加工、尋求與國外企業的業務合作等,以調高產品附加值。
目前該國服裝紡織制品的五大出口目的地分別是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和土耳其,其中美國占比達18.3%。

【緬甸】
成衣出口額:11.57億美元(2016年截至中旬)
從業人數:30萬(2016年)
企業數量:超400家(2016年)
國際紡織業監測機構預測,緬甸服裝業到2020年出口將達120億美元,從業人數達150萬人。
緬甸非常重視本國紡服業發展。2016~2017財年,大部分獲得緬投資委(MIC)批準的投資項目都屬于紡服業。有經濟學家表示,緬甸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因此服裝加工業對促進緬甸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該國也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紡織品市場。2016年緬甸新政府成立、美國解除對緬甸制裁并減稅優惠政策、東盟經濟共同體成立等因素,為各國紡織品擴大對緬甸出口創造優勢條件。

【菲律賓】
菲律賓也是個在紡織服裝外貿和內需方面都具備潛力的國家。1990~2015年,菲律賓人口從6000萬增長到超過1億,且目前該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23.4歲,遠低于中國和日本。
外貿方面,2015年年初,菲律賓獲得歐盟的普惠制加(GSP+)待遇,菲律賓服裝、鞋類以及手工藝品等商品的對歐出口預計將大幅增長,并帶動就業。

【新加坡】
紡服業對于勞動力成本高、國土面積小的新加坡而言并沒有太多盈利的空間,但新加坡作為東盟內的發達國家,是紡服業極好的市場。這不僅體現在該國的消費水平上,也體現在多元的人口上,被視為紡織服裝企業在東南亞拓展時的一片“試驗田”。
截至2015 年,新加坡常駐人口中,13.3%為馬來西亞裔,9.1%為印度裔,74.3%為華裔,這里面還有15%為穆斯林。服裝零售商優衣庫就曾經以新加坡作為穆斯林女性產品線Hijab的首發市場。

【泰國】
成衣出口:26.5億美元(2015年)
紡織品出口:約22.5億美元(2015年)
從業人數:100萬(2015年)
企業數量:4500家(2015年)
紡服業在泰國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過長達50年的發展,泰國紡服業已成為極具多樣化的產業,內容涵蓋從低端到高端的全部產品生產。
泰國紡織服裝企業集中在曼谷周圍和泰國東部地區,其中許多在東盟紡織服裝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泰國國家紡織工業聯合會認為,泰國2016年出臺的新政策將使該行業更具潛力。

【越南】
服裝業年產值:283億美元(2016年)
從業人數:280萬(2016年)
從業者人均月薪:263美元(2016年)
企業數量:超5000家(2016年)
得益于生產設備改善,以及外國投資者的涌入,紡服業已成為越南最具規模的經濟行業,年營業額約等于越南GDP的15%。
越南電力充足,水資源豐富,政治穩定,人員素質相對較高,制衣勞工的效率約為中國的70~80%;在出口方面,越南擁有越南—歐盟自貿協定、越南—亞歐經濟聯盟自貿協定、新興的緬甸市場等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