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李宏楊++鐘祥濤++陳冠銘



摘 要 以鼓槌石斛八成熟蒴果為外植體,通過對其種子無菌萌發培養、原球莖繼代增殖及生根壯苗培養基的篩選,建立鼓槌石斛的組培快繁技術體系。結果表明:1/2 MS+1.0 mg/L NAA+8.0%土豆泥+0.10%活性炭培養基效果較理想,種子萌發率較高,發芽快;最適增殖培養基為3/4 MS+3.0 mg/L 6-BA+8%香蕉泥,增殖系數可達7.23;最佳生根培養基為3/4 MS+1.0 mg/L NAA+0.5 mg/L CA+8%香蕉泥,平均根數量達7.49條。煉苗移栽到松樹皮作為栽培基質的苗床上,1個月以后,成活率均達80%。
關鍵詞 鼓槌石斛 ;增殖培養 ;活性炭 ;生根壯苗
中圖分類號 R282.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3.014
Tissue Culture-based Rapid Propagation of 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
LIU Yang LI Hongyang ZHONG Xiangtao CHEN Guanming
(Sanya Sci-Tech Academy of Winter Breeding and Multiplication, Sanya, Hainan 572000)
Abstract Immature seeds of 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 were used as explants for tissue culture, and mediums for aseptic seed germination, subculture of protocomb, rooting and growth of strong plantlets were screened to establish a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for D. chrysotoxum lind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ium 1/2 MS+1.0 mg/L NAA+8.0% mashed potato+1.0% activated carbon was optimum for seed germination, under which the seeds germinated fast with a higher germination rate. The optimum subculture medium was 3/4 MS+6-BA 3.0 mg/L+8% mashed banana, which gave a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of 7.23.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3/4 MS+NAA 1.0 mg/L+CA 0.5 mg/L+8% mashed banana, and it produced 7.49 roots by average. The rooted plant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eedbed with pine bark as the culture substrate and had a survival rate of 80% one month after transferring.
Keywords 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 ; proliferation ; activated carbon ; strong rooted plantlets
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又名金弓石斛、粗黃草,為蘭科石斛屬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以及云南南部至西部等地。此外,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以及越南等國家亦有分布[1-2]。鼓槌石斛是一種集食、藥、觀賞于一身的石斛種類。其花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可作飲品及高檔菜肴的配料,有安神明目、補血美容、提高免疫力等;莖入藥則具有生津益胃、清熱養陰等功效,是收入《中國藥典》的五種石斛之一[3-4]。研究表明,鼓槌石斛含多種有效成分,如菲類、聯芐類、芴酮類、簡單苯環衍生物及酯類等,具有抑制腫瘤細胞、滋陰、提高人體免疫力和防止衰老等作用[5]。傳統上,鼓槌石斛也用于治療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熱、陰傷目暗等癥,對咽喉和腸胃疾病、白內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具有明顯的療效。
隨著對鼓槌石斛研究的深入,其藥用需求量愈來愈大,因長期掠奪性采挖,致使國內野生鼓槌石斛資源日趨枯竭,加上自然條件下,其種子萌發率極低,野生鼓槌石斛已經瀕臨滅絕[6-7]。為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又能保護野生資源,人工栽培可為藥材市場提供石斛原料,對蘭科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育和藥用石斛的產業化栽培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藍玉甜[8]等研究表明,以N6+2mg/L NAA+0.5 mg/L BA +10%香蕉汁+ 20 g/L蔗糖+0.5 g/L 牛肉蛋白胨+ 5.8 g/L瓊脂+0.5g/L AC培養出的苗整齊度高且均勻,但研究也發現,對于鼓槌石斛生根壯苗培養基而言,活性炭的濃度以0.05%為最佳。當活性炭的濃度≥0.10%時,就開始產生抑制效應,AC濃度達到2.0%以上便出現死苗。為了更新培養基,建立更優良的鼓槌石斛組培快繁技術體系,本研究進行了種子無菌萌發試驗、原球莖增殖試驗、不同濃度生長調節物質和不同活性炭濃度對鼓槌石斛生根壯苗影響等系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采自海南省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蘭科植物資源圃,經人工授粉八成熟的鼓槌石斛蒴果(圖1-C),經表面消毒之后[9],取其未成熟種子作為外植體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體處理
除去鼓槌石斛未成熟蒴果表面雜質,沖洗干凈,用洗潔精搖洗3次,每次5 min,倒去洗潔液后,再沖洗,瀝干,轉至超凈工作臺上。無菌條件下,以75%乙醇清洗消毒3 min,撈出后以無菌水沖洗3~4次,再用0.15% HgCl2消毒15 min,撈出后用無菌水沖洗4~5遍,瀝干備用。滅菌后的蒴果置于不銹鋼盤上,切除其兩端各約0.5 cm,然后中段縱向切開,夾取一塊,并將種子均勻撒在培養基上[10]。
1.2.2 培養條件
實驗各階段材料均置于(25±2)℃和2 000~2 500 lx光照條件培養,每天用日光燈照明10 h照明(8:00~18:00)[11]。
1.2.3 試驗配方
① 鼓槌石斛種子無菌萌發培養基 試驗了2種無菌發芽培養基,配方1附加有10.0%土豆泥和0.1%活性炭,配方2則不加土豆泥與活性炭;二者的其他組分相同。配方如下:1/2 MS無機鹽+肌醇200 mg/L+煙酸1.0 mg/L+鹽酸硫胺素2.0 mg/L+鹽酸吡哆素1.0 mg/L+甘氨酸2.0 mg/L+NAA 1.0 mg/L+蔗糖2.5 %+卡拉膠粉0.75 %;pH=5.8。
20 d后開始觀察發芽情況,連續記錄3個月。
②增殖培養 用鼓槌石斛原球莖作為繁殖體材料,每瓶接入10枚原球莖,每處理各接種5瓶,重復3次。采用以下9種培養基進行原球莖增殖培養:供試的外源激素為KT和6-BA 2種,每種外源激素各設1.0、2.0、3.0、4.0 mg/L 4個濃度梯度,以空白作對照(CK-a),基本培養基為1/2 MS。各處理的編號及外源激素的種類與濃度如表1所示,接種后3個月統計增殖系數。
③生根培養 用鼓槌石斛二葉期無菌苗作為實驗材料,每瓶接5株,每處理各接種5瓶,重復3次。采用以下8種培養基進行鼓槌石斛小苗生根培養:(1)3/4 MS;(2)3/4 MS+0.5 mg/L IBA ;(3)3/4MS+3.0 mg/L IBA ;(4)3/4 MS+0.5 mg/L NAA;(5)3/4 MS+1.0 mg/L NAA;(6)3/4 MS+1.0 mg/L NAA+0.5 mg/L AC;(7)3/4 MS+1.0 mg/L NAA+1.0 mg/L AC;(8)3/4 MS+1.0 mg/L NAA+2.0 mg/L AC。以上培養基均加8%香蕉泥勻漿,以空白作為對照(CK-b)。接種3個月后統計鮮重和生根數,
1.2.4 組培苗的移栽
鼓槌石斛移栽前幾天要煉苗。移栽前將培養瓶的蓋子擰松(不完全打開),并從培養室挪到蔭棚下放置2~3 d,然后將瓶蓋完全打開,再放置1~2 d。移栽時,用鑷子將苗從培養瓶中輕輕取出,小心操作,切忌傷害根系。將附著的瓊脂培養基洗凈后,用1∶800倍的多菌靈和1∶800倍的百菌清混合液浸泡20 min消毒,然后移栽到用松樹皮作為栽培基質的苗床上。移栽后注意要用75%遮陽網遮蔭,并注意要適當控制水分和溫度,避免陽光直射,注意控溫保濕[7](圖1-A、1-B、1-D)。移栽1個月后統計成活率。
1.2.5 數據處理
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新復極差法檢驗,α=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子萌發
鼓槌石斛未成熟種子接種到發芽培養基上1處理進行培養時,萌發速度較快,原球莖增殖多,出苗整齊。經約20 d培養,可在培養基表面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綠點,這些綠點即是鼓槌石斛種子經過這段時間的離體培養之后種胚已發育成為成熟的原球莖體(淺綠色),其中發育較快的原球莖體已經形成子葉。至離體培養30 d左右時,在培養基表面可看到除了多數部位分布著比較均勻的一薄層淺綠色的成熟原球莖外,也有不少成堆的直徑在0.5~2.0 mm不等的綠色球狀物,這種綠色球狀物實際上是在接種時種子分散不均勻,以后種胚發育成成熟的原球莖體之后,相互堆疊在一起,形成綠色球狀顆粒。隨后,原球莖體相繼發育成苗,并伴有新增殖出來的原球莖體形成;成熟的原球莖體在離體培養的過程中萌發出子葉和真葉,至接種后第80天左右,整個培養基的表面以及培養基表面1.0~1.5 cm厚的空間內,均充滿了具1~2片真葉的鼓槌石斛實生小苗,以及位數不少的新增殖而形成的原球莖體。此時,未成熟種子的無菌萌發過程即告完成,應及時將實生苗轉接到新配制的生根壯苗培養基上,或將原球莖體轉接到新配制的增殖培養基上進行增殖培養。經過表面消毒處理的鼓槌石斛種子接種到發芽培養基2處理進行培養時,種子的萌發速度較慢,直到60 d后才能在培養基的表面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綠點。離體培養90 d時才少數成苗,但顏色較淡,長勢較差。
2.2 鼓槌石斛原球莖增殖培養
不同激素濃度對鼓槌石斛增殖培養的影響見表1。從表1可看出,與對照相比,向培養基中添加細胞分裂素KT與6-BA都顯著提高了原球莖的增值率。其中,對于添加KT的配方而言3.0 mg/L KT濃度的增值率顯著高于其它濃度處理;對于添加6-BA的配方而言3.0 mg/L 6-BA濃度的增值率顯著高于其它濃度處理。添加3.0 mg/L KT與3.0 mg/L 6-BA之間無顯著差異。但生長表現來看,添加外源激素KT增殖出來的小苗容易畸形,3.0 mg/L KT增殖率雖然比較高,但小苗畸形,葉片卷縮。說明,適用于鼓槌石斛的增殖培養的培養基是1/2 MS+3.0 mg/L 6-BA,增殖倍數在7左右。
2.3 無菌小苗生根培養
不同濃度激素和活性炭對鼓槌石斛生根壯苗的影響見表2。從表2以看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IBA和NAA對試管苗生根數和鮮重影響較大,與對照相比,培養基中添加IBA和NAA顯著提高了生根數和鮮重,但IBA濃度0.5與3.0 mg/L沒有顯著性差異,而NAA濃度0.5與1.0 mg/L存在顯著性差異,NAA添加濃度1.0 mg/L時平均生根數達到6.53;添加不同濃度的活性炭對試管苗影響較為明顯,濃度在0.5 mg/L時,平均生根數可達7.49,顯著優于其它處理,隨著濃度的增加,生根數顯著下降。添加活性炭后的鼓槌石斛小苗的根明顯變粗,在后續的生產實踐中,配方3/4 MS+1.0 mg/L NAA+0.5 mg/L AC培養出來的無菌苗表現良好,植株粗壯,根長且壯(圖1-A,1-B)。
2.4 鼓槌石斛組培苗移栽后成活情況
鼓槌石斛的組培苗移栽到松樹皮作為栽培基質的苗床上之后,經過1個月的精細管理,絕大部分植株即可發出新根,成活率達到80%以上。移栽后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定期及時噴施殺菌劑,防止爛根爛苗。移栽前用1∶800倍的多菌靈和1∶800倍的百菌清混合液浸泡20 min,并及時取出攤晾2 h再移栽到苗床上,然后再定植到苗床上。以后每3 d 噴施1次1∶800倍的多菌靈和1∶800倍的百菌清混合液,連續15次,以后視苗情況和天氣再定。二是注意水分管理,不能噴水太多,太多容易導致爛苗爛根;太少則容易脫水枯萎而死苗。一般宜于晴天早上噴霧2~3 min,視情況決定是否再噴水1次,下午18:00 左右,如天氣太熱,基質太干燥,再噴霧2~3 min。如為陰雨天氣,則不宜噴霧。栽培基質太濕時,不噴水;中午不宜噴水。
3 討論
一般認為,活性炭能吸附組培苗生長發育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而且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之后,有助于在無菌苗的基部營造出一個較暗的局部環境,進而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因此,在眾多組培研究中,或在組培苗工廠化生產實踐中,在生根壯苗培養階段,往往會在培養基中加入一定濃度的活性炭。前人研究結果表明,添加0.5%活性炭和香蕉汁能促進試管苗根的生成和生長[8,12]。本研究注意到,對于鼓槌石斛而言,活性炭的最佳濃度為0.05%,當活性炭的濃度≥0.10%時,開始產生抑制效應,這與高燕[13]等研究結果有所差異,在生根壯苗培養基中添加0.1%AC生根壯苗效果并沒有0.05% AC效果好。因此,是否加入活性炭,以及加入的多少,均有必要通過一系列濃度梯度試驗來驗證。活性炭在吸附有毒或有害代謝產物時,也會強烈吸附培養基中所加入的外源激素、維生素以及大部分礦質營養成分。因此,活性炭的濃度一定要控制在恰到好處,否則會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14]。
本實驗在使用生長調節物質濃度及附加物的種類與前人有所不同,為的是進一步尋找生根壯苗的最優培養基配比。結果表明,鼓槌石斛幼苗在以生根培養基為:3/4 MS+1.0 mg/L NAA+0.5 mg/L CA+8%香蕉泥,(25±2)℃和2 000~2 500 lx光照條件下培養,每天用日光燈照明10 h條件下培養 90 d后苗高最高可達10~12 cm、生根數多(平均 7.49條),出苗整齊,適合批量生產。
參考文獻
[1] 徐 紅,劉 峻,王崢濤,等. 鼓槌石斛組織培養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1,06:18-21.
[2] 楊 虹,畢志明,項素云,等. 不同采收期鼓槌石斛中酚類化合物的測定[J]. 中草藥,2005,12:1 885-1 886.
[3] 李熙燦,彭紹忠. 鼓槌石斛及其研究進展[J]. 現代中醫藥,2005,04:67-69.
[4] 肖春宏,黃飛燕,楊波. 鼓槌石斛研究進展[J]. 山西農業科學,2014,06:647-649.
[5] 楊 虹,龔燕晴,王崢濤,等. 鼓槌石斛化學成分的研究[J]. 中草藥,2001,11:15-17.
[6] 白 音,包英華,金家興,等. 我國藥用石斛資源調查研究[J]. 中草藥,2006,09:1 440-1 442.
[7] 唐 玲,李 戈,唐德英,等. 鼓槌石斛的資源現狀與保護利用研究[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04:61-63.
[8] 藍玉甜,劉世勇,羅玉婷,等. 鼓槌石斛種子萌發培養與小苗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1,09:5 380-5 382.
[9] 王 蒂.植物組織培養[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0] 陳 文,王延春,劉國民,等. 鼓槌石斛未成熟種子無菌萌發與小苗組培快繁的研究[J]. 貴州科學,2008,01:45-51.
[11] 唐德英,楊春勇,王云強,等. 鼓槌石斛生長發育規律研究[J]. 中草藥,2006,37(10):1 572-1 574.
[12] 蔣 林,丁 平,鄭迎冬. 添加劑對鐵皮石斛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的影響[J]. 中藥材,2003,08:539-541.
[13] 高 燕,李澤生,李桂琳,等. 鼓槌石斛雜交育種及組培育苗技術研究[J]. 熱帶農業科技,2015(1):15-19,23.
[14] 劉國民.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教程[M].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