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席春慧
穿梭于東南亞的種植園 她要給巧克力一個好身世
□ 文/席春慧
臨時要求王悅悅找件秋冬季穿的正裝來拍照對她來說是個難題——她衣柜里掛著的大部分都是夏裝,因為她總在往東南亞跑。2015年她出差了22周,2016年她也有十七八個星期在出差,2017年估計也少不了,到東南亞的某個熱帶種植園去調研。同事在中國北京辦公室的茶水間遇到她時不免會問一句:“你沒出差啊?”
王悅悅是瑪氏(MARS)全球可持續采購洞察經理。瑪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生產商之一,擁有德芙、M&M'S、士力架等世界知名品牌。當初她看到這家公司聲稱2020年前要通過采購可可豆幫助農戶脫貧,還有些質疑這是否真的能實現。而現在她的護照已經用到了第5本,她的信心也在增加。
想想超市每年銷售掉多少德芙、士力架、M&M’S就知道瑪氏每年需要采購的原材料量有多大。“我們2016年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在招投標的時候——也就是每年重新評估從誰那兒多買一點,從誰那兒少買一點——把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放在了里面。”王悅悅的可持續采購團隊會為供應商提供一些細節化、可執行的操作,希望他們達到這樣的標準之后再與瑪氏簽合同、拿更多訂單。
“要通過供應商對供應鏈上游做積極的影響。”巧克力制作需要的基礎材料包括可可、棕櫚油、乳制品,目前王悅悅管得最多的是棕櫚油的可持續采購,“我們要求供應商承諾零毀林——不能有原始森林砍伐,尊重工人人權不得使用童工。”供應商得告訴瑪氏,油是在哪兒買的。如果評估有問題,那么就得改進之后再來談。王悅悅說:“比起更換問題供應商,去解決問題更有價值。”假如發現供應鏈的種植園里用了童工,去問問這些孩子為什么不上學,是不是外來打工者的孩子沒有學校可以收他們,那么瑪氏能不能建立起一個學校?
在瑪氏位于北京懷柔的巧克力生產部,寬敞的辦公室、會議室墻上都是巧克力產品和生產原材料的照片,其中不少都是王悅悅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熱帶作物種植地拍的。
王悅悅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2011年,“幫助一百萬可可農民”的承諾讓王悅悅被瑪氏所打動,她對HR說:“我想做管培生,并且希望之后的工作能跟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關系。”那時瑪氏中國團隊還沒有一個滿足王悅悅期待的專職崗位,于是公司為她量身定制了一個項目——德芙巧克力全生命周期分析。
在德芙巧克力碳足跡和水足跡全生命周期分析項目里,王悅悅了解了可可、榛子從原材料到成為一塊43克的巧克力這個過程中碳、水的排放,它對環境的影響。這是她作為管培生在瑪氏第一年的主要工作。這個項目也為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第二年她加入了公司一個為期一年的可可項目,就“幫助亞洲可可農民脫貧”進行研究,并整理出一套可以有效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可可醫生”推廣體系。那一年王悅悅轉移到新加坡工作,因為從那出差到越南和印尼更方便。
王悅悅的電腦里現在還保存著她走訪過的農民的照片和資料。她還記得那個叫Robin的印尼年輕人,繼承了家里的耕地卻悲觀地糾結是否繼續種可可這種嬌貴的作物。可可樹一般要活二三十年,在印尼,一些農民的農莊是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他們的種植經驗都是口口相傳,來自親人和鄰居,傳統而低效。后來Robin試著參加了“可可醫生”的培訓,如何選擇優良品種、使用更合適的肥料。第二年王悅悅找到Robin回訪時發現,原本500千克/公頃的產量,提高到2.5噸/公頃。Robin除了可以從種植可可獲得一筆收入之外,還將培訓獲得的知識有償地教給其他人。
如今,王悅悅把這些經驗收集起來,編成小冊子分享給供應商和同行。她覺得公益理想和商業目的之間其實是能夠找到一些平衡點的。
?摘自《界面新聞》

01 /造型各異的巧克力

02 /瑪氏全球可持續采購洞察經理王悅悅

03 /印尼巴厘島的咖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