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世博文化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重要的綠色地標,也將是上海打造生態之城的一個杰出典范。
為期184天的2010上海世博會,至今仍在上海人的腦海里留存著無法抹去的深刻印記。當世博會的喧囂散去,世博會地區的很多場館和設施得以保留,并在功能上重新進行定位與開發,已經成為上海市民游玩和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區域。如今,在世博園的后灘地區,即將沿黃浦江核心濱水區興建一片面積近2平方公里,市民共享的開放式大綠地——“世博文化公園”,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重要的綠色地標,也將是上海打造生態之城的一個杰出典范。
世博資源的生態化利用開發
世博會的舉辦,極大地推動了上海的城市建設,很多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和技術已經為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帶來了廣泛的示范效應。世博園區的后續開發與利用工作,也一直被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世博園區的后續發展功能融入城市發展目標,將這些資源更好地與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長久的效益,對城市建設產生持續推動作用。

上海世博園后灘濕地公園風光。
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就是一個對世博地區資源進行可持續性利用開發的大手筆。
據了解,即將建設的世博文化公園位于世博園后灘地區,地處黃浦江核心濱水區的凸岸,東至長清北路,西、北至黃浦江,南至通耀路,總用地約189公頃,包括已建成開放的28公頃后灘濱江濕地公園。接下去的公園綠地設計,將綜合考慮規劃中的大歌劇院、世博會后保留的部分外國國家館,結合原克虜伯工業遺存,新建一座高水平的溫室花園。該區域交通便利,通過軌道交通、隧道、大橋均可到達。全部建成后,市民共享的開放式大公園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黃浦江沿岸的生態地標,成為延續世博記憶的重要承載區、彰顯文化內涵的集中體驗區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的生態實踐區。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前不久在赴后灘地區調研,專題研究并部署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時指出,上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城,與城市發展階段、廣大市民期盼完全一致。上海中心城區可用于建設大片公共綠地的空間已然不多,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建設世博文化公園意義重大,世博文化公園區域不搞商業開發,要聚焦文化內涵和生態建設,打造開放的、讓市民群眾共同享受的大公園。
可以預見,建成后的世博文化公園將成為上海踐行世博理念“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最佳詮釋,是上海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轉型發展,邁向全球城市的重要標志。為進一步貫徹“開門辦公園”的理念,充分吸納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從4月7日起向全社會征集“世博文化公園”建設金點子。同時,規劃部門也開始面向國內外征集專業設計方案。如果一切順利,世博文化公園最快有望在今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開工建設。
綠色覆蓋的生態區
在世博文化公園規劃中包括的后灘濱江濕地公園,已經于2012年7月開放,公園保有上海市區、黃浦江邊僅有的一塊天然濕地,在此基礎上對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進行生態化改造,整個公園的植被選用適于江灘的鄉土物種,蘆笛翻飛,烏桕成林,更有群魚游憩,白鷺照水,實現了“灘”的回歸。
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陸月星吐露了一些初步設想。陸月星表示,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面積相當于8個延中綠地,2.5個上海植物園,建成后將是中心城區最大的公園綠地。此外,世博文化公園旁邊還有面積達2.5平方公里的黃浦江水域,公園可與這一廣闊水域相融。“我們在規劃中,也會考慮如何將黃浦江的水引入公園, 將相關水系進一步溝通。”陸月星表示,世博文化公園建設將成為上海城市建設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將成為上海公園建設史上的重大機遇和里程碑。建成后,其影響力將不亞于紐約的中央公園。
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發布的一張規劃圖上看,世博文化公園周邊的沿江兩岸,還將有綠化帶覆蓋。屆時,江灘濕地、蘆葦、綠樹、繁花……將構筑起一片綠色覆蓋的生態區。
“秀外慧中”文化大公園
既然冠名世博文化公園,說明這座公園不僅是生態大公園,也將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秀外而慧中。
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世博園區原本是上海的重工業廠區。隨著工廠相繼遷出,遺存的舊廠房被大規模地改造利用,“綠色工業遺存”成為可持續更新的又一特色,比如江南造船廠、上海鋼鐵廠以及上海港口機械廠等在內的工業遺存。二三十棟工業老建筑與綠色園林完美結合,為上海世博會平添了工業和綠色融合的文化基因。如今,這些代表著上海一百多年來工業文明的遺存,是民族工業文化的絕佳歷史呈現。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結合了原克虜伯工業遺存,也正是這種文化內涵的體現。
同時,世博文化公園規劃中包括的大歌劇院,將在“十三五”前投入運營。這里將成為上海歌劇演出的主場館,更將力爭成為世界頂級的藝術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