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榮
摘 要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2016年安徽廣播電臺關于洪災報道的情況,來說明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產品化的必然趨勢,以及要實現新聞產品化,新聞的生產理念、生產流程要進行的一些必要改變和進化。
關鍵詞 新聞產品化;融合思維;生產流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007-02
1 背景: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產品的稀缺
現在,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并不是他們獲得新聞的第一接觸點了,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和理念,零點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有超過六成的手機用戶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新聞。“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平臺的興起,讓傳統媒體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失去了越來越多的首發權”。[ 1 ]2015年,騰訊提出“眾媒時代”,新浪發布“一切皆媒體”,自媒體的發展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源,移動互聯網技術似乎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傳—受”的傳播話語體系。
但面對洶涌而至的信息洪流,受眾的信息需求被滿足了嗎?并沒有。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武漢店主斬首血案”,由于案情多次反轉,不少自媒體大V和網絡評論員迅速跟進的評論和披露的所謂“事實”,不斷被刷新和修正,網友調侃他們前赴后繼的“啪啪打臉”。其實這種情況早在“羅一笑事件”的報道中就顯露端倪。著名評論員曹林說:“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這句話概括了目前媒體生態的結構性問題:二手信息過剩,新聞事實生產能力不足,優質新聞產品匱乏。雖然人人都是信源,但很多網站、自媒體秉承的是“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只做新聞的搬運工”,而信源門檻的降低,也讓信息流中泥沙俱下,只有報道事實,澄清謠言,傳遞真相,才能滿足大眾的信息需求,消除信息饑渴。而這需要有專業的新聞生產能力,這恰恰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大眾的信息需求仍在,新聞產品的需求和市場就會存在,正所謂“電視可能消失,新聞不會消失”,所以,無論是“眾媒時代”還是“一切皆媒體”,這并不意味著廣電媒體可以不再專注于新聞生產了,恰恰相反,廣電對新聞的重視程度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
2 新聞如何產品化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不僅要增強新聞內容的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確定,以互聯網思維、用戶理念為基礎,生產適合融媒體環境的新聞產品。這就要求傳統媒體,重構新聞內容的生產流程和傳播渠道。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聞生產有成熟的流程,有規律性的產出,不少傳統媒體打造了自己的網站、客戶端,將這些新聞產出同時通過這些多元的渠道輸出,認為這就是新聞產品化了。這是一種新聞產品化的誤區,“這并不是融合的思維,而是一種希望將價值轉移的思維。融合不是轉移,不是簡單地從一種渠道變為多種渠道,也不是簡單地從一種接受變為多種接受,而是需要以產品化的思維,重新確立新聞制作的標準,以適合客戶的方式來制作新聞產品。”[2]
以安徽廣播電臺2016年安徽洪災報道為例,從6月中旬開始,安徽廣播電臺新聞綜合廣播頻率就開始報道安徽省雨情、省防指防汛會商會等相關信息,每天發稿頻率在6條左右,進入6月下旬,災情初步顯現后報道力度加大,采訪部以及駐扎在各地市記者站的記者主力相繼投入報道,7月初,災情嚴重,新聞臺在常規節目中開設多個專欄,隨時報道汛情、災情、救災情況等,每天播發稿件頻次在20條左右,進入7月下旬,則轉為救災典型的塑造與宣傳以及災后恢復生產生活的報道。從整個洪災報道的節奏和內容把控來看,議程設置得當,輿論引導有力,反映迅速,信息采集、傳遞及時,挖掘典型、抓取亮點新聞發現能力突出,凸顯了傳統媒體的優勢。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洪災報道,安徽廣播電臺的新聞、交通、生活3個頻率都啟用了視頻直播報道,交通廣播更是與安徽衛視、安徽發布進行了微博聯合直播,新聞信息同時在廣播、視頻、微博、微信等多元渠道進行傳播,凸顯了廣播電臺獨家信源、直播新聞現場、原創內容、遍布全省的多媒體記者對于新聞生產的強大能力。
但縱觀整個報道,融合的思維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產品的形態、技術因素的應用都沒有充分體現出融媒體環境下內容產品的特點,更多的是對傳統內容生產價值的多渠道轉移。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這體現在內容生產就是PGC+UGC,對于新聞生產而言,首先,就是要解決從哪里采集的問題。傳統的新聞生產信源主要有三大類:政府機構、通訊社供稿以及熱線爆料,但互聯網渠道包括各大門戶、搜索、論壇、微博、微信等。當下,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議程互動,已經成為一種傳播現實。雖然災害報道較普通的報道有一定特殊性,但安徽臺在信源采集上,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自上而下”的采集視角,報道中用戶生成的內容較少,影響力也比較小。
其次,是誰來采的問題。相對于自媒體和門戶網站來說,經過專業訓練的傳統媒體記者,在新聞信息的搜集、整合、研判以及分析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要適應融媒體環境,根據傳播終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綜合完成平面媒體、廣播、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傳播終端的發稿,對同一新聞題材進行差異化的層級開發,還是遠遠不夠的。從2016年安徽洪災的報道就可以看出,前方記者可以完全把控在廣播線上播出的音頻產品,但微信產品、視頻產品的制作還比較粗糙,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記者只有掌握寫稿、攝影、攝像、非編等技能,才能使自己采制的新聞產品在媒體平臺上得到全景式的立體呈現。同時,新聞產品化的生產也要求生產機制的改變。
在安徽洪災的報道中,安徽廣播電臺各頻率基本各自為戰,新聞采集力量沒有形成拳頭,甚至出現同一救災點同時出現兩到三路安徽臺記者的情況,削弱了新聞產品的生產能力。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不少傳統媒體比如《人民日報》、上海廣播電臺等,都在進行全媒體形態的轉變,與之對應的,就是采編體系“中央廚房”的建立,逐漸摸索出了內容生產、寫作、分發的業務模式,實現了重大報道“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只有各“員”有效分工,才能實現全媒體聯動。最后,是如何傳播到達用戶的問題。在融媒體環境下,內容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迭代迅速,動態生產,“新聞不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在與用戶的互動中快速迭代,不斷推進,新聞由靜態產品轉變為迭代過程”。[ 3 ]根據調查,在融媒體環境下,一種更普遍的新聞獲取路徑是:“首先通過微信、微博了解新聞爆點,其次通過門戶網站新聞頻道和專業網站進一步的詳細信息、新聞背景、及其他聯動報道,再者通過電視和報紙求證這條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說法。”[4]這就要求在新聞產品要進行碎片化的迭代生產,新聞傳播的傳播必須拓展多元渠道,讓新聞觸點前移。在這一點上,安徽交通廣播利用頻率的微博和微信實施的比較充分,對新聞進行動態的跟蹤報道,實時生成碎片化的產品。但作為報道的主體力量,安徽新聞廣播的新聞產品基本還是一次采集一次生成,大量的優質內容和信息僅僅通過音頻的形式在電波中傳播,沒有實現優質產品的全部價值,也鮮有內容通過網絡的二次傳播并發酵,改變網絡議程設置。
3 結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新聞價值、標準等都已經發生了改變,人們接受新聞的內容、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今天,信息市場上缺的不是內容,缺的是去偽存真的內容、是專業生產的內容,而這仍然是主流媒體的優勢。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沖擊,受眾使用習慣的改變,新聞領域產品的內容和結構、傳播終端的形態和功能都在發生革命性變化。傳統媒體適應這種變化,以用戶思維生產新聞產品,是在話語權上爭高度的責任使然,也是在融媒體環境下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王利芬.對話美國電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34.
[2]劉明洋.新聞產品化的意義[J].青年記者,2015(12):72-73.
[3]周敏,浮琪琪.“互聯網+”思維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與重構[J].現代視聽,2015(3):6-9.
[4]向怡穎.電視媒體新聞產品化的兩大核心命題.媒介,2015(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