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與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關注度也逐漸提高,而信息的傳播途徑也越來越廣。電視新聞作為一種最基礎的信息傳遞途徑,在現階段信息傳播中依舊占有重要地位。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為了確保新聞真實性必然會涉及到同期聲的運用,因此后期同期聲編輯技術便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在此首先介紹了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運用范疇,論述了在電視新聞采訪中同期聲運用效果,最后提出幾點電視新聞中同期聲編輯技巧。
關鍵詞 同期聲;運用范疇;編輯技巧;電視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047-02
所謂電視新聞采訪同期聲,即為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時直接借助攝像機記錄在拍攝現場各種同步聲音,主要有采訪背景聲音、現場聲效、記者問答和解說詞以及被采訪對象語言表訴等。在電視新聞采訪中同期聲不僅是其中一項關鍵組成元素,同時也是確保電視新聞采訪效果的重要保障,同期聲的運用能夠讓電視新聞更加具有真實性,真實反映出現場情況,準確傳遞記者或被采訪者心理情感活動,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更具代入感。
1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運用范疇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占有重要地位,雖說其發揮的作用巨大,但并非所有電視新聞在采訪中都需要錄制同期聲,一些類似于新聞短消息、評論性新聞或述評類新聞等則不需要同期聲,這些新聞類型通常只需要解說詞觀眾便能夠準確理解新聞內容,倘若將同期聲編輯進去,反而有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1 ]。而對另外一些新聞類型來說,則必須要使用同期聲,借助同期聲編輯技術將畫面與同期聲銜接起來,能夠準確呈現新聞當時真實情況,并且有助于觀眾準確理解新聞內容,切身感受新聞潛在體驗。那么哪些類型新聞需要運用同期聲呢?
一是現場新聞。所謂現場新聞即新聞當事人或記者正處于新聞事件發生現場,這種情況下采用同期聲,讓新聞當事人或記者來描述新聞現場具體情況能夠提高新聞真實性,并且更容易引發觀眾共鳴。二是調查性新聞。調查類新聞報道涉及面較為廣泛,如果只依靠新聞解說詞來表達難以讓觀眾完全相信,這種情況下將電視新聞記者采訪中被調查對象說出的話播放出來,即使用同期聲,便可以提高調查結果可靠性和真實性,更容易讓觀眾信服。三是社會熱點新聞。這種類型包含的新聞內容往往與基層人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更易激發觀眾共鳴、引起觀眾注意,但是由于基層民眾對熱點新聞時間的了解不全面、不充分、不準確,可能會被社會不良輿論引導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社會秩序混亂。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權威專家點評和當事人來對熱點事件進行解釋,借助同期聲優點對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四是人物新聞。這類新聞中人物是新聞主體,因而更加注重人物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表達,而通過加入人物自己語言表述則效果更顯著,所以在人物新聞中通常需要編輯同期聲。
在實際生活中,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范圍遠遠不止以上幾種,也并不局限與電視新聞中,很多電影、電視劇在拍攝中也時常會利用同期聲編輯,具體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運用。
2 電視新聞中同期聲運用效果
2.1 增強新聞真實性
電視新聞最基本、最顯著的特點便是真實性,這是電視新聞和其他媒體形式最本質的區別。電視新聞中運用同期聲能夠對新聞中畫面空間位置及時間安排進行優化,確保畫面動態與聲音語言之間保持一致,增強畫面真實度。電視新聞中同期聲技術的運用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了解新聞現場真實情況,確保信息傳遞的真實、準確,提升觀眾直觀感受。將同期聲運用在電視新聞中與畫面進行結合能提升新聞真實性,引起觀眾共鳴。
2.2 增強觀眾參與度
在電視新聞中運用同期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觀眾與新聞現場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視覺和聽覺上增強觀眾新聞時間參與度,在提高觀眾視覺感受的同時讓觀眾更好融入到新聞事件中。在電視新聞中運用同期聲技術可以讓觀眾由被動的新聞信息接受者,轉變為新聞事件參與者,提升觀眾新聞代入感,從而有助于電視新聞的傳播。
2.3 增強聲音節奏感
一般情況下電視播音員播音速度為每分鐘220~250字之間,新聞采訪對象的講話速度在每分鐘120~150字之間。利用同期聲技術,可以實現播音語言與現場采訪語言的交錯使用,使得新聞事件的描述更加富有節奏感。就目前而言,仍有不少電視新聞播報中都沒有用到同期聲技術,觀眾只能聽到主持人的聲音,容易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因此,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應該做好同期聲編輯,以強化聲音節奏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3 電視新聞采訪中同期聲編輯技巧
3.1 細節結構進行優化
電視新聞采制過程中,在編輯同期聲之前必須要對整條新聞的結構予以優化,之后逐漸對細節內容進行充實。必須要結合主題把新聞內容結構進行合理銜接,新聞結構調整必須要實現嚴謹明確,開始和結束必須前后呼應,另外還可以借助于層層遞進的結構讓整個新聞內容的主題更加突出,讓中心內容更加清晰。一則新聞時間有限,受眾觀賞時無法慢慢體味,所以為了進一步加深他們的印象,讓受眾能夠更快地理解到其中的內涵,必須要保證新聞結構的清楚明確。優化內容效果、對整個新聞結構完成搭建之后,把抓拍到的各種有價值的同期聲充實到新聞中來[2],這些同期聲必須要充滿趣味性、豐富真實、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受眾能夠深深記憶。另外新聞的核心思想必須要保持,同期聲要有細節,如果失去了細節表現力,受眾就會覺得新聞節目十分空洞無味,也必然會降低受眾的興趣,降低節目的觀賞性。
3.2 采訪編輯有目的性
在進行同期聲的錄制工作以前,記者必須要對新聞事實有全方位的了解,可以直接抓住新聞的核心。在新聞內容中,哪些需要記者進行解說,哪些需要當事人進行表達都必須要清楚明確。按照當事人表達的內容展開采訪,借助于交流引導讓當事人可以聯系新聞主題,回答受眾想要了解的內容,防止出現空泛無味交談。另外還應當防止人為“導演”當事人,讓當事人可以自由表達。換句話說,記者必須要結合當事人的具體身份來實施采訪,如此才能夠確保采訪對象的談話與他們的身份相符合,才能夠體現出明確的特征,加深受眾的印象。但是在進行后期編輯時,由于節目要求或新聞播出時間的制約,采訪對象談話往往需要進行刪減,此時便很有可能影響到當時人表達的原意。因此后期編輯工作也應當緊扣主題,對同期聲進行科學的剪接,去掉那些和主題不相關的內容,真實還原采訪對象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進行剪輯時,同期聲的呈現必須要強調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同時與受眾的認知習慣相符合。
3.3 與解說詞保持統一
同期聲必須和主持人的解說詞之間相互配合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相對完善全面的聽覺系統,可以為新聞節目的傳播更好服務,組成新聞的一部分[ 3 ]。同期聲和解說詞屬于完全不同的新聞表達方式,解說詞強調敘述、能夠非常全面的呈現出新聞內容,而同期聲強調權威印證,主要是闡述新聞觀點,所以兩種模式不能夠混淆。我們要確保同期聲和解說詞之間相輔相成。合理選擇新聞當事人屬于有效開展好同期聲工作的基本前提,新聞觀點誰表達更能夠突出真實性與權威性是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同時應當從采訪對象的表達能力出發考慮,盡可能不選擇那些表述不清楚的當事人。進行后期編輯工作時,同期聲和解說的銜接必須要強調音效之間的連貫,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插入畫面實現場景交換,從而確保現場音效連貫和畫面的流暢。
3.4 注重畫面鏡頭銜接
在對電視新聞進行后期編輯過程中,為了提升電視新聞采訪內容的豐富程度,通常在后期編輯中在同期聲較長時間段內銜接一些相關畫面或鏡頭,目的是對新聞內容進行補充[4]。在同期聲編輯中,也可以進行畫外音處理,也就是俗稱的同期聲插畫面,讓觀眾在聽到同期聲的內容時能夠眼觀到相關新聞畫面內容,不僅能夠改善同期聲冗余、單調的問題,還可以降低新聞理解難度,有助于觀眾更好理解新聞內容。而在后期編輯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同期聲與畫面鏡頭之間的銜接,注意場景變化,避免出現不同類別場景與同期聲之間強行連接,這樣可能會導致觀眾產生跳躍感,不利于新聞內容理解。在后期編輯剪接中要注意同期聲與畫面之間的遞進感,提升電視新聞層次性。比如某一鏡頭若使用的全景,那么在后面的分期鏡頭便可以使用中景,然后再過渡到特寫或近景鏡頭,這樣能夠確保畫面流暢性。在對固定鏡頭內容進行銜接時,應保證長度相同,若同期聲與畫面之間銜接存在跳躍感,可選擇相關畫面進行連接。
4 結論
總之,同期聲是電視新聞中一種重要表達方式,其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既能夠顯著增加新聞內容真實性,同時還能夠顯著提升電視新聞吸引度,讓觀眾能更加深入了解新聞動態。對此,不論是記者現場采訪過程中,還是后期電視新聞編輯中,都應重視同期聲編輯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同期聲作用,提升電視新聞質量。
參考文獻
[1]呂國君.電視新聞采訪的同期聲編輯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125,214.
[2]趙國新.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及運用[J].新聞窗,2015(4):64-65.
[3]李忠君.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采訪與同期聲的妙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16):90.
[4]張慧華.電視新聞中同期聲的運用研究與體會[J].新聞傳播,2013(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