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國
問題31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然而,我國農業在不斷增產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位農業專家表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目前呈現出“二八現象”,即我國糧棉油糖四類農產品播種面積占我國農業總播種面積的80%以上,而總產值約為2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換言之就是八成的耕地貢獻了兩成的農業產值。
近年來,農民增收也越來越難了!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其中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第一大來源。但是,在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GDP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農民工就業機會越來越少,每年外出農民工增長只有0.4%,而返鄉農民工數量不斷增長。同時,隨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業生產成本在快速上升,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費用的支出,年均增幅達到8%到9%,依靠糧食增產和提價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就糧食生產而言,有關部門統計過,2015年四大糧食品種畝均產值是1039元,沒有扣除成本,和上一年相比增長了0.2%,基本是持平,但畝均費用是357元,比上一年增長了4%,費用增長4%,產值增長0.2%。畝均收益是682元錢,這個收益包括農民本人的人工和利潤,和上一年同比下降2.4%,每畝純收益是下降的。
現在使用的化肥已經超過了5900萬噸,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現在每年使用的農藥大概在180萬噸左右,但真正能夠作用于作物發揮作用的比重不到30%,有70%在噴灑過程中都噴到了地上或者飛到了空中。我國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大概在240多萬噸,但每年能夠回收的不到140萬噸。這些污染都在加劇。
放眼農村,很多人都不在家種地,“后繼乏人”是某縣甜高粱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最為擔心的問題。他說,現在合作社里的農機手普遍在45周歲以上,受反應速度、動作敏捷性等因素制約,他們再干5到10年就要“退休”,但這個活總要有人干的。高粱種植對播種技術、農藥施用有很高要求,雇工大多是55歲以上的閑散勞力,很多人不會使用農機具,藥物配比、機械噴砂,掌握得也不精準,農藥殘留經常超標。從育苗、播種、田間管理、收割、歸倉,每個環節都得靠自己“親力親為”。
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 重農固本,乃安民之基。你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都面臨哪些挑戰?
2. 如果中央明年繼續發布一號文件,就我國農業發展進行部署。假設讓你參加這個文件的起草,你認為應該重點強調哪些問題?
【答題要點及思路提示】第1問,一方面要總結案例材料給出的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挑戰,另一方面還要根據自己的認知答出超越材料外的更全面、更深入的挑戰。作答此題,一要全,盡量把主要的應有的挑戰都答到;二要準,一定要準確,答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挑戰,不能涉及其他內容;三要一條一條答,分條表述,盡量簡潔。主要作答內容有:(1)糧食生產效益低下,糧食安全面臨挑戰。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低位,生產成本持續增加,種糧農民無利可圖,耕地撂荒現象常有發生。即使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也不得不調減種糧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農業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下滑,農業整體競爭力下降。勞動力成本上漲,農業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趨弱。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投入品價格不斷攀升,農田水利設施還不完善。(3)國外農業市場沖擊嚴重,農業產業安全遇到挑戰。大宗農產品國內外價差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導致國內庫存攀升,出現“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4)農業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堪憂。化肥、農藥多用濫用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百姓餐桌安全難以保證。(5)涉及“三農”問題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農業、農村改革滯后,土地流轉還存在體制機制障礙,農業生產要素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6)農業科技實力不強,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市場化程度比較低,服務體系尚未健全。農業科技對農業產業發展驅動力不足,涉農信貸成本高,抵押擔保制度不健全,產業資本支農力度不強,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土地流轉價格機制尚未建立。
第2問,情景模擬題。既要站在全國角度去思考問題,謀劃農業發展;又要結合案例材料,去解決案例材料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和挑戰。作答此題,要廣開思路,把科學合理、符合國情實際的舉措、辦法答出來。作答不要面面俱到,要答核心的重點的內容。只答推進農業發展要做什么,不要答為什么做,不要有分析、解釋或說明的內容。文字要簡潔干練,內容點到即止。主要作答內容有:(1)深化農業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糧棉油糖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加大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力度,向規模和科技要效益。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整糧食品種余缺,以遠期合約形式穩定國內糧食供給和市場價格。(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穩糧”的基礎上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加大糧食生產補貼,鼓勵種糧大戶發展規模種植。創新糧食生產的獎補機制,推進種糧收益與種植經濟作物平均收益保持相同水平。推廣良種普及和科技種植,培優和做強農產品加工業,鼓勵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3)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在農村大力發展互聯網業務,通過互聯網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將農民分散的個性化供給和需求積聚起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資電商、農業信息服務、農產品電商、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等新型服務業態。(4)加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村市場主體提供多元化、多樣性的融資方案。盤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促進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5)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壯大“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等不同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發展路徑,從單一農產品生產擴展到加工、銷售、服務、創造品牌,實現一體化經營。積極打造集農業生產、科技、生態、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園區,發展鄉村旅游。(6)培養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大力培養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帶頭人和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鼓勵各類人才,特別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大學生、轉業軍人回鄉創業。(7)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農業轉型發展和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健全和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出臺鼓勵降低農業水土資源消耗的措施,開展農業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點源和面源污染,規范化肥、農藥和塑料薄膜等農業投入品使用。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濕,進一步修復和保護濕地和江河湖海等水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