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治路
摘 要: 安壽吉在小說《水稻》中以外來移民的視角,通過描寫朝鮮移民與當地政府、居民和日本人的社會互動關系,真實再現了朝鮮移民定居滿洲的過程和生活面貌。作家通過民族間社會互動的刻畫,展現了東北淪陷之前的滿洲社會結構及朝鮮移民的社會角色意識。
關鍵詞: 安壽吉 《水稻》 社會互動 韓國小說
一、作家及作品簡介
安壽吉1911年出生于朝鮮半島咸鏡南道,1932年至1945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居住于東北延邊地區。移居延邊10余年期間,安壽吉一邊就職于滿鮮日報社,一邊進行文學創作。這段時期他發表的文學作品傳達了他“怎樣活下來的”的創作理念,代表作品如《北鄉譜》、《水稻》等都取材于東北淪陷時期的延邊朝鮮移民的生活,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移民的生存樣態及現實認知進行了形象化描寫。他的作品以外來者的視角,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記錄并再現了偽滿時期的社會現實,并通過對民族關系和民族矛盾的真實刻畫展現了殖民體系下的社會結構及社會角色意識形態。
在多數學者將淪陷區中文文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現階段,從朝鮮作家角度出發,對其在期間發表的鮮文文學進行解讀將是對朝鮮移民的社會角色意識及淪陷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意識的多元化梳理,也是對淪陷區歷史及文學研究的進一步完善。本文就安壽吉在這期間創作的中篇小說《水稻》中體現的社會互動關系進行分析,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其作品反映的社會結構,并分析在多民族聚居背景下作家及朝鮮移民的社會角色意識。
二、朝鮮移民的社會互動
小說《水稻》以東北淪陷之前的延邊地區為時代背景,描寫的是在中國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朝鮮人越境來滿洲地區開墾荒地,但最終又因為民國政府政策的變化,面臨被驅逐出境的故事。故事以朝鮮移民的視角,詳細刻畫了當時朝鮮移民與當地政府、居民及當地駐留日本人的社會互動關系,反映了朝鮮人的移民生活面貌及當時農村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
社會互動也叫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指的是個體對他人采取社會行動和對方做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具有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正如波納德所說,文學是社會表現,以社會學視角解讀文本,解讀文本內各人物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更有助于探討作家的社會認知及當時的社會關系。
1.與政府的合作互動到強制互動
在《水稻》中,朝鮮移民與中國地主和政府官吏之間的互動由開始的合作互動轉向了后來的強制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民國政府在政策和社會運行上的變化,另一方面體現了朝鮮移民在整個社會關系中扮演角色的地位變化。
朝鮮人洪德浩看中了鷹峰屯附近的荒地,向當時縣長韓啟運和地主方大員提出了購買此地,并在此開墾水田的請求。縣長和方大員對他在此開墾荒地的請求非常歡迎,但方大員拒絕出售此地,提出了3年無償租賃,三年后按照三七交租的租賃方案。洪德浩接受了這個方案,并用方大員預借的開墾費用從朝鮮招募饑寒交迫、生活困苦的農戶。方大員對朝鮮移民的寬厚態度和條件,或者說他與朝鮮移民能夠達成合作互動源自于他對朝鮮人水稻技術的需求。而當時民國政府則認為在人口稀少、荒地眾多的滿洲地區開展水稻種植是國力增強的一種表現。因此,政府通過簽發移住證,歡迎朝鮮人越境來滿洲開墾荒地。政府和地主等上層建筑的經濟需求和朝鮮移民的生活需求在向度上達成了一致,正是這種供需關系的達成使這種合作互動關系得以實現。這種合作關系確立以后,朝鮮移民定居鷹峰屯,租賃方大員的土地,開墾水田,慢慢過上富足的生活。兩者的合作互動從側面展現了當時的農村產業結構,確立了朝鮮移民作為佃戶、社會結構底層的社會地位。
七年后,由于政府政策導向的變化和縣執政者的更迭,朝鮮移民與政府的社會互動關系由合作互動轉向了強制互動。新上任的邵縣長采取了與之前幾位縣長不同的行政舉措。當時正值民國政府采取反日政策,邵縣長認為朝鮮人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日本人打著保護朝鮮人的名號,建立領事館。對于鷹峰屯在建的學校,政府以未獲得批準為由,要求立即中止建設,停止授課,并下達所有村民立即返回朝鮮的通告。屯長洪德浩多次辯解申訴無果。縣政府為驅逐鷹峰屯朝鮮人居民,更使用離間計,派遣縣陸軍便衣隊放火燒掉鷹峰屯學校,引誘朝鮮人與當地中國人發生紛爭。但在鷹峰屯居民前往當地居民居住地的過程中,縣政府陸軍持槍阻擋住了他們的腳步,用槍聲強行壓制了朝鮮移民的悲憤和無奈。至此,朝鮮移民的社會互動完全轉向了強制與被強制的社會關系當中。這種強制互動一方面體現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表明了民國政府對朝鮮移民所屬群體的社會認知。
2.與當地居民的沖突互動
對于當地中國居民來說,經歷長途跋涉,來到滿洲的朝鮮移民是一個外群體的范疇。對于朝鮮移民,屬于內群體的當地居民普遍抱有懷疑和偏見的態度,這種態度導致朝鮮移民和當地居民的互動形式表現為沖突。
小說中,作家將這種內外群體意識表現得格外強烈。在洪德浩帶領開墾農戶拖家帶口到達地主方大員的領地時,他們就從當地居民身上感受到了深深的恨意和淡漠。這是因為當地居民擔心自己開墾的農田受到利益損害。當方大員要求他們空出最大的房子安置朝鮮移民時,當地居民極為不滿,而當方大員強勢清空一間房子,供洪德浩一行居住時,當地居民更是滿臉憤慨。到了晚上,在洪德浩一行酣睡之時,這種不滿直接演變為暴力沖突,當地居民發起了械斗。他們覺得朝鮮移民現在搶了他們的房子,以后還會搶他們的土地。雖然械斗最終在方大員的調停下,雙方暫時平息爭斗,但是沖突中,死亡事件的發生成為后期沖突發生的意識根源。小說中的這種內外群體的沖突體現為對經濟利益的爭奪。
在小說的最后,當鷹峰屯居民中了縣政府的離間計,看到費勁辛勞建好的學校被放火的時候,他們群情激憤,第一次械斗留下的根源意識讓他們下意識地一致認為這是當地居民所為。所有人都手拿器械,前往當地居民的所住地。雖然最后沖突被縣陸軍持槍制止了,但是朝鮮移民表現出來的悲憤與不甘說明這種沖突意識較之以前反而更加強烈。小說的最后,這種強烈的沖突意識已不僅針對當地居民,更多的是針對縣陸軍、縣政府等上層建筑,體現的是鷹峰屯居民對社會制度和地位結構的反抗。
民族間的沖突互動,或者說內外群體間的沖突,歸根結底是一種基于經濟利益上的社會角色沖突。小說中,鷹峰屯居民與當地居民的沖突互動反映了同一階層間社會成員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當地居民對鷹峰屯居民的戒備、鷹峰屯居民對當地居民的成見體現了雙方對彼此所扮演社會角色的不認同。
3.與日本人的互動
作家在小說中將日本人中田塑造成了一個樂于助人的人物形象。中田是縣城松花洋行的老板,他在當地收購農產品,并供應白面等物品。朝鮮移民因他收購所產水稻而對他心懷感激。中國知識分子燦修來到滿洲認識中田以后,了解到他并不僅僅是一個生意人。中田是帶著某種特殊的政治使命來到滿洲的。他在完成自己使命的同時,在當地開設孤兒院、幼兒園和小學,積極宣揚宗教教理和信仰。
當邵縣長下達通報,禁止鷹峰屯興建學校,教授學生后,屯長洪德浩多次辯解走動無果時,燦修將此事告知中田尋求幫助。中田告訴燦修他第二天會前往吉林,將此事報告給領事館并獲取保護。他認為這時應該采取不抵抗政策,只要能和吉林領事館取得聯系,鷹峰屯就會解決問題。但最終,未能等到日本的保護,只能同其他居民一樣匍匐在稻田里。
這種互動方式從根本上體現了朝鮮移民的社會角色意識。他們在社會角色扮演過程中雖具備了基于種族和民族的先賦角色意識,卻擁有對日本人的身份同化意識。這種同化意識跟朝鮮半島的日本殖民統治息息相關。而在非本土的社會環境中,角色意識的認同在社會互動上自然而然地體現為一種合作關系。
三、再社會化與親日意識
《水稻》中,安壽吉以移民的視角,描述了朝鮮移民的生活面貌。安壽吉通過描述朝鮮移民與當地政府、居民和日本人的社會互動關系,再現了當時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樣態。作家從這些社會互動中進一步確立自身的社會角色屬性,強化了作為朝鮮人的角色意識。作家將朝鮮移民與政府的互動刻畫為從合作到強制,將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形象化為沖突,這些都表現了其所屬群體的再社會化的過程。對于朝鮮人與日本人的互動,作家自始至終都將其表現為合作關系,或者說是一種依賴關系,這充分說明了作家對日本及日本人的身份認同和所屬關系的認同。總之,小說《水稻》展現社會互動的過程,體現了朝鮮移民在不同歷史環境下的社會心理,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當時的歷史和文學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參考文獻:
[1]戴維·波普諾,著.李強,譯.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