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任才
“借助院士專家工作站這一平臺,我們的食品業轉型發展有望邁進一大步!”2月10日,蓋鈞鎰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潛江市湖北嘗香思食品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蓋鈞鎰的到來,給潛江食品業發展前景帶來無限暢想。
眼下,湖北院士專家工作站星羅棋布逾500家,建站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覆蓋全省17個市州和多個重點產業領域。據測算,這些工作站每年為企業新增產值上億元,成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平臺。
院士專家工作站多點開花,是湖北推動“第一資源”下沉的有力寫照。近年來,湖北針對基層人才匱乏、人才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不高等問題,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向基層和艱苦地區流動、向生產一線集聚,加速推動科教人才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破解人才分布的“馬太效應”
俗話說,孔雀東南飛,人往高處走。人才要素的流動亦是如此。湖北是科教人才大省,但長期以來,人才主要集中在武漢、襄陽、宜昌等大中城市,集中在國有企業、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在基層一線,尤其在老少邊窮山區,限于客觀條件,人才供需落差的瓶頸亟待突破。
如何調整人才地域分布、促進人才均衡發展,鼓勵人才到基層一線創新創業?湖北省委將這一命題擺在突出位置研究解決——調整頂層設計、強化目標考核、真金白銀支持,結合發展實際,湖北三管齊下,聚力破題。
“在湖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制定引導人才向農村基層和艱苦地區流動政策、實施科技人才向經濟發展一線集聚工程等一系列明確要求。”湖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于紹良介紹,2011年湖北省委出臺《關于實施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進人才強市建設的意見》,明確將“重在傾斜基層”“重在成果轉化”等“四個重在”作為全省人才工作發展的重要理念和工作重點。
綱舉目張,一系列務實舉措多線齊發。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服務團、“三區”人才支持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重點人才工程持續發力,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2016年,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再加馬力,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限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崗位流動、在基層一線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
在“政策加馬+考核加碼”雙擎驅動下,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不斷提速。
“提高了傾斜基層一線項目權重,單項分值占比達到30%,各單位落實‘重心下移、傾斜基層成為行動自覺。”湖北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核“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得到有力發揮,引導成員單位圍繞基層發展設計、統籌人才工程計劃,金融副職、科技特派員、“產業教授”、“雙創戰略團隊”逐漸成為具有湖北特色的重要人才項目。
春雷陣陣,引擎隆隆,時代的號角齊齊吹響,鼓舞著市州、高校、科研院所支持人才到基層一線創新創業。在地方,武漢“牽手連芯”工程、十堰“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黃岡“走進大別山”行動以及覆蓋各市州的“院士專家地方行”活動,建立了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長效機制。
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紛紛拿出硬舉措,合力共襄盛舉。省教育廳每年拿出650萬元,對支持教師到基層一線轉化科技成果成效較好的高校進行獎勵。省科技廳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萬元自然科學基金,對引導科研人員到一線創新創業績效考評前20名的高校院所進行獎勵。省人社、教育、衛生等部門對赴基層一線服務鍛煉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晉升職稱、職務調整時均予以傾斜。
改革創新人才“下嫁”政策
讓人才愿意去一線,去得了一線,留得下一線,閃光在一線,這是人才資源下沉的“正確打開方式”。基于此,湖北抓住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這個“牛鼻子”,激發人才到基層和一線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2013年、2015年,湖北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科技十條”)和《關于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新九條”),提出了“下放科技成果轉讓權”“明確科技人才或研發團隊在成果轉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可達70%至99%”。
“對于軟件開發類、設計類、規劃類和咨詢類等主要依靠智力投入項目的比例,最高可達團隊使用經費部分的70%,其他項目比例最高可達50%”,“允許科技人才或研發團隊以股權形式獲得的成果轉化收益,在形成現金收入后再繳納個人所得稅”等多重“利好”措施,為國家制定“三權”改革意見提供了重要參考,在全國產生了較強影響力。
“科技十條”全面實施的2014年,湖北省科技型企業超過1.2萬家,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占歷年來累計創辦的36%。
一時間,百花爭艷,喜報頻傳。武漢未來科技城光電技術研究院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專利技術(MOST)實現1000萬元掛牌轉讓,開創部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先河,其中700萬歸屬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所率領的研發團隊。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程寒松團隊的液態常壓儲氫技術以2000萬元作價入股,刷新了湖北科技成果交易的新紀錄。
與此同時,湖北因才施策,精準發力,推出一攬子創新舉措,為人才向基層和生產一線流動鋪路:
開展“我選湖北”計劃,實行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籍保留、學分連續計算和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招考加分政策,增強基層一線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放寬基層一線急需緊缺人才招聘的學歷、年齡要求,更加注重事業單位急需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流動引進;
實行衛生、農業等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兼職或服務鍛煉制度,把基層服務經歷、貢獻和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考核指標,對鄉村教師、基層醫務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高級職稱崗位結構比例給予傾斜;
實行省市縣和用人單位四級統籌,進一步提高“一紅一綠”試驗區引進的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保障水平。
既讓人才往一線流動,也讓一線人才留得住。自2014年起,湖北向鄉鎮機關干部和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每月發放300至500元基層工作津貼,將津補貼水平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基準線最低托到2.2萬元,穩住基層一線專業人才。
在向一線鋪路的同時,湖北另辟蹊徑,打通事業單位和企業科研人才流動“雙向通道”。
不久前,上市企業興發集團傳來捷報,集團董事長、湖北大學產業教授李永剛帶領團隊研發的兩項科研成果即將轉化,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3 億元。
這是湖北雙向實施“產業教授”項目成果之一。湖北省委組織部人才處負責人介紹說,這一項目旨在鼓勵高校院所聘用企業、行業高層次人才擔任研究生兼職導師或指導教師,支持企業聘請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擔任企業發展顧問、創新創業導師和科研項目合伙人,一舉打破了人才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雙向流動的“體制壁壘”。
不僅如此,在湖北,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可以到企業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攻關。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離職創辦科技型企業,可以保留編制、身份、人事關系,5年內可回原單位繼續工作,突破了“人才單位所有制”對科技人才流動的身份障礙。
路寬道暢,走的人就多了。眼下,越來越多的李永剛們,身兼雙重身份,卸下后顧之憂,釋放引領動能,帶領團隊閃耀在創新創業一線。
用“有形之手”搭建載體
在尊重人才市場流動規律的同時,湖北運用政府這支“有形的手”,促進各類人才向基層和艱苦地區流動、向生產一線集聚,優化人才資源區域配置。
幾年來,湖北相繼啟動實施傾斜基層專項,集中引導人才“下沉”,一年接著一年干,一錘接著一錘敲:
2013年,湖北集中實施“建設100個重點產業創新團隊、設立100個急需緊缺專業技術崗位”等為主的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六個一百”項目;
2014年,又集約推出了“選聘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受聘急需緊缺特聘崗位、選聘科技企業家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受聘兼職產業教授”等為主的傾斜基層“雙聘雙掛行動”;
2015年,再啟動實施“金融專項”人才扶持計劃,選派國開行等國家金融機構17名金融專業人才任市州政府金融副市州長;
2016年,改革沿襲多年的科技副職選派模式,首次啟動實施“貧困地區產業特職人才支持計劃”,廣受基層歡迎。
十多年來,1000多名專業人才帶著科技副職的身份,成為地方“科技大使”,發揮了重要作用。僅2014、2015兩個年度,70名科技副職為掛職縣市區成功申報創建國家級各類園區示范點20多個,爭取國家、省級項目1000多個,爭取資金超過30億元。
此外,湖北投入近億元,重磅推出“雙創戰略團隊”項目,給予立足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自帶技術、資本創辦企業的科技人才最大的榮譽和支持,在科技界、產業界產生強烈反響。
圍繞人才鏈、政策鏈、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五鏈統籌”,湖北進一步整合政府資源、配置市場資源、調動社會資源,分類打造了一批政策疊加、資源富集、人才匯聚、服務完善的“夢想小鎮”、人才創新園區(街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創業體驗區、企業創新崗位平臺和人才綜合超市等發展平臺,支持人才在基層一線創新創業。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建成夢想小鎮76個、人才創新創業園區(街區)178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582個、眾創空間215個、企業崗位創新平臺5600余個,集聚各類人才(團隊)13.4萬人、舉辦各類活動1600余場次、新增入駐孵化企業6000余家。
其中,武漢市大手筆實施“創谷”計劃,已建成以烽火創新谷、聯想星空智慧谷為樣板的7個“創谷”,并打造遍布全城的眾創空間,形成了多類別、多層次、點線面相結合的平臺體系。
一批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陸續建成,形成了“院所—基地—產業”一條龍產學研合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對武漢國英種業公司與武漢大學合作研發推廣的紅蓮型超級雜交稻“珞優8號”給予充分肯定。
“博士服務團”、“千名科技人員進千企”、“職業院校企業行”、院士專家工作站、“三支一扶”計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和專業技術人才奉獻崗位等計劃持續升溫。一大批人才在基層一線扶貧扶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在國家級重點貧困縣五峰,80后博士桑子陽十幾年扎根當地,解決了紅花玉蘭從野生轉為人工繁育的瓶頸問題,帶動800余農戶發展苗木培育產業化基地3000余畝,栽植培育苗木近30萬株,產值近2個億。如今,紅花玉蘭已成為五峰的綠色支柱產業。
千流匯聚,江海始成。在基層天地的廣闊舞臺,人才活力奔流涌動。荊楚大地上,每天都上演在著扎根一線,服務基層的人才佳話。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2016年,湖北省累計下派各領域專業人才2.21萬人(次),提供咨詢服務活動2600余次,傳帶幫扶基層人才17.6萬余人,創造經濟效益37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