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這開啟了中國民法法典化的新時代,必將助推法治中國建設邁向新階段。
民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作為事關每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切身利益的法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憲法的重點是限制公權力,民法的重點則是保護私權利。公私權利之間,有明確的邊界,公權力不可擅入私權利的領地。
在19世紀,弗里德里希(1797~1888年)擔任德國皇帝時期,曾在距離柏林不遠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宮,而行宮的視線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弗里德里希派人前去與磨坊的主人協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坊,不料這個磨坊主堅決不賣。協商不成,皇帝派人把磨坊拆除了。磨坊主一氣之下將皇帝訴至法院,最后法院判決德皇敗訴,要求皇帝必須“恢復原狀”,并賠償由于拆毀房子造成的損失。德皇事后只好原地復建磨坊。這處磨坊至今仍存,成為波茨坦一大景觀,德國人認為這是法治對權力的一個勝利標志,也是德國司法獨立的象征,其代表了一個民族對法律的信念,像紀念碑一樣屹立在德國的土地上。民法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規范的是與公權力相對應的私權利,有人說民法就是人法,這個解釋形象而準確。
從1954年至今的63年里,我國曾先后4次組織民法的起草。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更迫切需要一部民法典,統攝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等民事法律,將之體系化與系統化,并對改革開放的成果與經驗進行法律表達,適應未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2015年3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編纂民法典。由此為基點,民法典編纂進入快車道。民法總則如同羅盤,指向民法典的核心精神與價值理念,它的制定,也是一場對各項權利既宏旨深遠又細節飽滿的劃定。
民法是人法,落腳點是人,民法典是人的各項權利的宣言書,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從本次總則的制定來看亮點頗多,“權利法”的色彩越發明顯,并體現了時代精神,加入了各界普遍呼吁入法的內容,如“增設特別法人”“保護個人信息”“胎兒享受繼承、遺產權”“訴訟時效由兩年改為三年”“失能老人納入監護范圍”等等,這些法條聲如洪鐘地反復重申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倫理——人身權、財產權必須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民法典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還因為民法典本身也是一國立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形成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通過權利法定的方式,擴充和確定公民的民事權利,既是社會治理模式的重要轉換,也是法治實踐本身的要義所在。正是在此種意義上而言,民法典看起來規范和指引的是人們的家長里短、衣食住行,其背后鋪就的則是一條國家長治久安的康莊大道,在一定的程度上塑造未來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善治模式,為今后的法治進程提供了新起點,為法治中國立下一個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