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青
麗娟的“火柴盒”小店要休息一周。她不賣火柴盒,賣的是衣裳。森女系、休閑風的外單棉麻服裝。因為太小太小了,才叫它火柴盒。盡管身處在煙火氣息里和滾滾紅塵中,卻不影響小店小清新的風格,不影響小店擠擠挨挨的人氣,不影響小店把小溫暖小貼心的感覺傳遞四方。
也許偌大的南京市再找不出這樣有人情味兒的小店。
麗娟是個好姑娘,大學畢業后自主創業!10年來,辛苦又快樂地守著“火柴盒”。并且順其自然地結婚、生子、帶娃,人生沒有耽誤。小店從下關的熱河路一直開到鼓樓區福建路。小店紅紅火火。四季熱熱鬧鬧。擁有一批忠實的同齡的擁躉。
幸運的是我就住在熱鬧喧囂的福建路,買菜的時候,溜達的時候,拐進去打個招呼,瞄一眼,能淘就淘,能收就收。都是意外的小驚喜。而今看著放下的卷簾門,倒有些淡淡的失落和不適應。
火柴盒為什么如此熱鬧?一根小小火柴的光亮,可以帶給生活多少微光!它物美價廉。它誠心誠信。斗室雖小,堪比火柴盒,卻滿當當地擠得像倉庫。連試衣間都塞滿了包裹。讓人無處下足。三十左右的小女子和她們的低齡孩子,熟稔地在店里找來找去跑來跑去,絲毫不覺得有啥妨礙。選衣裳。試衣裳。挑衣裳。地方不夠,男人們帶著孩子外頭等候,并且一趟趟充當女人的參謀。不厭其煩,超級有耐心。
美術系畢業的麗娟審美、眼光、品位毋庸置疑,選衣裳水平了得。她卻不愿打扮自己。她清瘦而樸素,總是奉行極簡主義——白色米色上衣、牛仔褲、球鞋。她說哪有精力穿得漂亮!要帶兒子,要拿貨,要招呼客人,要收拾小店,忙得要死。
她的理想,是想換一處更大更漂亮的店。不臨街,無需熱鬧。熟客完全可以找到。收拾得有情趣有情調。讓自己不要太忙碌辛苦,有時間和朋友們可以坐下來喝喝茶看看書聊聊天挑挑衣裳。
麗娟跟我說,最難忘有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進了店里來問:“這里有賣火柴嗎?”充滿溫馨。我最喜歡孩子們把她聯想成“賣火柴盒的小女孩”,充滿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