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懷佐

王羲之在三月初三上巳(sì)節時,邀請好友到紹興蘭亭過節。眾人飲酒賦詩,賞曲水流觴。隨后大家請王羲之匯集詩文成冊,并且寫了序文來記述這一盛事,這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蘭亭序》寫好后,王羲之又拿出來欣賞,發覺不是很滿意,就重寫了好幾十遍。經過比較,最后還是感覺第一幅好,也就留了下來。后來《蘭亭序》傳到了辯才和尚手里,那時《蘭亭序》已經輾轉了200多年。
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他下令求購搜集了幾千張作品,但始終未見《蘭亭序》。唐太宗很是苦惱,后來有消息稱《蘭亭序》真跡在辯才和尚手里,唐太宗立馬向辯才打聽《蘭亭序》的消息。辯才和尚知道《蘭亭序》的珍貴,就再三否認,唐太宗沒辦法只好放辯才回去。
好不容易有了點消息,唐太宗哪能死心,他就派大臣蕭翼去辯才那搜尋《蘭亭序》。蕭翼向唐太宗借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跡字帖,把自己打扮成落魄書生模樣,來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寺廟里欣賞壁畫書法。辯才看見蕭翼一派書生的模樣,就請他到禪房里喝茶。后來他們每天都一起論書談詩,慢慢熟絡了起來。
有一天,蕭翼說:“我雖然落魄,但是始終不忘學習,身邊總是要帶王羲之的真跡以便臨摹學習。” 說著,便從行囊中拿出了一幅,辯才看后就說:“確實是王羲之的真跡,但不如我的好。”辯才把《蘭亭序》拿了出來,蕭翼哈哈大笑說:“你這個肯定是假的,筆畫書寫都有問題,怎么可能是真的。”辯才解釋道:“《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后寫的,肯定不一般,后來王羲之再寫了幾十遍都沒有這個有神韻。” 蕭翼假裝懇切請求:“能不能讓我在禪房里臨摹學習《蘭亭序》?”辯才說:“那以后你也把你的真跡帶過來,我們互相學習。”
從此,蕭翼和辯才一起在禪房里臨摹學習,寺廟里的和尚也都對蕭翼減少了防備。有一天,他們臨摹時辯才被請去做客,匆忙間沒來得及把《蘭亭序》放回密室。等辯才走遠,蕭翼跟小和尚說:“我有東西落在了禪房。”小和尚哪里知道蕭翼的用意,就把他放了進去。于是《蘭亭序》就被蕭翼拿走了。
唐太宗如愿以償,最后他把《蘭亭序》真跡作為了陪葬。而辯才因為丟了《蘭亭序》,茶飯不思,一年后就去世了。
小五興奮地說道:“這故事太精彩了!”爸爸說:“書法家的故事多著呢,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就再給你講故事。”“那一言為定……”小五說。
爸爸說:“別只顧著聽故事了,咱們也來欣賞一下《蘭亭序》吧!”
王羲之,東晉時期的書法家。少時跟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后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成為一代名家。王羲之書法被后人推崇,世人贊譽他為“書圣”。他所流傳至今的書跡刻本有很多,但都沒有真跡,而這些作品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之所以是“天下第一”就在于書法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處處都表現出筆與紙的生動配合。王羲之將毛筆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書寫技巧在字里行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蘭亭序》用筆極盡變化,豐富多彩,貫注于每一個細節之中,筆畫跳躍而多變,后人贊譽為“龍躍天門,虎臥鳳閣”。這里我們以“此地”二字對用筆稍作分析。