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年9月23日,X星,載人地心探索指揮中心。第一縷陽光,斜切過遠方的群山,照耀在平原上。遠處的平臺上,無數攝像機正對著前方被組裝好的地心探測器“地心號”。白色流線型的探測器上,舷窗正迎著陽光,折射出斑斕的色彩。
“這次,我們的目標是1200千米。”地心探索工程總指揮的聲音正通過廣播傳向世界,“我們人類,能將探測器送到幾百億公里外的宇宙深處,能夠完成偉大的大遷徙,在X星安居樂業,今天,我們也將把我們的探測器,我們的探索者,送入1000千米以下的地底,對X星一探究竟。”
陽光,照向10000米深的引導井,在底下投射出一片若有若無的光斑……
地心號內,探索者劉泰寧正在艙內忙碌地檢查設備,艙內有人類深空探測使用的小型生態圈,可以說,在控制室就像置身于一個小森林中。“電解制氧打開,二氧化碳吸收器正常,水循環系統正常。”
“各位注意,進入1分鐘倒計時階段,請探索者拉上舷窗。”劉泰寧最后望了望平原上那輪金色的太陽,拉上了舷窗。
“5,4,3,2,1,啟動。”隨著一聲令下,地心號在巨大的滑輪組的牽引下緩緩地向引導井深處滑去。
2107年10月8日,地心號里,劉泰寧從睡夢中蘇醒。632.0km,深度儀上的數據讓他警覺,根據操作手冊,現在應該降到631.6千米處,可能繩索放快了吧。
劉泰寧開始用餐,早餐是生態面包,盡管沒有復雜的加工,他卻吃到了童年的味道。他忘了自己是在幾百千米深的地底下,記憶帶著他回到了幾十年前。
他出生在2068年,根據現在人們的說法,他應該是一個新人類。但他一想到童年,總會浮現起那間小屋、屋前的水稻、周圍的樹林、祖父慈祥的笑容……
陷入回憶中的他,突然被一陣尖銳的警報聲喚醒——“導引索全部斷裂”。導引索是地心號的一半生命,返回地面時,地心號只有借助導引索才能上升并到達地面。如果導引索斷裂,后果不堪設想。
地心號突然快速下降,餐廳里的燈閃了幾下,熄滅了,劉泰寧掙扎著從餐廳的地板上爬起來,打開了備用電源。
“電解氧系統,正常;二氧化碳吸收系統,正常;生態圈,穩定。”機械的女聲傳來。劉泰寧松了一口氣,接著,無盡的寂寞開始將他籠罩。他已經明白,他的一生,可能只能在這個狹小的地心號中度過了。
童年生活的畫卷在他眼前慢慢展開……
他的祖父出生在2008年,在2060年合成糧食普及后,那一輩的人出于對過去的追憶與對新技術的恐懼,住進了保護區,過起了人類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劉泰寧的父親為了讓他感受自然,將他送到了祖父的小屋生活。迎著朝陽起床,伴著夕陽回家。耕地、播種、施肥,辛苦勞作后的收獲,這樣野趣十足的鄉村生活,給他烙下了自然最原始的記憶。
當他第一次告別祖父,跟著父親到城市里上學,看著飛馳而過的汽車與徹夜長明的路燈,看著雪白的合成大米和有機纖維素,在欣喜的同時,他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懼。后來劉泰寧上了大學,專攻探測制導與控制等航天技術。再后來,人類發現了與地球環境相類似的X星。由于地球環境的嚴重惡化,人類不得不提早進行了遷徙。在X星地心探索者的選拔中,因為掌握原始生態圈的控制技能,可以在飛船內良好生存,劉泰寧被選為第一個探索者。
只是這場地心探險,已經沒有歸途。
載人地心探索指揮中心。發言人一身全黑的西裝,嚴肅地說:“非常遺憾,我們已經確認與探索者劉泰寧失去聯系。憑我們現有的科技,我們救不了他。”平臺上,一片沉默。
2107年10月8日,這場失事,刻在了每個人的記憶中。各國的地心探索活動都因此受到了影響,之后20年,各國再沒有發射一枚探測器深入X星地心。
2138年3月23日,地心號,地下1015km,劉泰寧又迎來了新的一天,耕作,閱讀,學習,控制飛船。30余年的地心生活,已染白了他原來烏黑的頭發。恐懼早已從他的眼中消失,更多的,則是播種收獲讓他體會到的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寧靜。
當他正在修理三天兩頭損壞報錯的水循環系統時,突然聽見飛船的無線電系統由嘈雜變清晰,時隔30年又一次聽到人聲的他格外興奮……
載人地心探索指揮中心,地心二號緩緩上升,牽引著載著劉泰寧的地心號回到了久違的地面,出艙室旁圍滿了“記者”——自動控制的攝像機,操作大廳中已經沒有人在工作,量子計算機正在忙碌地運算。
城市里已經沒有了合成糧食,在2138年,人類在X星上找到了一種新的石油產品,用于代替食物。隨著最后一代舊人類的逝去,這個星球上的最后一絲綠意也消失了。
劉泰寧站在城市中央,站在幾乎沒有植物的X星中央,回想起祖父的小屋和童謠,回想起稻田里翻滾的稻浪和果樹上飄香的果子,再看著眼前第七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嘴里喃喃道:“難道人類真的可以不需要自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