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田永宏+房振兵+范兵+孫永建+趙沙沙+母俊+陳科海+曹國長
摘要:概述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基本原理,介紹了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蟲害現狀與背景、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以及水稻品種抗逆性鑒定技術。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6-105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6.016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system of crop diseases & pests were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diseases &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he main green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est & disease, and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rice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rice; diseases & insect pes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綠色、節能、環保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也是中國“十二五”規劃要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隨著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種植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加上外來病蟲害的不斷入侵,致使農作物病蟲害現已成為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提出要按照“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加快構建新型植物保護體系。湖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要實現上述目標,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勢在必行[1]。
1 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基本原理
1.1 綠色防控策略
以作物區域生態系統為基礎,1~2種重大病蟲害發生和流行規律為主線,在最大限度滿足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的前提下,根據現有的相關科技成果,結合當地生產實際,制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其方法和步驟如下:①明確作物主要病蟲害種類;②探索重大病蟲害發生和流行規律;③了解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病蟲為害過程;④開展綠色防控技術試驗;⑤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操作規程”[2]。
1.2 主要綠色防控措施
①盡力降低初侵染源數量(控制源頭)。主要措施有清潔田園、種子消毒、避開或轉移寄主、控制遷飛源等。②正確選栽抗(耐)病蟲良種(增加自身抵抗力)。③大力推廣健身栽培技術(借助外力增強自身抵抗力)。包括培育健康種苗,推廣配方施肥,實施科學管理,如修剪、管水等,科學推廣害蟲誘殺技術,如燈光誘殺、性誘劑誘殺、高感品種誘殺等。④合理實施生態調控技術。包括釋放天敵、輪作、間作套種等。⑤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包括堅持統防統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單劑品種,準確把握最佳防治時期和施藥時間,正確配制藥液,注意施藥質量[3]。
1.3 制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操作規程”
①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②明確政府職責;③落實資金來源;④組建專家技術小組;⑤科學布局綠色防控網絡;⑥加強科普宣傳,堅持統防統治[4]。
2 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蟲害現狀與背景
2.1 主要病蟲種類及其為害癥狀
近年來湖北省發生的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薊馬、稻稈潛蠅等;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加上惡劣氣候環境頻發以及外來病蟲害的不斷入侵,新的危害如低溫冷害、高溫熱害、水稻細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均有上升的趨勢[5,6]。為了達到有效防控上述病蟲害的目的,準確識別這些重要病蟲種類及其為害癥狀至關重要。
2.2 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
蟲害世代重疊現象嚴重,代次不明顯;遷飛性害蟲發生規律難控;病害發生的時空差異明顯。
2.3 病蟲害暴發的主要原因
①抗性基因丟失。以高產、優質為主要目標的品種選育,致使品種資源的抗性基因在人為的品種選育過程中逐步丟失,從而導致現行推廣品種的自身抗性不斷降低或喪失。②農藥和化肥使用方法不合理。以農藥和化肥為主的高產種植模式破壞了稻田生態平衡,使天敵的種群和數量不斷減少,有害生物的數量不斷增加。③種植制度的多樣性和惡劣氣候環境頻發。復種指數的不斷提高為有害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種群的復雜性提供了食物鏈和變異機會。惡劣的氣候環境對品種的適應性要求不斷提高[7]。
2.4 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眾所周知,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工業和城鎮污染;二是農業和農村污染。其中,工業和城鎮污染源屬于集中性污染源,可集中處理,且處理技術國內外具有通用性,因此主要依靠法規和政策解決問題。只要資金到位,污染問題在較短時間內就能解決。如工廠和城鎮的“三廢”處理等;而農業和農村污染源屬于開放性污染源,無法集中處理,且處理技術因不同生態地區種植結構和病蟲等有害生物的發生、發展和危害規律不同,而具有顯著特異性,因此主要依賴科技解決問題。即使資金到位,短時間內也不能解決問題,需要長期可持續的科技支撐[8],如農藥和肥料污染問題。
湖北省水稻復種面積近200萬hm2,按平均每公頃使用農藥15 kg和化肥375 kg計,每年就有3萬t農藥和75萬t化肥施入稻田。農藥按50%、肥料按20%流失率計算,有1.5萬t農藥和15.0萬t肥料隨著雨水滲入土壤,流入江河。年復一年的累積,不僅土壤和水被污染,而且直接造成農產品和食品的有害物質超標,嚴重制約了綠色產業發展。由此可見,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3.1 綠色防控策略
根據不同稻區稻田生態特點,樹立全程田間科學管理意識。以推廣高產、優質、抗性良種為基礎,科學實施綠色保健栽培技術為前提,適時有效地組織農藥統防統治為保障,達到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3.2 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
主要病害綠色防控措施:搞好病稻草處理;選用抗(耐)病品種;搞好種子消毒;培育無病壯苗;科學肥水管理;合理施用農藥。主要蟲害綠色防控措施:消滅蟲源;選用抗(耐)蟲品種;誘殺;培育無病壯苗;科學肥水管理;合理施用農藥。
3.3 簡明技術規程
1)正確選栽抗病良種。目前湖北省生產上推廣應用的新品種很多,各農戶應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和耐病品種。若田塊處于常年重病區,就必須選栽高產抗病品種;若處于輕病區或無病區,可以選栽優質高產耐病品種。在選栽感病品種時,要特別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2)搞好種子消毒,最好選用包衣種。種子消毒采用浸種靈、強氯精等,按說明操作。
3)清潔田園。水稻收獲后及時處理稻草,犁耙漚田。結合春季整地,打撈浮渣,并集中處理,降低病蟲基數。
4)培育無病蟲壯秧。秧苗三葉期和移栽前2~3 d噴施氧化樂果和Bt制劑等預防二化螟、稻薊馬和稻稈蠅等。旱育秧還要使用敵克松進行床土消毒。
5)推廣配方施肥,實施科學管水。推廣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增施鋅肥、鉀肥、硅肥、鈣肥和有機肥,巧施穗肥,避免重施、偏施和遲施氮肥;做到前期淺水分蘗,夠苗及時露曬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濕交替。整地時,先施生石灰450~750 kg/hm2,腐熟農家肥15 000~22 500 kg/hm2;耙田時每公頃施復合肥(N∶P∶K=1∶1∶1)150~225 kg,鋅肥和硼肥各30 kg;返青后,每公頃追施尿素75~120 kg+鉀肥45~75 kg+除草劑(如野老﹑維農﹑草克凈等);拔節后,每公頃追施尿素45 kg+鉀肥75 kg+井岡霉素30包。做到前期淺水分蘗,夠苗及時露曬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濕交替。
6)燈光誘殺成蟲。每3.3 hm2地安裝一盞頻振燈,從5月開始,9月底結束。堅持每天19:00至次日6:00開燈誘蛾,殺滅螟蟲、稻縱卷葉螟及稻飛虱成蟲。
7)科學合理使用農藥。一要堅持統防統治;二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品種,最好選用單劑,少用復配劑。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三要準確把握最佳防治時期和施藥時間;四要正確配制藥液,注意施藥質量。嚴格按產品說明書要求施用,藥劑先要用少量水溶解后再混勻,噴藥要均勻,不留死角。每公頃機動噴霧用水量為225~300 kg,手動噴霧用水量為750~900 kg。湖北省5月中旬后,病蟲害開始普遍發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代螟蟲發生,主要為害早稻和中稻秧苗;6月上旬二代稻縱卷葉螟發生,主要為害早稻和中稻分蘗,6月中下旬二代稻飛虱發生,主要為害早稻和中稻分蘗,6月中下旬稻薊馬發生,主要為害晚稻秧苗;7月二代螟蟲、三代稻縱卷葉螟、三代稻飛虱發生,主要為害中稻;8月三代螟蟲、8月中下旬四代稻縱卷葉螟發生,主要為害中稻和晚稻;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四代稻飛虱發生,主要為害中稻和晚稻;9月中旬四代螟蟲發生,9月底至10月上旬五代稻飛虱發生,主要為害晚稻[9]。
4 水稻品種抗逆性鑒定技術
4.1 大田鑒定
在區試田間調查的基礎上,對發病嚴重的品種調查穗發病率。
4.2 專業鑒定
目前全國開展水稻品種抗逆性專業鑒定技術研究的對象有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稻飛虱、葉蟬、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耐冷性、耐熱性、耐旱性、耐鹽堿性等16余種。其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稻飛虱等鑒定技術在國家水稻品種區域試驗中得到了應用。湖北省在抗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和耐冷性、耐熱性等鑒定技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在稻瘟病自然誘發鑒定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方面位居全國前列,并在國家和湖北省水稻品種區域試驗以及抗病品種選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具體如下:
1)建立稻瘟病自然誘發鑒定體系的關鍵技術。第一,明確自然誘發鑒定的含義;第二,確立主鑒機構,組建自然誘發病圃網絡;第三,規范標準病圃田間設計技術;第四,加強病圃小環境監控基礎設施建設;第五,統一調查時期和分級標準;第六,科學選擇抗性評價指標;第七,合理利用抗性評價結果。
2)稻瘟病自然誘發鑒定體系的應用。第一,建立和完善了抗源篩選與評價體系;第二,建立了抗病育種中間材料的選擇與評價體系;第三,規范新品種抗性鑒定與評價工作;第四,規范主栽品種抗性監測工作。
總之,通過上述系統工作,將從源頭全程監控湖北省水稻品種的抗瘟性,達到提高抗病育種水平、完善品種合理布局、保護病區水稻生產安全、促進非病區優質品種推廣的目的。從而保障湖北省糧食安全,為糧食的綠色化生產創出一條全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其志,楊盛棣.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的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01,40(3):36-37.
[2] 張開朗,谷愛娣,游樹立,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在建湖縣的應用實踐與效益評價[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5):17-21.
[3] 吳 萍,陳繼華,孫梅莫.低容量噴霧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研究[J].中國農機化,1994(6):16,25.
[4] 祁錦學.巧用化學農藥防治水稻病蟲害[J].湖北農業科學,1984, 23(2):23,33.
[5] 池占海.水稻病蟲害綜防效果[J].福建稻麥科技,1998,16(1):35-36.
[6] 徐 翔,尹 勇,羅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與不施藥防治對比試驗[J].植物醫生,2005,18(3):31-32.
[7] 樸永范,梁帝允.糧農組織國家間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項目咨詢委員會會議[J].世界農業,1994(9):54-55.
[8] 林紹光.水稻病蟲害全程無害化治理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5(10):43,54.
[9] 蔡國隆,吳道芳.閩北水稻病蟲害防治對策[J].福建農業,199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