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園藝工作站 趙興華
濟源市發展高山蔬菜的實踐與思考
濟源市園藝工作站 趙興華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山區種植業結構調整模式,增加有效供給,近年來濟源市農業部門瞄準精準扶貧,引導山區農民,利用王屋山區遠離污染,夏季氣候相對冷涼的優勢,大力發展高山番茄生產,形成了以王屋鎮羅莊村為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鎮村種植面積達333.3 hm2的生產基地,每667 m2收入1.5萬元,產值7 500萬元,引起了河南省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濟源市政府及濟源電視臺、《濟源日報》的廣泛關注。
(一)實行“四個統一”
為確保高山蔬菜生產的效益,村民組建合作社,實行統一購進種子、統一進行穴盤育苗、統一發放農資和統一產品銷售的“四個統一”。統一購進種子,保證了品種的純度,為統一銷售打好了基礎;統一進行穴盤育苗,既省時省力,又提高了壯苗培育率,為豐產夯實了基礎;統一發放農資,避免了農戶購買到假農藥、假肥料,保證了商品蔬菜的合格率;統一產品銷售,既減輕了種菜戶的銷售負擔,又滿足了大客商的需求。
(二)適時進行培訓
根據生產需要,及時對種植戶進行培訓。濟源市農業部門在王屋鎮羅莊村、柏木洼村、清虛村分別舉辦了10期培訓班,聘請了河南省蔬菜專家,對菜農進行了系統培訓,使菜農了解和掌握了蔬菜生產的理論知識,為菜農管理好高山蔬菜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據統計,我們通過系統培訓和平時培訓,共培訓菜農1 0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 000份。
(三)強化技術指導
菜農擔心的是技術,濟源市園藝站在做好技術培訓的同時,強化了對菜戶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堅持每周到基地現場指導1次,并在高山番茄生產的各個關鍵時期,進行現場技術指導。明確1名技術人員,具體負責高山番茄生產的技術指導工作,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田間課堂”,及時解決種菜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并根據番茄生長特性、山區降雨情況及地勢特點,推行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配方施肥技術及綠色防控技術,為高山番茄健壯生長提供了保障。
(四)拓寬銷售渠道
菜農最愁的是銷售。高山番茄種植后,為了解決種植戶的后顧之憂,濟源市農業部門和王屋鎮政府提前幫助菜農聯系蔬菜銷售客商以及常年在濟源調菜的外地蔬菜客商,并陪同蔬菜客商到基地實地考察,向其介紹高山蔬菜的生產情況、番茄品種特性及上市時間等。高山番茄上市后,吸引了洛陽、鄭州、商丘、焦作等市的客商前來基地調菜,各部門為客商提供信息等服務,解決了菜農的銷售顧慮。
(一)高山蔬菜收入可觀
高山番茄從5月下旬育苗到10月下旬拉秧,期間恰好是平原溫棚供應的淡季,價格具有優勢。
(二)群眾觀念得到改變
通過種植高山番茄,改變了山區農民傳統種植玉米的習慣,普及了農業科技知識,提高了山區農民的蔬菜種植技術,提高了農民收入。利用高山地區遠離污染及夏季氣候相對冷涼的特點,與平原地區進行錯季栽培,能夠有效提高濟源市秋淡季蔬菜市場的供應能力,提高了蔬菜品質。群眾由起初的懷疑轉化為相信,認識到高山蔬菜是一項“短、平、快”的項目,也是一項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效農業項目。
(三)“互聯網+”深入鄉村
在高山蔬菜生產中,菜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學會了在網上購置農資,團購黃板和綁蔓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與勞動強度。菜農利用手機拍照,通過微信及時把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反饋給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及時把解決問題的辦法發送給菜農,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高山蔬菜上市后,農戶通過互聯網及時發送銷售動態與信息,吸引了外地客商的到來,加強了客商與菜農的聯系。
(四)發揮載體傳播與科技作用
要依靠科技,分析市場需求,根據山區不同的土壤、氣候等自然因素,因地制宜進行品種選擇和播種時間的確定。推廣穴盤育苗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配方施肥技術及綠色防控技術,是高山蔬菜種植成功的關鍵。要引導農民發展蔬菜合作社,解決農資供應、產品銷售、統一技術管理等問題,保證產品質量統一,以便應對市場變化,逐步申報認定區域性綠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