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緒強
最近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雖然此話略帶有一些玩笑之意,但也確實反映出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城市,返回或去到農村為自身的發展謀求新的道路。他們或許厭倦了整日呼吸著霧霾的城市生活,抑或是看到了新農村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勃勃生機,但無論是何種理由,這種現象確實存在著并大有燎原之勢。
近幾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躍農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今年“兩會”前夕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大概有七百萬左右返鄉和下鄉人員,這里面主體是農民工,還有大學生、復員兵以及各類農業科技人員,還有城里的業主。他們到農村去,從事的行業都是一些新產業、新業態,他們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引入農業,激活了各類城鄉生產資源要素,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
如果說過去我們把農民定義成一種身份,那么今后“農民”這個詞,恐怕要從身份的概念轉變成職業的概念,甚至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頂層設計之下,政策紅利初現
2016年底,國務院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辦發〔2015〕47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84號)。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到農村施展才華。”
如今,在政策扶持之下,去農村創業這一現象已蔚然成風,而隨著這些支持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了在農村創業的便利。
河北省玉田縣集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理事長馮玉田的帶領之下成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談及合作社今天的成績,馮玉田并沒有忘記河北省對合作社給予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面臨著資金周轉、人才短缺等許多困難,但河北省針對我們這些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實行減征企業所得稅、免征增值稅、營業稅、水利建設基金等稅費減免政策,確保了合作社能夠有效運轉。”馮玉田告訴記者,“合作社平穩上路之后,河北省還為我們提供了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在貸款基礎利率基礎上上浮3個百分點以內的,由財政給予貼息,并積極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我們加強信貸投放。可以說合作社今天的成績也多虧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馮玉田和他的合作社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致富,而在與河北相隔1400多公里的重慶,農民伍金剛種了4年的獼猴桃,年年豐產卻并未豐收,采摘后沒有冷藏存放的地方,只能眼睜睜看著大量果子爛在枝頭,以至于他動了轉讓的念頭。直到去年11月,一筆90萬元的擔保貸款到手,才終于讓他有了徹底“從頭再來”的信心。
他高興地說:“這筆貸款真的很好,節省的利息不說,手里有了資金,多年來修冷庫的想法終于可以實現了,以后果子采摘下來有地方存放,再也不擔心壞掉,收入肯定會越來越高。”
據了解,這筆貸款源自重慶市為激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所推出的政策。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城口、榮昌、武隆等在內的29個區縣的388個項目受益,已獲擔保貸款共計45630萬元。
伍金剛拿到了讓他有信心“從頭再來”的擔保貸款,而他的重慶老鄉李承洪在外出打拼搞榨菜鮮銷、壇裝榨菜銷售一段時間后,于2004年回鄉創辦了自己的企業——重慶市涪陵區洪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農業企業發展的關鍵在“錢”。“錢緊”、“錢貴”一直困擾著眾多急需融資的農業企業,洪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也不例外。
為了讓像洪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這樣的企業不再為錢所困,重慶市在國家政策基礎上,按照市場原則,疊加推出了“融資風險保證”政策。重慶市財政局與重慶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農村三產融合專項風險保證金,作為撬動社會金融資金支持三產融合項目的全程融資風險保證,首期規模1億元,并授權重慶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作為風險保證金管理平臺進行日常管理,專項用于重慶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開展的財政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擔保業務發生本息風險后,由風險保證金提供風險代償。
“我們針對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微小(小微)類農業擔保融資,無須實物抵押,批量打包擔保,銀行見保即貸,微小類和小微類產品單筆擔保貸款額分別為100萬元以內和100萬-300萬元。原則上承貸銀行執行利率每年7%以內,微小類(100萬元以下)、小微類(100-300萬元)擔保費率分別控制在每年2%、2.5%以內,納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財政補貼后實際年化貸款費率更低。” 重慶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創業園區興起,眾創空間提升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84號)第二部分政策措施中的第十一條提出:創建創業園區(基地)。要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依托現有開發區、農業產業園等各類園區以及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社、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整合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建立開放式服務窗口,形成合力。現代農業示范區要發揮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成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重要載體。支持中高等院校、大型企業采取眾創空間、創新工廠等模式,創建一批重點面向初創期“種子培育”的孵化園(基地),有條件的地方可對返鄉下鄉人員到孵化園(基地)創業給予租金補貼。
其實,早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84號)提出創建創業園區之前,有些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為了更好地幫助返鄉下鄉人員創業,開始自發創建農民創業園等服務載體。
湖南省湘潭市農民企業家周永強就從農民創業園中受益頗多。2010年,周永強進駐了湘潭市桐梓村農民科技創業園,承包下園區內的20畝地,創辦了湘潭市永強食品有限公司做食品的物流配送和倉儲。“入駐到創業園的企業,在房租、稅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減免,除此之外創業園還幫助我們開拓銷售市場,大大促進了企業的良性發展。”周永強的喜悅寫在了臉上。目前,湘潭市永強食品有限公司企業年創利稅150萬元,吸納50余名富余勞動力就業,走出了一條農產品深加工之路。
作為湘潭市第一家村級自辦農民創業園,桐梓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斌告訴記者,“桐梓村農民科技創業園主要為用地規模不低于5畝,不高于20畝的10-20家無污染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生產用地和廠房,園區內實行統一綠化、統一倉儲、統一管理。目前,創業園已吸納小企業10-20戶,創業成功率在90%以上,新增就業崗位300人以上。”
同樣是于2015年6月創立的河南省新鄭孟莊鎮農民創業園,正在把創業農民變成創客之星。截至目前已有98家小微企業入駐,其中有53家是返鄉農民創業。
入駐新鄭孟莊鎮農民創業園的創業人員,除了享受新鄭市財政在企業房租、物業等方面給予適當補貼財政支持外,創業園還與新鄭農商行等金融機構簽訂框架合作協議,設立農業產業擔保基金,為入園創業者提供貸款擔保。目前,新政農商行已向53家創業園企業提供貸款扶持,總額度達到6485萬元。
在“雙創”時代,農民創業園等服務載體該如何“苦練內功”?河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生秀東研究員認為,農民創業園最重要的是要有特色,而不是簡單地給創業者提供一個生產經營的場地或提供同質化的優惠和服務。同時,應控制建設總量,警惕濫建亂建。只有恰當體現自己特色的創業園,才能走得長遠。
其實,農民創業園要想發展壯大,關鍵之一是創品牌。生秀東表示,農民創業園應成立協會,聯合企業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借助互聯網等電商平臺開拓市場。一旦品牌和市場打開,創業園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壯大。
作為服務農民創客的平臺,農民創業園必須有持久的資金保障。生秀東說,無論是民營創業園,還是政府類創業園,后期都容易遇到資金乏力的困難。尤其是政府類創業園,要設置專項資金并對其加強管理,同時要在發展模式上逐步由政府主導變為企業主導、政府扶持。
創業創新大潮,激起“金花銀浪”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他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在“雙創”浪潮中,農村的創業創新者異軍突起。農村的創業創新者正通過自身的努力,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業創新的過程中,讓更多人享受到創業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
“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家的土窩窩”。年輕時就外出經商的云南省祥云縣農民單加文,在外打拼多年事業有成后,一心想回家干一番自己的事業。通過長期的基礎調研,他毅然回鄉投資創建蔬菜基地。借助成熟的銷售網點和營銷網絡,于2011年3月17日注冊成立祥云縣龍之源蔬菜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特色蔬菜種植。為了有效擴大農民再就業渠道,單加文將分散生產種植的農戶組織起來,整體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一邊直接向產地收購,一邊與外地客商建立銷售關系,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費用,騰出了利潤空間,將利潤空間讓給了農戶,同時也激發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延長了農產品的產業鏈,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物流”的經營模式,提升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實現了企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互動雙贏”的良好發展格局。2016年,公司實現種植業收入6500多萬元,帶動1000多戶農民增收,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成為祥云縣蔬菜產業發展的明星企業。
36歲的山東漢子崔貴松,于2011年12月帶頭發起成立了日照市東港區漢光蔬菜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崔貴松始終堅定為農服務的信念,以擴大和加強示范基地、蔬菜專業村建設為重點,積極為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舍得投入,讓成員和農民得到實惠,實現合作社、成員、農民多方共贏。對合作社成員種植的蔬菜,以每千克高于同期市場價1毛錢的價格收購。僅此一項,菜農每年增收130萬元,人均3600元。合作社還對成員進行“二次返利”,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先后返利210多萬元,人均5760元。同時,合作社為不斷強化輻射帶動能力,加強了專業村建設,合作社在資金、品種、技術上重點扶持,實行基地規劃、種植計劃、技術指導、產品收購“四統一”。由于做到了政策上扶持,生產上指導,產品上包銷,利益上互惠,所以受到了農民的歡迎,專業村建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合作社帶動發展蔬菜專業村12個,聯結農戶560戶,戶均增收4720元。
“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是一篇大文章。當一部分人有了資金、有了技術、有了新的理想,立志返鄉下鄉再創業而且邁出了堅實的步子,一幅完全嶄新的中國新農村的圖景就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了。這是歷史的大進步,其中當然有許許多多的現實問題需要面對,需要解決,但是我們有充分的信心,通過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努力,一定能夠開創廣大農民、農村、農業進而是全社會的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