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西
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詐騙致人自殺,詐騙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學生等將從重處罰,發送詐騙信息5000條以上、撥打詐騙電話500人次以上的,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

發布詐騙網頁瀏覽量超5000次可獲刑
《意見》規定:詐騙數額雖難以查證,但查明發送詐騙信息5000條以上、撥打詐騙電話500人次以上的,在互聯網上發布詐騙信息,頁面瀏覽量累計50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數量達到相應標準10倍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也就是說,發送詐騙信息5000條以上、撥打詐騙電話500人次以上、詐騙信息頁面瀏覽量累計5000次以上,可判3-10年有期徒刑,發送詐騙信息5萬條以上、撥打詐騙電話5000人次以上,網頁瀏覽量累計超5萬次的,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為詐騙撰寫提供“劇本”以同犯論處
李睿懿提到,司法實踐中,有人雖然本人沒有到詐騙窩點參與實施具體的詐騙行為,但為詐騙分子撰寫并提供詐騙“劇本”等,或負責在社會上引誘、招募人員,并向詐騙集團或團伙輸送,本人從中牟取非法利益。這些行為,都是電信詐騙犯罪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容,危害甚大。《意見》對此明確規定,以詐騙共同犯罪論處。
為實現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常常依靠下家為其轉賬、套現、取現。對此,《意見》規定,為這些贓款進行轉賬、套現、取現的行為,應當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有事先通謀,則以詐騙共同犯罪論處。
根據《意見》,明知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而為他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提供銀行卡或手機卡、提供“偽基站”設備、提供互聯網接入或者支付結算、提供場所或者交通等幫助行為的,也將以詐騙共同犯罪論處。
騙得錢財用來還債也或將被追繳
《意見》規定,依法追繳涉案賬戶內違法資金,最大限度追贓挽損,確因客觀原因無法查實全部被害人,但有證據證明查獲的涉案銀行賬戶系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且被告人無法說明款項合法來源的,應認定為違法所得,予以追繳。
詐騙犯罪分子作案后,會采用各種方式、手段來轉移、隱匿贓款,企圖對犯罪所得進行“洗白”,坐享其成。《意見》明確規定,被告人已將詐騙財物用于清償債務或轉讓給他人,但他人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或無償取得詐騙財物,或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取得詐騙財物,或取得詐騙財物系源于非法債務或違法犯罪活動的,司法機關將一律依法追繳。
(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