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抗倭將領戚繼光,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戚同學小時候卻是格外好動,經常和小伙伴各種打鬧,令長輩們頭痛不已。好在頭疼歸頭疼,他也是一個讓父母感到欣慰的娃,因為除了打鬧,他還愛讀書!儒經?他鐘愛。史籍?也喜歡。
當小戚繼光長成少年戚繼光的時候(這時候父輩也老了),他背上了行囊,接任了父輩的職務。但他發現,雖然自己名義上是“頭兒”了,卻沒有人聽他命令:操練的時候,士兵們人來了,但心不在;讓他們跑步的時候,人在跑,但隊伍稀稀拉拉;訓斥他們吧,他們不服氣,討好他們吧,戚繼光做不到。沒辦法,這里是沿海重鎮,士兵們長期不打仗,都成了兵油子,整天吃喝混日子。
雖然是四品武官,但誰不知道你是官二代呢?在一個大家都看重學歷的朝代你來拼爹士兵們不服氣,因此戚同學只好報名武舉考試。
每天早上,他都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晚上懸梁刺股挑燈夜讀。
第一年,他及第了,第二年,他去參加會試。
考試結果嘛,無非是考上和考不上。可戚同學遇上了第三種。
關于戚同學這次考試的成績歷史中并沒有太多記載,但有史料顯示他的成績并不理想。如果繼續考下去,戚同學估計要來年再戰了。
正當他忐忑不安之際,一個人出現了。他是兵部侍郎楊守謙。他對大家說:不管考上還是沒考上,你們統統抄家伙跟我來,咱們干活去!
給戚同學顯露身手的場地叫作“庚戌之變”,這是一次外族入侵事件。
但這都是不重點,畢竟作為一個考試成績不咋樣,但能力還是有的青年,戚同學發揮得很好,得到了上級的欣賞,故而被委派到薊門去了。
在山東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四品指揮官,大家盡管不愛聽他的話,但好歹也是一個“上級領導”,可到了位于朝廷四大防區之一的薊門,領導一把抓,別說發號施令了,戚同學連說話的聲音都被淹沒在眾將領中。
因此,在最初的三年里,他只做了巡邏之類的工作。
在眾人看來,這小伙子就是一個看似才華橫溢,其實不過如此的家伙,時間一長便才華不再。
不過,這只是“眾人”看來而已。
真正的情況是:在接下來的岑港之戰中,戚同學的戰術讓俞大猷驚訝不已。
俞:你是怎么做到的?
戚:當年巡邊時候學的。
戚同學沒有打過大仗,但看過書啊。那本書叫作《孫子兵法》,是千年暢銷書,這不,就連拿破侖、希特勒都是孫子的讀者。
但像戚同學這樣讀《孫子兵法》的人,估計沒幾個了。他的讀書方法很原始: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比如——
孫子這樣說:敵人氣焰囂張,就不要去打(勿擊堂堂之陣)。
戚同學表示:越是氣焰囂張,越是要打(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
孫子繼續說:戰敗的敵人你不要追(佯北勿從)。
戚同學表示:整理隊形,留人防備,大步去追(收軍整隊,留人搜嘹,擂鼓追擊)。
這樣的筆記比比皆是,如果孫子復活看見這筆記,估計還得氣死過去:小兄弟,你這是和我對著干啊!
然而,實踐證明,戚同學的筆記很有用,它讓他在軍事戰略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往后的戰役中常常立功。
這所有的一切,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勤奮”。
你不知道你的勤奮什么時候會發揮作用,但你的苦功總有一天會讓你大放異彩。哪怕你的光芒需要多年以后才被眾人看見。這不,戚同學就用一生的成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無論是南征倭寇,還是北御韃靼,戚同學(后來成了戚大叔)都表現出色,此外他還排出了鴛鴦陣,發明了戚氏軍刀,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不忘吟詩寫字——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