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郝帥
摘 要:本文著重從遼寧作家小說創作的史詩性、文化的多元性、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以及作品人物中體現的文化精神等方面來論述遼寧小說創作中體現的地域性特點。
關鍵詞:歷史變革 多元文化背景 現實主義 人物形象
遼寧作家將時代的變遷置于遼寧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中,發掘出了遼寧文化中的獨特的人文景觀,展現了遼寧“黑土地文化”的獨特精神內涵,在作品中營造了一個個具有“關東風情”的文學空間,為遼寧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遼寧社會變革歷史的流年光影
遼寧故土養育了遼寧作家,遼寧作家又以文字記錄著遼寧的社會歷史變遷,為遼寧地域文化形態繪形。遼寧的近現代史可以說是一部戰爭的血淚史,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再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遼寧一直處于戰爭的陰霾之下。尤其“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占領了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這種國破家亡的刺痛讓當時的遼寧作家們以筆為槍,蕭軍、端木蕻良、羅烽等作家在作品中表達著對侵略者的憤恨。而在“新時期”,遼寧作家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記憶,他們繼承了“東北作家群”對于戰爭中民族精神的探索精神,不斷追述著那段沉痛的戰爭往事,展現了動蕩歲月的時代風貌。《偽滿洲國演義》是遼寧作家楊大群的一部小說,以六卷本的鴻篇巨制展現了偽滿洲國建立前后的東北地區的社會變遷,涉及在遼沈大地上發生的直奉大戰、東北易幟、“九一八事件”等重大事件,作者在歷史的回憶中訴說著遼寧這片土地上的血與淚,以大量的史實展現了日寇鐵蹄踐踏下廣大遼寧人民的不屈的反抗精神,是偽滿時期遼寧歷史變革的一份生動寫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遼寧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因此在“十七年”文學中,出現了一大批表現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小說,在工業題材小說創作上取得突出成績的有草明,她擅長以“剛柔并濟”的女性視角來展現工業化進程中的人物的內在矛盾,“在呼吁時代精神的同時,也嘗試著文學形象對政治化圖解的超離”。“文革”之后,遼寧作家緊跟時代腳步,也創作出了一批反思“文革”的作品,如《上訪者》《重逢》等。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遼寧作家根植于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現實,發掘改革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以及改革所面臨的挑戰,關注改革中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創作出了《路障》《普通老百姓》等作品,表現了改革中暴露出的種種社會問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進入新世紀,遼寧作家們依舊以文字記錄著遼寧社會的歷史變遷,他們根植于遼寧歷史和社會現實,書寫著一部屬于遼寧人的遼寧史,其作品也因其歷史的厚重感而具有了某種史詩的傾向。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上締造傳奇
在地理位置上,遼寧處于東北地區的南端,和華北地區、內蒙古地區以及朝鮮半島接壤,處于中原文明和東北漁獵文明的過渡地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沖擊,遼寧文化也因蒙古族、滿族、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匯聚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而從明清到民國之間的“闖關東”現象,又鑄造了遼寧獨特的移民文化,大批山東等地區的關內人來到遼寧,促成了關內文化和關東文化的融合;而在近現代史中,日俄文化的侵略對遼寧文學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遼寧作家們也將遼寧的多元文化帶入作品中,“作家們經過對母體文化與異質文化的穿越,人物的精神氣質和行為舉止上都熔鑄了不同文化的精華,呈現出一種生命的生長。”因此,遼寧文學根植于遼寧多元的文化之中,而多種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使也遼寧文學創作呈現出情節的傳奇色彩。
《天興福》是大連本土作家徐鐸的一部作品,講述了大連老字號“天興福”如何從金州城內一個小雜貨店成長為東北最大的商號的傳奇經歷。“天興福”的創始人邵云福本是山東人,因逃荒來到金州,用借來的銀子開了幾間雜貨鋪,他為人仗義豪爽,在遼南地區小有名氣。當“天興福”傳至邵勤儉手中時,正直日俄戰爭之際,而邵勤儉在生意場上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天興福”在他的精心經營下越來越紅火,接連在哈爾濱、長春等地開創了分號,還引進了現代化的機器生產,生產出的天官牌面粉,成功打入關內市場。在國難當頭之際,“天興福”也慷慨解囊,為大連的解放貢獻了最后一分力量;“天興福”善始善終,被銘記在史冊中。小說以近代大連地區的特殊歷史為背景,展現了移民、日俄殖民等文化觀照下大連商人發跡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傳奇經歷也有著遼南海洋文化的深深烙印,可以說,正是遼寧多元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天興福”的傳奇。
三、直面東北社會的現實主義風格
故土是遼寧作家作品風格特色的根脈。遼寧作家以扎實、穩健的現實主義筆法,在本土經驗、鄉風民俗的敘寫中,描寫遼寧最真實、最普通的現實生活,關注個人的生存狀態,展示了作家對社會及生命本真的深刻思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成為遼寧作家最具標識意義的文化表征,無論是對改革進程中舊勢力的揭示和批判、對城鄉社會矛盾的審視、對社會變革中倫理道德迷失的憂慮等,都體現了與遼寧文化母體無法割舍的聯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現實主義一直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創作方法,在文壇上占據著主流的位置,而遼寧作為共和國的工業基地,其文學創作自然要反映共和國的工業化進程,因此就出現了一大批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代表著作家對現實生活各方面的一種積極干預的態度。因此,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指引下,“新時期”的遼寧文學跳出了單純的“工業題材”的圈子,在多種現實題材的創作中都取得了突出的創作實績,呈現出了一種創作上的多元態勢。軍旅題材方面,由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和渲染高亢的民族精神轉向關注軍旅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馬曉麗的《俄羅斯陸軍腰帶》通過秦沖的“神經性皮炎”,表現了現實軍旅生活中人的精神痼疾。戰爭題材方面,遼寧作家在創作中賦予戰爭中的人們一種更加強烈的生命意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品格,如龐天舒《落日之戰》的主人公萇楚對自己身份定位的痛苦,體現出了戰爭中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追尋。而遼寧的鄉土題材小說則依然聚焦于遼寧這片黑土地上的人們在社會變遷中的喜怒哀樂,孫惠芬《歇馬山莊》中幾代人的傷痛與迷失、《上塘書》中細致綿長的鄉村血脈,都蘊含著作者濃厚的鄉土情結。工業題材方面,前面也有所提及,擺脫了宏大敘事的束縛,更多地展示改革中工廠出現的種種問題。遼寧作家始終堅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用現實主義的風格展示著遼海大地上的社會變遷與人情冷暖,反映了作家們對遼寧社會現實的強烈關注。
四、關東風情的人物圖譜
歷史地理條件的傳承性、民族構成的復雜性,使遼寧成為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省份。多種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塑造了遼寧人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其中既有中原農耕文化的厚重大氣、內蒙古游牧文化的自由灑脫,又有東北漁獵文明的粗獷豪放,造就了獨特的關東地域文化精神。這種遼寧人特有的內在精神氣質,也被如實地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遼寧作家的小說注重對個體生命的體驗與呈現,小說注重對人物形象精神世界和生存狀態的描寫,盡管人物形象性格各異、形態迥然,但均散發著迷人的野性氣質。無論是抗擊日寇的英雄壯舉,還是與自然抗爭的氣魄,都體現出遼寧人受俠義文化熏染形成的堅韌、執著的硬朗品格,率真、熱烈的情感特征,顯現出在地域特色的空間里遼寧人的文化精神。孫惠芬在《秉德女人》中塑造了一個在苦難中掙扎的胡子女人的形象。秉德女人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原本是王家養尊處優的大小姐,卻意外地被擄走,成為胡匪秉德的女人,這個意外的變故也使她墜入了黑暗的深淵。物質和精神上的極度貧乏,讓秉德女人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她渴望愛情,但卻始終沒有得到男人的關心和呵護;她渴望親情,但最愛的孩子最終卻與自己決裂。但秉德女人身上卻也有著最本真的人性流露,她始終堅守著自己對生命的信仰,她用最原始的母性力量、最本真的善良,對抗生活中的種種荒謬,在苦難中詮釋著人性的美好。而鄧剛在《迷人的海》中,則將遼寧人身上那種最原始的頑強生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小說塑造了“老海碰子”和“小海碰子”兩個硬漢的形象,兩代人在與大海的抗爭中展現出了人身上的不服輸、永不屈從的精神,在與自然的搏斗中,流露出了人身上最原始的野性之美和超越一切的潛力,“‘海碰子的尋找是執拗的,深沉的,先不管他們在尋找什么,僅這尋找的本身就顯示了一種充滿‘陽剛之美的力度和力感。”而“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也在“尋找”的過程中互相了解,成為彼此最堅實的依靠。《天興福》中的邵勤儉則是遼寧商人寬厚仁義精神的最好體現,作為“天興福”的掌柜,邵勤儉身上有著遼寧人身上的俠義精神,他的仗義疏財、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都是關東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遼寧文學作為中國地域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其獨特的關東文化風情在文壇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代文學的不斷發展中,遼寧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敘事,作家們在作品中也展現出了屬于遼寧人特有的風度和氣韻。
王春榮、吳玉杰等:《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春風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
白長青、程義偉:《從地域文化的維度看遼寧文學的發展》,《清明》2006年第4期。
張松魁、李作祥:《創神于北中國的海——鄧剛小說中的人與自然的文化意蘊》,《當代東北作家論(第一輯)》,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