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施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低生育陷阱”使中國的人口問題發生了重大轉型,即從增長過快轉變為結構失衡,持續的低生育和人口衰退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的新常態。中國人口控制的實踐表明,低生育水平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人口數量問題的解決,相反還引致了人口結構的問題。中國近年的生育率不僅遠低于更替水平,且有繼續下降的內在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人口總量的龐大,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的選擇將使中國未來人口虧損的趨勢得到強化。人口縮減、高齡少子、孤獨終老和勞動人口的持續減少等問題將長期困擾中國、制約經濟增長,使中國陷入難以解脫的人口困境。作者認為,低生育、少子化和高齡化將造成中國人口問題的三個惡性循環:低生育內卷化的慣性循環,即低生育成為一種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強化的慣性;年輕人口減少和流失的虧損循環,形成勞動力人口減少的慣性;老年高齡化和人口少子化間的惡性循環,養老壓力擠壓育幼能力,進一步強化生育少子化趨向。江蘇省如東縣的例子即很好的說明了中國人口問題的復雜性,除了老齡化和勞動力連年減少的問題,還存在因性別失衡導致的婚姻擠壓,以及地區之間人口的爭奪,失獨風險、養老風險、社會發展風險和國防發展風險都是可以預見的危機。長期以來,中國受損的人口結構已經很難修復,作者提出只有在新生年輕家庭的基礎上重建人口結構,通過重建生育文化、重構人口國策、重筑保障制度、保護人口生態、鼓勵適度生育,才能保障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防止中國的人口危機轉化成更為復雜的社會危機。
穆光宗:《論中國的人口復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