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飛
摘 要 科技新聞是新聞報道中一個十分特別的門類,不僅需要對事實進行及時、準確和詳實的傳達,還要將專業的科技事件和知識進行精準的“翻譯”。科技新聞的創作,不僅需要媒體記者有高水平的媒介素養,還需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通過了解新聞事件本身和背后的常識,來完成一篇新聞稿件的創作,因此兩種素養缺一不可。科技新聞的創作,除了創作者本身,采訪對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科技新聞首先是一篇新聞稿件,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篇科普文章,追求時效性的新聞,在科技新聞身上有了更多生命力,極有可能很久之后,這類稿件依然還能稱得上是新聞。
關鍵詞 科技新聞;媒介素養;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015-02
科學不再僅僅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是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克隆技術、艾滋病、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產權、沙塵暴、生物工程、人類基因組等等成為人類科技與人文共同需要關注的問題。基于對傳播效果的重要影響,科學的通俗表現形式等始終是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根據科技新聞科學性與大眾性等的特點,報道內容的科技含量是科技新聞的生命,表現形式的通俗化是增強科技報道可讀性的關鍵,若只注重前者,報道枯燥,讀者看不進去,起不到好的傳播效果;若過分偏重后者,則有嘩眾取寵之嫌,科學家避而遠之。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尋求平衡,是科技新聞工作者始終面臨的問題。
1 科學家是“引路人”“質檢員”
科技新聞能給人們帶來什么?科技新聞的價值體現為它滿足人們求知的多種要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體現科技新聞的經濟價值;“知識就是力量”體現科技新聞的知識價值;科技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維薩留斯的“血液循環論”及現代科學揭開的諸多“自然之迷”體現科技新聞的精神價值;用以消除受眾認識領域中的空白和不確定性,使受眾了解科技界的新發現、新發明、新觀念和新成果等信息,體現科技新聞的信息價值。而科技新聞報道內容的科技含量則是以上諸多價值的核心要素。知識性是科技新聞的固有內容,受眾可以從中獲得認識力量,知識含量的有無,知識價值的大小,知識價值的表現優劣,是判斷和衡量一篇科技新聞報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科技新聞報道的主體是科技事件,包括科技新發現、發明、科研法規政策等等,這決定了科技新聞報道必須高度重視準確性,而這里的準確性不僅指對事件本身的準確描述,也包括對科技事件所包含的科學原理、科技事件的意義必須闡述準確。在這些方面,主觀、歪曲的描述,甚至是數字上的些許失誤,都可能對報道的可信度產生無可挽回的傷害。
但由于科學有時對于外行大眾來說,實在是太陌生了,為了追求可讀性,記者就會在報道中偏離或渲染事實。科技新聞報道出現的偏差,產生于記者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產生于語境轉換的過程。科技新聞報道是化解語境的過程——從科研的語境化解、轉換到接受的語境,在這一過程中,記者需要把科學家的研究內容,用新聞語言,如用他們自己的文字,重新組建句子,提供給大眾,與此同時,新聞報道的戲劇化處理不可避免地出現時,諸如夸張、曲解、煽情、誤譯、誤傳等現象就會在報道過程中出現。媒體或記者被科學家稱作“骯臟的信使”也便由此而來。
2 科技新聞是“翻譯”的藝術
科技記者是代表公眾利益的科學觀察家,如果記者在報道中一味偏重科技含量,而不注意表現形式、如果公眾在看過報道后,感覺科學對他們太難了,或距離他們太遠,那不是一個可取的科學新聞報道。科技新聞報道是“翻譯的藝術”,寫出受“圈外人”歡迎的科技新聞,要求記者做個好的“翻譯家”。“翻譯”要善于化“硬”為“軟”。科技報道專業性相當強,尤其一些新概念、新技術、新發明,往往生澀難懂。優秀的科學家可以在兩分鐘內解釋清楚他的研究工作,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學會用兩句話報道清楚這項科學成果。
比喻是一種“翻譯”方法:即努力尋求最為貼切的說法。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來說明不熟悉的事物,其特點是通俗形象,如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20世紀初發現原子結構的特點,為解釋一些概念,作了個比喻:“原子結構實際上很像一個微小的太陽系,原子核就處在太陽的位置上,電子好像九大行星一樣遠離太陽而圍繞它旋轉,原子里的大部分空間是沒有被充滿的。”
寫出準確的、有科技含量的科技新聞報道,離不開記者與科學家的合作,科學家對科技新聞的態度及介入程度很重要。要知道,對于科技新聞工作者來說,科學家是“情報員”?“引路人”和“質檢員”。對科技事件做出準確描述最好的辦法之一,是盡可能多得擁有權威的信源。科技報道的準確性要求記者必須借專家之口說明問題,而科學家關鍵的一句話或評論,往往會對科技事件內涵的闡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書面的引語,即權威科技出版物或學者論文中的原話,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反復核實采訪內容,是對采訪對象和受眾共同的尊重。
3 提高修養重視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從國外學術界植入的一個概念,更加關心貼近人的精神層面方面的問題。現代“人文關懷”脫胎于歐洲中世紀作為神學對立物而產生的人文主義,它頌揚理性,崇尚知識,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性的完美和崇高,大力倡導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
新聞宣傳需要有人文關懷,科技新聞報道更需要人文關懷。在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信息時代,科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技新聞所基于人文關懷的啟蒙意義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的科技知識普及程度還嚴重不足,公眾整體的科學素養也不容樂觀,前些年還出現“水變油”“特異功能”等偽科學報道,還有的人迷戀邪教異說,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這對于科技新聞工作者,在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艱巨的任務要求。可見,將人文關懷融入科技新聞,是科技新聞傳播活動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新聞報道的創新之路。這就要求科技新聞工作者要下更大的功夫切實加強自己的修養。可見,歷史和現實都明白無誤地給我們傳遞著一個信息:加強科技新聞工作者的修養,始終不會“過時”,且在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人文關懷的實現,還需要科技新聞的創作者,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和科學素養,既不能為了新聞噱頭而對新聞不負責任地添油加醋,要尊重新聞事實,不能夸大某一個科技成果或事件的影響力;同時,也不能將采訪對象的話語照搬照抄,要通過自己對新聞素材的理解,將專業詞匯轉化成讀者容易理解的話語,實現科技新聞的流暢閱讀和高效率傳播。
參考文獻
[1]李媛.新媒體從業人員媒介素養水平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7(1):12.
[2]于順.傳媒融合的“辦報”思路探究[J].科技傳播,2015(16):144.
[3]段海鷹.論新聞二次傳播中傳統媒體突圍路徑.中國報業[J].2015(22):58.
[4]姜雷.用互聯網基因盤活傳統紙媒資源[J].科技傳播,2016(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