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無論是從現實需要出發,還是出于宏觀政策的要求,供給側改革都是當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學徒制的建設亦然,但其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與突破口在哪里,卻是一個學界尚未深入探究、但又值得探討的問題。
現代學徒制的供給側主要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內容本身,其中,僅僅學校形式的職業教育是不夠的,企業的深度參與對保障其質量至關重要。然而,由于技術發展水平不足及對“挖墻腳”現象的擔心等原因,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與程度不足,加上職業教育較低的社會聲望所帶來的生源不足,現代學徒制供給側的質量存在顯著問題。國際經驗和中國實踐都表明,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深度參與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有重要意義。因此,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應是現代學徒制乃至整個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然而,這絕非易事,很多國家都曾嘗試采取措施吸引經濟界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但取得的效果卻相對有限,這是因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意愿和程度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技術水平、勞動力市場上可供選擇的人力資源的數量及教育程度以及學校教育的質量等,而這些因素又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及人口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僅從教育界內部著手難以控制。
盡管有諸多外在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吸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卻并非不可能,中宏觀層面的制度有重要影響,這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看尤其清晰。在某種程度上,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培訓的行為是一種特殊的市場交易行為:一方面這是個勞動力市場,企業購買學徒的勞動;另一方面,這也是個以培訓本身為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學徒購買企業提供的培訓服務。這一市場交易能否順利進行則受到一些外在制度要素的深刻影響。
首先,這一交易本身應由參與交易的學徒和企業等行動主體在市場情境中自主完成。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在這里應發揮基礎性作用;制度和政策安排則應協助市場作用的發揮,行政指令和約束則只能起到輔助性的作用,而不應取代行動者的自主決策及行為,否則會對行動者的決策和行為產生扭曲,不利于資源的最優配置。
其次,在教育與培訓領域也會發生市場失靈,諸多理論及實證研究指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企業間互相“挖墻腳”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效果,而不完全勞動力市場的制度安排則有可能通過勞資協議和最低工資等方式壓縮工資差異、降低“挖墻腳”的概率,激勵企業投入到學徒和員工培訓以及與職業學校的合作中。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國家在這一問題上面臨政策權衡的困境:要么追求更加自由流動的勞動者群體,保證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這不利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要么通過更多的勞動力市場規范和限制來降低“挖墻腳”的風險和所造成的影響,吸引企業參與投入到培訓當中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犧牲靈活性和透明性,兩者難以兼得。
再次,確定和明晰交易的核心產品有利于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這一市場交易,開發參與各方共同接受和認可的培訓標準在這里至關重要,而要實現這一點,保障經濟界及工人和學徒權益的利益代理機制和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的制度保障則不可或缺。
上述幾點的實現無疑都離不開制度創新,需要宏觀制度與中微觀的機制層面共同的保障與支持。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地保障企業從參與投入職業教育中合理獲利,則是現代學徒制的制度供給改革的最大挑戰;其中,如何在市場與政府兩種資源配置和治理路徑之間有效協調,并適應當地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及民眾的教育期望,則是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核心,是現代學徒制建設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當然,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完全由人為設計可以實現,在制度建設過程中應尊重其演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
(責任編輯:張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