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坪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干事郭青(化名),為籌建航天博物館尋訪老一代航天先驅,其輾轉數省,奔波千里,終于找到了垂垂老矣的張其彬。
張其彬,廣東河源人,中國“兩彈一星”功臣,在原子彈、導彈結合實驗中被譽為“七勇士”之一。1966年,他與另外6名留守地下室面臨生死考驗的航天人,一同成功操控中國第一枚核、導彈兩結合爆炸實驗?;诋敃r種種原因,事后張其彬一直對外絕對保密。直至16年后,發妻田紹華才第一次從電視得知丈夫的過往。定居天津,此次應邀回鄉的張其彬,如今已79歲,兩鬢斑白。面對《羊城晚報》記者,作為兩彈結合實驗的親歷者,張其彬回顧了“實驗秘聞”,回顧了自己的那段崢嶸歲月。
憶當年臨危受命
張其彬出生于1935年,祖籍廣東河源市東源縣,是一名農家子弟。79歲的他近日應邀還鄉,參加河源市專門為其籌辦的“航天圖片展”。
1964年,張其彬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同年分配到酒泉基地,作為技術員參與原子彈、導彈結合實驗,那年他28歲。張其彬清楚地記得,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原子彈爆炸實驗,但當時只能像炸彈一樣,用飛機把原子彈運往指定地點進行爆炸。而用導彈運載,進行遠距離發射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原子彈試驗成功了,兩彈結合就搞不出來?當時,美國和前蘇聯剛完成兩彈結合實驗不久,中國在這個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诖耍醒胗媱澾M行兩彈結合實驗,由總理周恩來親自負責,組成了15人的領導委員會。1965年,中央決定:1966年進行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實驗,并決定把實驗地點,放在地廣人稀的西北戈壁灘上。
談及當時“航天創業”的艱辛,張其彬感慨萬千。據其回憶,當時不僅沒有任何一個外國人在現場幫助,而國際上還對中國進行了海上封鎖,所以實驗只能在陸地上進行——即自己國家本土上。中央決定進行的導彈核試驗,任務是空前的,因為當時沒有其他的國家做過“本土實驗”。
實驗前難關重重
張其彬到基地后,負責臨時發射基地的建設、試驗技術協調、編制測試發射程序即操作規程。在基地統一安排部署下,張其彬與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員一起,日以繼夜地進行認真仔細的實驗前準備。兩彈的發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實驗前一天——10月26日清晨,戈壁灘天氣陡變:大風呼嘯,天昏地暗……如此惡劣的天氣,實驗還能否如期進行?下午三四點到實驗場時,張其彬和大家都擔心。按規定,風速超過15米/秒,溫度超過零下11攝氏度,就不能進行這個實驗了。而當時最大風速達25米/秒,氣溫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但在征求了氣象專家的意見后,中央果斷決定實驗如期進行,所有的設備、人員按計劃進場。
張其彬回憶,由于風沙太大能見度太低,十幾米外已視物不清。下午三四點,天空昏暗如夜,車隊進場時,不得不集體編隊打開大燈,一輛接一輛地緊跟著向目的地進發。車跟太緊怕造成追尾,稍一拉開距離,車就可能走丟。由基地司令員李富澤和部隊政委高震亞負責運載導彈和原子彈去兩個地方進行測試的車隊,竟然沿著電線桿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歸正途,3個多小時后終于到達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時,儀器終于檢測完畢,但是大風又帶來了另一個難題——無法將導彈在風中順利地豎到發射架上,只有組織人力拉繩子。開始時,16個人拉還不行,后來又增加了12個人。28個人拽著、扶著、拉著地配合著吊車,慢慢把導彈吊起來,再慢慢放下去,總算艱難地完成了這道程序。
七勇士留守操控
按計劃,10月27日發射核導彈。為防止意外事件,當時蘭新鐵路停運,數百萬群眾緊急轉疏散。26日21時,地面準備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員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負責發射控制的,只留下了7個人:政委高震亞、參謀長王世成、技術助理張其彬、技師董連捷和劉啟泉,操作手徐虹、中隊長顏振清。張其彬回憶,當時的兩彈結合發射塔,距離他們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約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積總共十幾平方米,一旦出現意外,誰也不能保證能活命。于是,張其彬在日記本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勉勵自己:活著,為黨的事業而戰斗;死了,為黨的事業而獻身!張其彬如今坦然承認,當時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實驗的危險性。那時兩彈結合的實驗尚屬秘密,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將其隱喻為“戰斗”。此后,人們把當時留在現場的七人譽為“七勇士”,又稱“敢死隊”。
在總撤離前,張其彬記得聶榮臻元帥到地下室看望了他們。聶榮臻對他們說:祝你們身體健康,祝我們發射成功!當晚,國防科委的首長還為七人戴上了毛主席像章。27日黎明終于來臨,他們意外地發現地下控制室門外,竟然還有一個人默默地陪了他們一夜——基地司令員李富澤在外面爬梯間里坐著陪了七人一夜。
張其彬表示,李富澤是一位參與指揮過遼沈戰役身經百戰的老將軍。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國防需要,來到酒泉基地,指揮這場同樣意義重大的戰斗。當時,李富澤想與七人戰斗在第一線。但考慮到首長所肩負的重任和現場的危險性,七人集體請求上級要求李富澤撤離。后來負責現場指揮的聶榮臻親自打電話,命令李富澤迅速返回,他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地下室。
聶帥敬酒七勇士
10月27日晨8時45分,距發射僅剩下15分鐘。在這最后15分鐘里,張其彬跟操作員們一起進行最后的調試。十幾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滿滿當當的設備儀器在工作中散發出的熱量,使室內溫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幾攝氏度,地下室里卻是零上40多攝氏度。緊張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浹背,一個個熱得頭昏腦脹。
張其彬稱,不像現在電視上演的要喊點火,按按鈕。當時他們就是按照程序,擰動鑰匙。8時59分,參謀長下達命令:一分鐘準備,開始倒計時!上午9點按時發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會神地眼睛緊盯著儀器。一片靜寂中,只聽表在嘀嗒嘀嗒地響,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發射!
一陣火焰噴射,導彈攜原子彈呼嘯著騰空而去,轉瞬間消失在浩瀚無垠的天幕。顧不上歡呼,也沒有等到原子彈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顏振清、劉啟泉等3人沖出了控制室。按照規定的程序,這時他們必須開始工作,基地上還有許多發射后的任務等待著他們。幾分鐘后,張其彬沖了上來喊道:爆炸了!當晚,基地召開慶功宴。地下室留守操控發射的七個人被安排坐在主桌,聶榮臻、錢學森等首長、專家們坐在旁邊的桌子上。張其彬回憶,聶帥帶著大家向他們七人敬了酒。聶元帥說:實驗成功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周總理來電話,代表黨中央、毛主席以及國務院,向參加這次實驗的全體同志表示祝賀!“這是第一次元帥給我們敬酒??!”張其彬回憶說,當時他的眼睛都濕潤了。
從1966年兩彈結合實驗至今,48年過去,張其彬參與了共和國49次不同類型的發射工作,其中包括1970年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制,1984年第一顆通訊衛星研制以及1985年戰略導彈研制。直至16年后的1982年,發妻田紹華才第一次從電視上得知,丈夫張其彬原來一直從事航天事業。
此次回鄉,張其彬夫婦打算住上幾天,見見老家同輩的親友。對早已定居天津的他們而言,只不知下一次回鄉,又將在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