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昆
摘 要 紀錄片的創作一直吸引著人們用自己的視角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沒有人為的干涉,也沒有帶有表演性的故事,時至今日,紀錄片的傳播環境跟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傳統紀錄片之下似乎細分了一種新的形式——微紀錄片。而這種紀錄片形式是建立在當前新媒體迅猛發展基礎上出現的,其以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踐行流行,來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微記錄片作為一種當下“互聯網+視頻”模式下的審美現象,已然形成為一種新的審美趣味,微紀錄片的藝術特性以及在市場上的表現和爭議都是我們應該為之總結和思考的。
關鍵詞 微紀錄片;藝術市場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116-03
紀錄片的創作一直吸引著人們用自己的視角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沒有人為的干涉,也沒有帶有表演性的故事。時至今日,紀錄片的傳播環境跟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傳統紀錄片之下似乎細分了一種新的形式——微紀錄片。盡管很多人尚未很明確微紀錄片這一概念,但近年來的互聯網上早就出現了這種形式,它們通常短小精練但又蘊含了深刻的生活內涵,只是“微紀錄片”鮮有作為概念來闡述,但不可否認一點,微紀錄片的形式已經存在并且發展迅速。因此,針對它的一種新的審美趣味已然逐漸形成,微紀錄片的特點與當下很多長篇紀錄片的創作手段相結合,形成了“短平快”的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能夠流行因其有著傳播迅速和及時的優勢,微紀錄片的創作門檻相比傳統紀錄片更強調草根性原創性。大家都可以是編導,大家也都可以是片中的主角,大家甚至也可以在創作過程中合作,這些靈活多樣的特點很符合網絡媒介需求,但是微紀錄片的低門檻并不意味著其制作水準低,現在很多專業人士也參與到制作中,他們更多的采用標準化的影視制作手段,提高了微紀錄片的畫面品質。然而,僅就微紀錄片的篇幅來看,當前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它可能僅有數十秒,但也可能會達到10分鐘以上乃至半小時。與專業的紀錄片相比,微紀錄片在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特征,其拍攝手段可能原始并且簡陋,拍攝的目的可能屬于純粹噱頭式的嘩眾取寵,但大多數微紀錄片的內容是反映了生活的某一個側面,并且這一側面與當下通過網絡傳播的某一社會現象有關,如2014年在網絡上大肆傳播的“瓜子哥”視頻,而后以“什么仇什么怨”為題的微紀錄片在網絡上出現了數十個版本,將這一社會現象徹底地反映了出來。
微紀錄片的產生是依托著當下“互聯網+視頻”的背景,通過視聽化的語言手段實現兩個核心要點:真實和微小?!罢鎸嵭浴币恢本褪羌o錄片所持有的特征,微紀錄片傳承了這一特點,更是以真實為原則,呈現出獨有的敘事表達。無論是客觀再現和主觀呈現,微紀錄片一直遵循和追求著這兩點。另外,短小精悍作為一種狀態更能吸引人來觀看和關注,當下大眾的審美趣味跟以往不一樣,他們更愿意手拿移動端設備去觀看那小小畫框里的片子,更愿意去觀看小題材、小人物、小視角等很“微小”的片子,這些個體化的要求使得微紀錄片的視聽語言表達有了新的特征。因此,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討的是:微紀錄片的藝術性;我們如何看待微紀錄片這一形式帶來的效果;隨著微紀錄片的片源增多,其市場反應又如何?微紀錄片與其他劇情類微電影的創作手法有什么區別?等等一系列問題是我們開始探究微紀錄片首要解決的。
1 獨特的真實性
事實上,真實性是一種藝術化的呈現,它并不是簡單機械的客觀記錄,是靠真實的影像來傳達創作情感,表達思想,傳遞觀念,引人思考從而讓我們產生有代入感的情感體驗。通過互聯網技術,我們拍攝的作品可以直接抵達觀眾面前而不需要任何中介,我們在利用工具捕捉和分享現實生活中諸多故事的時候,同時也擔負起講述故事真相的責任。這種真實性體現在主創的主觀講述角度、觀者的真實感受以及影像的畫面真實3個層面。
1.1 主創的主觀介入
綜合來說,當下大多數微紀錄片都是基于拍攝者或“導演”“編劇”主觀意識的介入,通過微紀錄片這一媒介,將他們的看法、態度乃至價值觀反映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微紀錄片中的主觀論調并不明顯,或是拍攝者將它刻意隱藏起來,也可能會將它換成了另外一個主題。但歸根結底,通過目前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微紀錄片的創作過程,前期的題材選擇就已經表明了導演在這一問題的主觀性和傾向性,比如對素材的取舍、捕捉以及角度的選擇,甚至包括整片結構的安排都能看出主創對主題情感的審視和判斷。因此,主創是在用客觀的畫面影像表達主觀化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主創的主觀介入顯然不能背離真實性原則,不能給觀眾一種似是而非的感受。而一旦微紀錄片的內容超出拍攝者的主觀認識范圍,則背離了“紀錄片”這一定位,失去了微紀錄片的制作意義。
1.2 觀者的感受
對于觀者來說,在主創以微紀錄片為媒介講述某些題材的基礎上,觀者可獲得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受,這種感受源于觀者在生活中見到的、遇到的,乃至親身經歷過的一些事件。因此,從觀者的角度來看,微紀錄片具有較高的生活性、敘事性和客觀性特征。這種認識源于兩個層面。首先,微紀錄片只是取材于真實生活場景的一角,它以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深刻在觀者的腦中;其次,微紀錄片的敘事結構與觀者的生活步調緊密相連,使觀者潛意識里將自己代入其中,由此,則提高了微紀錄片的普及范圍。
事實上,在當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想讓觀者的思想態度與微紀錄片的宣傳內容產生共識具有一定的難度;但生活是一切藝術的原點,而觀者中的大部分人都屬于普通居民,他們每天的行為舉動都在生活的環繞之下。因此,無論當前多元文化具有怎樣的特殊性,都無法改變觀者的生活起點這一事實,如此,則進一步拉近了觀者與微紀錄片之間的距離。
2 藝術化的途徑
如果對微紀錄片“微”的理解局限在作品篇幅上,似乎給人以低門檻、低成本的價值描述。微不僅是小,確切說更應該是內容上的精致和精巧。
2.1 審美意識趨向精致單義
嚴格來說,審美既是人類對藝術的追求,又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本能。有學者認為只有人類具有審美訴求,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在植物世界里,美是滿足其生存的所有條件,如陽光、水分等,無論它們處于怎樣的生長環境,都會將觸角伸向能給它們提供養分的地方;而在動物界,美是其對獵物的追逐,立足于生活環境,為尋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種出于本能的獵食行為,即為動物的審美訴求,誠然,這其中也包括人類。因此,很多微紀錄片的創作初衷是出于一種對美的訴求,換言之,是追逐美的一種本能。創作者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首先滿足自己的審美,繼而為適應大眾審美而轉化拍攝角度和內容,如此,則使微紀錄片制的性質從“本能的審美追求”逐漸轉向更為精致的、立足于大眾的審美滿足。
2.2 視頻的當下性
當前,因手機、相機和其他攝影設備功能的合并和統一,拍攝手段越來越簡單化,而拍攝的內容也越來越趨于隨意性。據美國Pew?Research? Center于2016年調研的關于發展中國家智能手機普及率的結果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為58%,遠超俄羅斯、印度乃至發達國家日本的智能手機普及率。結合這一數據,按中國總人口為13億人計算,說明中國有7.54億人擁有智能手機,而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微紀錄片的制作者。進而,當下微紀錄片的廣泛普及也得益于我國互聯網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大,據《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統計,截至2016年6月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為51.7%,移動網絡覆蓋面積已超過90%。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微紀錄片以互聯網為媒介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傳播,無論是總量還是發展態勢,都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家電視媒體的制作和傳播速度。
2.3 未來的發展趨勢
立足于當下微紀錄片的現狀對其未來發展作出評估,大致可得出兩個結論。其一,隨著近年來中國社會共同價值觀的不斷轉變,人們從只關心自己的生活到開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在未來勢必將會有更多的微紀錄片出現,“草根創作”的態勢愈加明顯,這充分說明“草根階層”表達話語權的方式越來越廣。其二,與主流媒體創作的紀錄片相比,微紀錄片在社會影響力方面雖然無法比擬,但其完全扎根于生活的藝術特性在當下逐漸的顯現出來,在將來勢必會推翻“藝術只屬于一小部分人”的怪圈,以巨大的發展潛力改變受眾對“藝術”的認識,甚至會引領社會價值觀發生更進一步的轉變。
因此,可以說當前微紀錄片的藝術呈現方式是極為多樣化的,然而,這僅是中國微紀錄片發展的初期階段,在未來,其藝術途徑必將越來越廣,影響力也越拉越大。
3 市場語境下的微紀錄片
在當前,市場語境是由電視、廣播、報刊等主流媒體構建而成的語境,雖然互聯網的普及為微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同時也為主流媒體創造更大的市場語境提供了機遇。因此,市場語境下的微紀錄片一方面需要不斷的壯大,另一方面也需向著更為專業性的方向發展。然而,微紀錄片也可以與主流媒體形成良好的互動,在當前的市場語境下,其從創作生產到流通消費,在市場化過程中應構建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3.1 商業定制模式
嚴格來說,雖然目前很多微紀錄片的藝術性越來越強,但畢竟很多制作者沒受到過專業訓練,導致其內容形式魚龍混雜,其中以粗制濫造居多。鑒于這一客觀事實,微紀錄片在未來必將走上商業定制的道路。一方面,微紀錄片的傳播速度在當前已超過了專業電視媒體制作的紀錄片,另一方面,其內容可承載任何商業信息,如將某一商品以“軟廣告”的形式通過微紀錄片來宣傳,如此,則為微紀錄片賦予了巨大的商業潛力。當前很多企業已發現了微紀錄片的商業價值,并制作了一些相關作品,但總體來說,目前還未能達到一定規模,但這阻止不了微紀錄片向商業定制模式方向的發展。
3.2 從大眾到分眾
到了互聯網時代,受眾需求趨于多元化,分眾傳播按不同需求將受眾細分,同時普通人也可成為傳播的主體,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不再區別對立,每個人都是主創,每個人都是觀眾。這一現象在很多視頻網站中比比皆是,優酷土豆還有愛奇藝網站均開辟了自己的微紀錄片專欄和板塊。然而,綜合來說當前微紀錄片的價值尚未能被完全發掘出來,目前網絡上傳播的大多數微紀錄片都是以單集的形式存在,而系列化的微紀錄片較少,這主要受到了兩種因素的影響。其一是微紀錄片與紀錄片的性質區別,當微紀錄片的容量超過了一定的時間限度,如時長達到了一小時左右,則其定位已不能算是微紀錄片;其二是受到了內容和題材的影響,很多微紀錄片的制作者只想通過一段簡短的視頻來表達一個事件,事件的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篇幅,因此,當微紀錄片成為了一個系列,則必將畫蛇添足,達不到預期效果。然而,正如同很多文學作品會采用短小的篇幅來闡述一系列的事件,微紀錄片同樣也可以向著這一方向發展,即從大眾到分眾,從單一的事件描述延伸到某一社會現象,而這是微紀錄片向紀錄片發展的必經之路。
此外,如果想獲得更廣泛的市場認可,對潛在受眾的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通過對多種變量因素的考察來實現的,比如受眾群體統計變量,了解不同性別年齡和職業等因素的信息,以此判斷受眾接受微紀錄片的動機是什么?是為了純粹娛樂還是為了獲取知識?是為了認識社會還是自身審美需要?因此,微紀錄片更強調通過市場化途徑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有時候微紀錄片也會做訂單式生產,比如系列微紀錄片《跟我走全球》,這樣既有了創作的人財物等資源的保障,又符合了市場細化的需求。
另外,手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手機本身不再局限于通訊工具的角色,而轉變成多媒體新媒體的移動平臺。移動媒體由于便攜更容易與受眾粘合,無疑為微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高度個性化的定制內容,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梢哉f,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使得一系列內容變得更加的“微”,貼合了微紀錄片的“微”,以一種微觀視角來觀察生活,是當下語境的一種碎片式表達。在未來之后的發展也許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微紀錄片形式,但微紀錄片作為視頻形式一定是主流且可持續性的創作。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拉畢格.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M].何蘇六,等譯.4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王競.紀錄片創作六講[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3]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孫紅云譯.2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